風情濃郁,聞名省外,滿族文化、薩滿有著重要地位,吉林省烏拉街

2019-11-02     視覺秀旅遊

烏拉街古鎮,位於吉林省吉林市龍潭區,「烏拉」是滿族語,翻譯成漢語的意思為「沿江」。烏拉街原稱布拉特烏拉,是明朝屬地。明朝建立後,對邊疆少數民族地區採取「以夷制夷」,分而治之的羈縻政策,因而在烏拉街所在地設立烏拉衛。明代中葉,海西女真勢力逐漸崛起,其中烏拉部相繼吞併了附近的女真諸部,建立了烏拉王國,以烏拉街為都城。後烏拉國屢與建州女真首領努爾哈赤爭鬥。1613年,努爾哈赤滅烏拉國,並在這裡養精蓄銳,向中原進發,繼而得天下。因此,清順治皇帝定都北京後不久,就封禁烏拉街方圓五百里,把它尊為「本朝發祥之聖地」。清順治十四年,烏拉古城設立了打牲衙門,負責向皇家供奉東北特產,和蘇州、南京和杭州一起,成為清朝貢品基地之一,贏得「烏拉城遠迎長白,近繞松江,乃三省通衢」的讚譽。

烏拉街古鎮曾有「八廟四祠三府一街」等古建築,現保留下來的有魁府、薩府、後府和白花點將台等舊址。魁府位於鎮子的中心、烏拉街鎮政府西側,是迄今保存較好的清代兩進四合院,始建於1875年,是晚清地方顯臣王魁福的私宅;薩府始建於乾隆二十年(1751年),系清代打牲烏拉總管衙門第十三任總管索柱的私宅;「後府」為光緒六年(1880年)至光緒二十年(1894年)時任「打牲烏拉總管衙門」第三十二任總管(正三品)趙雲生的私人府邸。

景區看點;白花點將台;從吉林往北走七十華里,就到烏拉街。烏拉街是明代扈倫四部之一烏拉部的地址地,是"滿洲"最陳腐的都市之一。清朝時曾在這個地方設過總官衙門。城池就在烏拉街北側,本地住民管它叫烏拉舊街。

烏拉舊街的城池,是平地上壘起來的方形土城。城池分為外、內、中央三層。外部城叫做外羅城(外城),內部城為里羅城(內城),中央部為紫禁城。

紫禁城裡有一座一丈五尺高的高台,工具十三丈,南北六丈。住民管它叫作白花點將台。傳說公元十世紀後梁年間,在渤海夫余國和涑州以北(現德惠市)的契丹人多次擾亂涑州北部地域(烏拉街一帶),渤海國郡王三女兒白花公主文武雙全,主動請纓,並築高台,親身點兵排陣,一舉擊潰敵軍。往後稱白花點將台。另有說金海陵王完顏亮的女兒白花公主,在烏拉街屯兵時築此台,白花部屬另有"八大鐵頭"特別勇猛,現永吉縣三家子另有"巴里鐵頭墳"。總之,無證可靠只能作為傳說結束。

古城的東、西、北側城牆,尚較穩固,南部城牆已大局部被毀壞。紫禁城只有一個南門,西面對松花江支流,城牆上長著老樹,景物非常都雅。登上點將台可眺望四方。高台上另有一座廟,這廟叫做三霄娘娘廟,是乾隆年間修築的。平地高台有效磚砌成的台階六十多級。廟內有個洞,深洞裡有一條隧道。據傳說,南通龍潭山,北通鳳凰山。這些傳說固然沒有依據可查,但它們可以使我們想到,古時龍潭山城與此城是有親密干係的。

烏拉故都及"狼煙台";在吉林市北有一座古城--烏拉街,在遼、金期間,它是寧江洲的洲治。明朝期間,在這裡創建了烏拉國(國王姓納喇氏),他和葉赫、輝發、哈達四個小國,總稱之為扈倫四部。他們經常團結起來,抵抗清太祖(努爾哈赤)的侵陵。但它們終於被清太祖一個個地擊破而遭到死亡。

在明萬曆四十年(1612年)秋9月間,太祖起兵占據其沿江的五個城(吉林城便是其時此中的一個),接著又占據其肘腋下的"金州"(便是烏拉街相近的"金珠站")。第二年的舊曆正月烏拉國就死亡了。國王布占泰逃往葉赫國。

由於烏拉街曾經做過吉林的首府(做過洲治及都城),早先人們都把它叫做"大烏拉",而把吉林城叫做"小烏拉"。

烏拉街舊城是一個三重方形的土壘,外城的周圍約七里多,有四個門;內城周圍約五里,南面、東面、北面各有一個門,緊裡頭的宮牆周圍約二里多,僅南面有一個門。

如今在城裡頭已經找不到當年的什麼遺物,盡可以找到一些帶有布目紋的灰色瓦片、陶器片及瓦當等物。

在江的西岸,在九站迤北,從"頭台子"起,沿江一帶,每隔十里或六七里就有一座土台子。台高有兩三丈(當年必定更高一些),周圍有一百多米。上台上一望真是江天如畫,景物悠然。並且各台之間,相互遠望,毫無阻礙。據傳說:這是當年烏拉國的"狼煙台"。它可以和沿江各城相互相互呼應,利用警戒仇人的。

烏拉街"三府";"薩府"--為薩英額的宅府。薩英額,漢姓張氏,字吉夫,滿洲正黃旗人。其宗祖由京調吉林為正黃旗佐領,傳五世至薩英額。清道光元年(1821),薩英額任吉林將軍衙門堂主事,後升任西陵工部郎中。曾於公事之餘,撰修《吉林外記(紀)》。他有感於"天下府、州、縣莫不有志,勝京有通志,黑龍江省又志又有記。吉林為我朝發祥基礎之地,並無紀錄,難道闕典",計劃撰修吉林方誌。當吉林將軍富崧岩命他作記以後,他便"'退食之暇',收集採訪,聚沙成塔"。清道光四年(1824)《吉林外記(紀)》成書。"它隨文采不敷觀,而事必證實,言皆有據。並考志內載,略其所詳,詳其所略",使之初具一部地方志的形式和範圍。

"魁府"--烏拉街"魁府"位於烏拉街鎮"十字街"東,1958年,曾為烏拉街公社招待所。是清代二進四合院修築。有正房五間,工具配房各三間,工具耳房各一間,均以"風火山"與前座相連。

最早的"府邸"主人為王魁某(本地稱為"魁大人"),故稱其宅為"魁府"。王魁某光緒元年(1875),出征伊犁,頸後受重傷,"覲見"光緒帝並受到表揚,提升為副都統,賞賜金銀,修築府邸。"魁府"實為正室夫人創造。王魁某來居很少。王魁某後升任張家口都統,74歲死於任上。

"後府"--烏拉街"後府",位於烏拉街永康路南,1958年後曾為農機修造廠東院。為打牲烏拉總管、三品翼領雲生的小我私家府邸。因烏拉鎮中有"東府""前府",即"總管衙門""協領衙門"在先,故稱雲生私宅為"後府"。後府主體修築為二進四合院,大門朝東。朱門高閣,正門外高懸"坐鎮雍容"一匾。花牆將前後兩院離隔。前院有"竹林軒"(書房),並有"西花圃"。

修築精巧高大,顯現出主人居高位的顯耀身份。

雲生,姓趙,字奇峰,打牲烏拉正白旗人。"其先人由京總管內務府分駐烏拉,遂世居焉"。雲生的祖先是漢人。據《永吉縣誌》載,雲生幼時聰敏。稍長博覽群書,尤諳滿文,以太弟子人署充差。先後擔當過筆帖式、倉管、翼領等官職。在採珠中,雲生"計劃周詳",自松花江上游至黑龍江璦琿,"上下數千里,舟行暮宿,巡歷河口百餘日,採珠如額,循例呈進",顯現出其精幹的才力,遂以採珠有功而"覲見"清帝,並於光緒六年(1880)任烏拉總管,官至三品。光緒二十年(1894)調伯都納(今松原)任副都統,次年死於任所,卒年73歲。

烏拉街令很多文人文士矚目。成多祿--吉林三傑之一曾寫下懷古詩文:"虎踞龍蟠拱上京,當年友長此間爭。狼烽已靖孤城在,烏拉猶存四部名。斷壘十重搖樹色,大江三面走秋聲。老來別有興亡感,不向西風訴不屈。

將軍冢與故侯門,玉爵金魚敘舊恩。一自素波悉門生,獨留芳草怒天孫。宮禾躑躅遺民淚,塞樹飄蹇老將魂。且喜白衣宣召少,此鄉端合老梅村。"

烏拉圓通樓;在烏拉街滿族鎮,有一著名奇蹟圓通樓(現已被毀)。圓通樓原名靈官閣,始建於1893年7月,竣工於1896年7月。由打牲烏拉總管趙雲生監辦。

圓通樓修築格式為正方形二層翹檐斗拱廡殿式。表層供奉文殊、普賢、觀音三尊銅鑄佛像。廡額豎書"圓通樓",楹聯為木質陰刻。一層供奉泥塑的地藏王,工具兩壁是彩畫的十殿閻王。樓門橫額是黑底金字正書"苦海蓮青",楹聯為木質陰刻,上聯"歷千劫不壞身地面蓮雲開法藏";下聯"度總共眾生苦清天花雨現真王"。樓外兩側置《重修圓通樓碑記》兩通,前兩側有胡仙堂、禪房。這些廡額、楹聯、碑記均系清末拔貢成多祿撰寫之真筆。樓前設有圓形鑄鐵鼎爐一座。鼎面斑紋精巧,鑄有"康熙二十九年監製"字樣。樓前有70米長、5米寬的青磚甬路,甬路南首是三間廟門。三霄殿西側築一涼亭,名曰"樂賢亭"。舊日香火頗盛,每年舊曆四月十八、二十八舉行廟會時,喧譁出眾,善男信女成千上萬。1947年解放烏拉街時,娘娘廟圓通樓毀於戰火.

烏拉街清真寺是吉林地域現存最早的清真寺,位於吉林市龍潭區烏拉街,始建於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距今已有300多年汗青。

清真寺是伊斯蘭教徒做星期的地點,也是穆斯林舉行百般運動的地方。伊斯蘭教是公元7世紀初阿拉伯人穆罕默德在沙烏地阿拉伯西部的麥加建立的。中國最早傳入伊斯蘭教是唐永徴二年(公元651)。

伊斯蘭教每年都在清真寺舉行三次大型運動。伊斯蘭教曆三月十二日為聖紀節,這一天是穆罕默德的誕生日,也是他的逝世日。

伊斯蘭教曆十月一日是爾代節,也稱開齋節。伊斯蘭教章程,教歷玄月為齋月,到十月一日齋戒期滿,舉行賀喜運動。

伊斯蘭教曆十仲春旬日為古爾邦節,也稱獻牲節。據傳阿拉伯人先知易卜拉欣老年無子,祈求安拉賜給,不久果真生個兒子,一天,易卜拉欣夢見安拉叫他殺掉兒子獻祭,天亮剛要動手,安拉又遣使牽著一隻黑頭白羊命他宰羊取代,往後,這天就定為獻牲節。

烏拉街清真寺坐西朝東,大殿是長方形宮殿式的閣樓,青磚青瓦,北廊五間,南廊三間,對廳三間。正殿懸掛一匾額上書"德維感化",是當年居住在烏拉街古城的回族人集資興建的。

明嘉靖四十年(1562),西海女真扈倫四部之一(葉赫、哈達、輝發、烏拉)的烏拉部首領布顏征服諸多小部落在烏拉開國自稱貝勒(國王),國王傳至布占泰時開始敗落。明歷四十一年建州女真首領努爾哈赤率兵攻陷城池。大清開國百廢待興,這時由關內河北、山東賡續遷來一些漢人和少量回族人,他們和原烏拉古城女真人後改稱滿族人一起居住在荒疏的舊城內,從事著農耕、畜牧業、網魚、個別手產業等。

清順治天子進北京後,為了擔保皇宮大內的生存必須品,在寰宇國建立三個朝貢衙門,此中之一便是打牲烏拉總管衙門,認真收集東珠,捕撈鱘鰉魚及人參、貂皮等貢品,並修築了烏拉新城。在招募牲丁時,在山東河北又招進局部回族人,以上便是如今居住在烏拉街的回族人的先祖。由於回族人全部信奉伊斯蘭教,為了方便全體運動做星期,就集資修築了烏拉街清真寺。

遺憾的是,"文革"時期,清真古寺被毀,院內光緒年間立的"康熙贊碑"也不知去處。該碑光緒乙亥年仲秋所立,是仿北京牛街清真寺的"康熙贊碑"所制,內容如下:

聖諭:"朕評漢回古今之大典,自始之宏道也,七十二門修仙成佛,誘真歸邪,犯罪之異端種種生焉,既往不咎,再違犯者斬。漢諸臣官分職,時享君祿,按日朝參。而回逐日五時朝主拜聖,並無食朕俸,亦知報本而漢不足於回也,理解各省,如官民因小不忿,虛報回民謀反者,職司官先斬後奏,天下回民各守清真不行違命,勿負朕恩有愛道之意也,欽此欽遵"。

據傳康熙三十三年四月,有人密報朝廷,北京牛街清真寺回民要謀反,康熙的親身微服私訪,只見寺內正在向貧民舍財物,歡度爾代節,人來人往特別喧譁,不光沒有謀反跡象,還在做善事,遂降聖諭,此聖諭被回民刻在漢白玉的石碑上,立於北京牛街清真寺內。以後各地一些清真寺也都仿北京牛街清真寺立碑一塊以效厥後,被稱為"康熙贊碑"。

1984年對清真寺實行重新修理,新建寺門一座,黃琉璃瓦蓋頂,門上方鑲嵌初建清真寺是遺存的琉璃精緻壁畫,正門上書"清真寺"三個金字,大殿為單檐歇山、青磚青瓦的仿古式修築,雕樑畫棟,宏偉壯觀,周圍建有圍牆,院內廣植花卉樹木,在大殿南側立有兩碑,一碑是重建的"康熙贊碑",一碑為"清真寺碑記"。其內容如下:

"烏拉自古形勝,南接龍潭,北透風閣,遙望東山江環三面,滿清初定,回民北遷,集居烏拉街南,始建清真古寺,年光流逝,世事滄桑,隨期間之寒暑,遭'文革'之大難,清真寺只落得大殿空曠,滿目荒漠,歲至乙亥欣逢盛世,鄉老眾議選賢任能,籌捐勸募,修理聖寺,重續信仰之教儀,振興民族之精力,歷時半載工程方竣,重修圍牆朝迎朝陽,新建大門夕接晚霞,油畫課堂,窗明几淨,彩繪大殿金碧光輝,院栽松柏,庭植杆蘭,雙碑周旋,影壁迎風,清真古寺又一新焉,此舉修葺,功著千秋,宜後人有所觀,故勒石以記之。"

保寧寺坐落于吉林市烏拉街鎮舊街,烏拉古城東北面,是一占地10000平方米的宏壯古剎群。

保寧寺原名保寧庵,即烏拉舊街關帝廟,也稱"老爺廟"。相傳始建於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為二進院落,占地4000平 方米,坐北朝南。廟門為一青磚青瓦單檐式修築,共三間,中間為廟門,兩側是馬殿,東殿內有泥塑赤兔馬和馬童,西殿內有泥塑明白馬和馬童。進廟門左側是鼓樓,右側是鐘樓。議定寬3米,長25米的磚鋪甬道,便是正殿,大殿上方懸掛"嚴疆保險"匾額,殿內供奉關聖帝君,兩側供有龍王、藥王、苗王、蟲王、牛王、馬王、火神等。殿前的木架上放有82斤重的青龍偃月刀,工具配廡各六間,為禪堂、客房等。

第二進院落,正殿懸掛"即是西天"匾額,殿內供奉釋迦牟尼佛、如來佛、兩旁是托塔李天王,金吒、木吒等,工具各有配殿1間,東配殿是地皮祠,西配殿內供的是"十不全"(施世綸),工具配廡各3間,為胡仙堂、講經堂。

整個古剎建有青磚圍牆,廟門外南50米建有戲樓3間,戲樓上懸掛"年齡遺鑒"匾額,每年年齡祭奠,不斷數天唱大戲,甚是喧譁,直到1958年廢除。廟門外另有8米高的兩根旗杆,每逢夏曆月朔、十五和廟會時期,都要掛長條黃旗,黃旗上繡有黑字"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格外值得一提的是廟內還立有一石碑,是同治十年(1871)所立。該碑記述的是一個帶有神話色彩的真實故事,那便是"馬傻子"共烏拉街,關公顯聖的故事。"馬傻子"叫馬振隆,奉天省奉化人(今吉林省梨樹縣),清同治五年(1866)拉起步隊,由奉化打到伯都那(今扶餘),又占領了阿拉楚克(今黑龍江省阿城),後直奔烏拉街準備攻擊吉林。途經溪浪河正是三鼓時分,忽見燈火通明,戎馬多數,關公揮動青龍偃月刀騎著赤兔馬,率部來殺,馬傻子見狀大驚減色,不戰而逃。這時鎮守吉林的將軍德英正帶隊準備迎戰,忽聞胡匪已跑,深感不測,到溪浪河後聽蒼生陳說"關公顯聖"的故事,返至烏拉街即到關帝廟拜祭,只見關公騎的赤兔馬周身還在冒汗,遂將此事如實稟報朝廷,慈禧大抵,以同治天子的名義御賜金匾一塊,上書"嚴疆保險"懸掛關帝廟大殿之上。

保寧庵多年來不停是烏拉街最大的古剎,也是香火最繁盛的寺廟,每逢廟會人隱士海,燒香許願的、唱戲賣藝的喧譁出眾,直到"文革"寺廟被全部拆毀,石碑被砸壞。

撥亂橫豎後,古剎開始收復,寺廟名稱保寧寺,廟址擴大到10000平方米。院內的大雄寶殿坐落在高0.8米的水泥台基上,是一座宏偉壯觀的大殿,重檐歇山,黃琉璃瓦籠蓋,房頂上是金色的二龍戲珠,卷檐斗拱上有形態不同的脊獸,殿前8根紅柱支撐著前部,前廊下是彩繪的山川,紅牆紅窗紅門,雕樑畫棟,金碧光輝,殿內由8棟粗大的紅柱擎住整個大殿,殿內供奉釋迦牟尼佛、藥師佛、阿彌陀佛,兩旁是十八羅漢,大殿內另有一舍利佛塔,聽說塔內是四川成都青靜上師的舍利子,青靜是寰宇著名的釋教上師,於1999年辭世,塔內另有珍貴的經籍多卷。

古剎東面有伽藍殿,內供關公聖像,店內牆上另有彩繪二十四孝圖。

院內兩側有藥師殿,內供藥師佛、觀世音菩薩,左右另有地藏殿,供有地藏王、胡三太爺、胡三太奶像和去世的居士信徒的靈牌位,院內另有念經堂和客房等,整個古剎呈方形。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UM_Lm4BMH2_cNUgrfX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