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健康,未病先防,隨著中醫的不斷發展,中醫養生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萬里雲天萬里路,一重山水一重天」,國醫大師、北京中醫藥大學博士生導師王琦帶領自己的團隊,克服艱難,一起研究起中醫體質學,最終使中醫體質學受到了大家的認可。
「中醫體質學,有這個學科嗎?研究這個方面,可不能掉以輕心,標書寫完後要去答辯,我們知道國家自然基金的錄取率大約在15%到20%,但我也要堅持做。」王琦說。
王琦
由此,王琦帶領自己的團隊,編制了評價中醫體質類型的測試工具——中醫體質量表,通過這個量表列出的個人健康量化標準,幫助人們更加準確地了解自己的體質,以及這種體質可能導致的疾病。
據了解,他們以2萬多例的流行病調查數據為依據,把人的體質分為9種類型,平和質、氣虛質、陽虛質、陰虛質、痰濕質、濕熱質、血瘀質、氣鬱質及特稟質。根據不同體質的差異,進行個體化的診療和醫學干預。
「體質辨識不僅能幫助醫生治病,更能幫助普通人防病,進行自我健康管理。」王琦說,每種體質都有各自不同的特徵。體質的好與壞不僅決定我們生不生病,還決定我們的身體容易生什麼病。通過了解自身體質,根據自己的體質類型,選擇怎樣吃、怎樣起居、怎樣養生,從而掌握自己健康的主動權,實現「未病先防、既病防變、愈後防復」的健康生活方式。
中醫如何被認可?王琦說,首先得講療效。「如果病都治不好,那人家肯定會說中醫不行。療效就是硬道理、療效就是話語權、療效就是貢獻度。」
「人與人之間是不同的,你愛哭、他愛笑,你怕冷、他怕熱,你長痘、他肥胖……每個人都不一樣,這種不一樣的情況就給我們醫學帶來問題了。」王琦說。「我們行醫,是看病的人,還是看人的病?現在可能更多的是看人的病,丟掉了病背後的人,這是不行的。」
王琦從人體的綜合視角入手,致力於改變中醫的思維方式,採用辨體、辨病、辨證相結合的診療模式進行治療。「病有林林總總,但是它的背後一定有容易產生這一類病的土壤,比如痰濕體質的人,血脂、血糖容易有問題,容易得脂肪肝、高尿酸(血症),女人容易得多囊卵巢。」王琦說。
王琦介紹,有一個病人,他告訴我每天要吃50克生薑,他怕冷,冷到什麼程度呢,他說寒風透骨,骨子裡面冷。我先告訴他,其實他是痰濕體質,容易得什麼病,我再給他一個干預方法,對他的生活習慣、飲食結構進行指導。「我們所做的這些事情,就是讓每一個人不是把健康交給醫生,而是把健康交給自己。」
「看病這事,不是因為你是大師就什麼病都能治得好。很多時候我都得反思,得查文獻,得看看是不是還有人比我開的方子更好。」王琦說,「如果治不好病人,我會很慚愧。」
中醫體質學於2009年被列入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規範。在「城鄉居民健康檔案管理服務規範」中,中醫體質辨識是一項中醫體檢內容,充分發揮了中醫藥預防保健的特色優勢。
中醫的理論怎樣才能被國外接受?「中醫要走出去,得有充分的解釋力。」王琦說,為了完善學說的理論體系,王琦積極接觸現代醫學,與基因學專家合作,尋找基因與體質之間的互通橋樑。
「體質之間有什麼差異?咱就得從基因說差異,這樣西醫就能接受。我們治病跟他們不同在哪?他們從病的基因入手,我們從人的基因入手。」王琦說。
「中醫這門醫學,有著傳統文化積澱,加上擁有親和力,一直以來都得到民眾信任。」王琦表示,如今醫學不斷進步,門類變多,醫學需求有了變化。人們選擇也隨之變化。但現在還是有很多人把中醫看作重要選擇。「中西醫有各自的優劣勢,所以看病時還是要根據自身疾病,來選擇看中醫好,還是看西醫好。」
王琦表示,「中醫人一定要有自信,我們必須要有原創的東西服務於社會,服務於這個世界,這樣才能夠體現我們的價值。」
王琦一直努力推廣中醫醫學,以便讓更多的國內和國外民眾接受中醫。
【本文來源於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醫文化「大咖」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