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土生土長的廣東仔,Sir是看著香港電影長大的。
而對於港片迷,今天是個不太好過的日子。
噩耗突襲——
香港導演陳木勝因鼻咽癌去世,享年58歲。
Sir知道消息後猶豫再三,還是把手頭正在寫的稿子放下了。
沒辦法。
那些熟悉的鏡頭、光影與人,不斷從腦袋竄出來。
《天若有情》《新仙鶴神針》《我是誰》《特警新人類》《新警察故事》《三岔口》《寶貝計劃》《掃毒》.......
它們都出自陳木勝之手。
來吧。
一杯酒,一個下午,一篇可能倉促的文字。
讓我們和這位老朋友好好道別。
01
初入影壇
作為導演,陳木勝幾乎沒有任何天賦。
非科班出身,無家庭背景,入行都是因為別人「撿」來的。
1981年中學畢業後,先是到麗的(亞視前身)電視台打雜,第二年跳槽TVB。
不得不說,陳木勝這次跳槽,是他很幸運的抉擇,因為他遇到了一生的貴人——
杜琪峰。
王天林、杜琪峰和陳木勝合照
作為杜琪峰杜助理導演,他經歷了《雪山飛狐》《倚天屠龍記》等電視連續劇。
陳木勝回憶道:「在電視台我是跟他(杜琪峰)的,所以他對我影響更深。因為他對每一個鏡頭、對每一個演員的要求都很嚴格,所以很直接地影響我很大。」
當了9個月的副導演,學習最基本的導演技巧,他的這種用心,都被杜琪峰看在眼裡。
有趣的是,杜琪峰在片場出了名愛罵人,連汪明荃、劉德華他都敢罵,但偏偏從來沒罵過陳木勝。
杜琪峰培養過不少電影人才,游達志、游乃海、鄭保瑞。
如果讓他只選一個最愛,Sir猜一定是陳木勝。
他不止教陳木勝導戲,還給了他做導演的機會,比如引見他給黃百鳴和梁普智,分別給他們執導了《呷醋大丈夫》和《殺之戀》。
這些都只是練手,最最最重要的是,讓他執導了1990年的《天若有情》。
這部電影本來是杜琪峰、林嶺東、王晶送給王天林的退休禮物(籌養老金)。
這麼重要的任務憑什麼給陳木勝這個新人?
按陳木勝的說法,當初他帶杜去西貢採風,非常懂摩托車的他,給對方說了很多他當年飆車的經驗。
說著說著,竟然還把杜琪峰折服了,於是讓他試一試導演這部戲。
沒人想到,這個富家女愛上古惑仔的電影一出,能有如此大影響,直接讓吳孟達獲得1991年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男配角獎,吳倩蓮得到最佳新人提名,更令劉德華有了「華Dee」這個別號(劉德華最滿意的作品之一)。
華Dee多少有陳木勝本人的投射。
那份義無反顧與世界為敵的痴情,那個不可一世的壞男子,那個單純動人的女子,還有那輛如同白馬般在馬路上飛馳的摩托。
這一切都是《天若有情》給觀眾最動人的畫面。
之後,「車」成為了陳木勝影片的關鍵元素。
摩托車,汽車,他總是喜歡在電影加段飆車戲。(最極致的當然就是《保持通話》,古天樂從頭飆車和撞車到尾)。
《天若有情》的成功,讓陳木勝在香港影壇走紅,接著他認識了另一位貴人——
徐克。
陳木勝曾說過自己是杜琪峰和徐克的徒弟——
「杜琪峰給予了我第一次當導演的機會。
徐克好像一個老師,每一次跟他見面,他都會不停地把他對電影裡面的感覺,對電影的知識傳給我,毫無保留。我跟徐克交談就是吸收他的電影世界,每次見他就像是學生跟老師見面一樣。」
他們兩人曾合作過1993年的武俠片《新仙鶴神針》。
徐克親自出任本片製片人和編劇,找來了梁朝偉、梅艷芳、劉松仁等大咖。
這部電影是徐克在《新龍門客棧》後寫出來的劇本,當年很多人以為,這會是另一部徐克打造的《新龍門客棧》。
誰知道,完全跑偏了。
一部cult到極致的反類型武俠片。
裡面那些藉故諷今的對白,還有非常污的台詞,都非常之徐克。
你在我體內留下的東西
我會用內力逼出來
我們不會有小孩的
但這樣反而壓制了陳木勝,雖然導演是陳木勝,但徐克沒有給陳木勝太多發揮的餘地,這始終是徐老怪的電影,不是陳木勝。
他真正確立自己的風格,要到1996年《衝鋒隊怒火街頭》。
02
風格成型
《衝鋒隊怒火街頭》是部致敬好萊塢《盜火線》的佳作,獲得金像獎與金馬獎的最佳剪輯。
Sir心中陳木勝最好的電影。
也是陳木勝風格成型的作品。
警匪題材。
主演:劉青雲、陳小春、吳鎮宇、黃秋生。
客串:黃子華。
電影劇情無非是常見的警抓匪,但它足夠帶感。
節奏感十足的配樂,快刀斬亂麻的槍戰,流暢自然的鏡頭組接,紅紅火火的爆破場面.......
這些元素,之後都成為陳木勝電影的標配。
《衝鋒隊怒火街頭》之後,嘉禾的老闆何冠昌先生對他說,「你先不要選擇其他的方向吧,你就拍時裝動作片,我覺得你在這個方向面發展會更好。」
也從這部電影開始,陳木勝成為了香港動作片的專業戶,同時成為了華語電影界的「爆炸狂人」,香港的麥可·貝。
誇張了?
給你看下——
《我是誰》。
《新警察故事》。
《男兒本色》。
炸炸炸……
有陳木勝的電影,基本少不了炸藥。
很多人會批評他的電影熱衷於製造奇觀,為炸而炸,刻意製造血腥暴力。
但他本人不同意這種講法,首先他影片中的爆炸場面,大多數都是用遠景或全景拍攝,而不會給你來個大特寫,讓觀眾反胃。
而且,每一場爆炸戲,他都做了大量準備工夫,為的是力求真實,爆炸一定要夠逼真。
拍《男兒本色》。
他堅持要在香港商業中心地帶的中環實地拍攝各種大型爆破鏡頭。
這就必須跟政府多個部門交涉。
程序很麻煩,但是為了真實,他堅持。
最終,他獲得了香港開埠以來破天荒的拍攝許可證,封鎖了中環的三條主要道路拍攝這場令人嘆為觀止的爆炸場面。
所有的視覺和聽覺震撼,電腦和電視絕對是減分,只有在電影院裡才能完整感受到。
無疑,陳木勝的電影是為電影院而拍的。
除了爆炸場面,動作戲同樣是陳木勝的風格必備。
爆炸、槍戰這些好萊塢都有,但是功夫動作,就只有香港有。
陳木勝一直認為,只有實打實的近身搏擊,才最能代表香港動作片。
要求拳拳到肉,可不是每一個演員能滿足他的要求。
成龍當然是其中一位,從《我是誰》,到《新警察故事》,然後到《寶貝計劃》,最後到《新少林寺》。
成龍動作戲從來沒有讓人失望過,但這並不是陳木勝調教有方,這是成龍本身的功底。
真正由陳木勝調教出來的動作演員,謝霆鋒。
當年的香港電影依然奉承那個定律:男星怎能不會打。
兩人第一次合作是在《特警新人類》。
《特警新人類》當年最大的動作賣點就是「跳傘」。
有兩個跳傘場面,一個從飛機跳下,另一個則從大廈跳下。
這是因為在香港回歸之前,陳木勝曾經親見前駐港英軍每逢周六、日的跳傘訓練,覺得很有趣。
回歸後,新機場的興建,他再也看不到訓練,悵然若失。
於是,拍片時,他拉著劇組去美國拍飛機跳傘這一場戲,「大廈跳」選在新加坡。
可惜,雖然打出成龍製造的名號,但謝霆鋒等人並沒有親自上陣,都是用替身,與大哥的賣命程度還有一定距離。
《新警察故事》,陳木勝讓謝霆鋒真正豁出去。
在香港會展中心天台的那場戲,為了效果逼真,霆鋒堅持親自上陣,在一場懸空掛吊在會展外牆的戲份中,他被繩索勒至窒息休克。
到《男兒本色》。
片中一場追捕疑犯的動作戲中,謝霆鋒不用替身,凌空被大巴抄起,單是這場戲就拍了六七次,令他左邊面、肩頭及手臂瘀血一大片。
稍微休整一下,又再連環跳過兩架私家車頂。
而且,還要跟專業的武術演員吳京對打。
如此危險,以至香港本地保險公司不敢承保,劇組只好遠赴美國為他投下6000萬元的保險。
如果要問陳木勝對香港動作片的貢獻,其中一樣就是給香港武打明星提供了一張新面孔。
杜琪峰和徐克培養了陳木勝。
如今他培養了謝霆鋒。
03
成為自己
如果杜琪峰和徐克給了陳木勝做導演的機會。
那吳宇森則是給了他風格上的啟蒙。
陳木勝心中的吳宇森:「用動作來表達浪漫情懷,他是最厲害的。怎麼可以在一個那麼火爆的場面中加一些浪漫的情懷,那個就是他的性格、他的風格,一出來大家就非常喜歡。」
近幾年,他最有名的《掃毒》正是一部對吳宇森致敬的電影。
陳木勝說:「拍《掃毒》的時候不斷翻看吳宇森的作品,我也會想像導演那時候是怎樣處理這三兄弟的情義,我有什麼可以借鑑、又儘量避免重複。」
《掃毒》三人組, 如同吳宇森的《英雄本色》《喋血街頭》一樣,都是關於三兄弟之間的恩怨情仇。
阿偉(張家輝 飾)就如同《英雄本色》里的阿傑(張國榮 飾),同樣都是偶像幻滅,同樣都是手足情深。
《掃毒》的兄弟情,有那麼點煽情,有那麼點中二。
但好在,被一個人撐起來了。
張家輝。
《掃毒》前一個半小時,張家輝戲份很少,甚至有點唯唯諾諾,再看下去才發現,後段都是他的舞台。
「死而復生」的他,不再是當年那個聽話的小跟班。
西裝革履,留上鬍鬚,滄桑地笑,說話不緊不慢。
但這些「黑化」的外表,都只是偽裝。
怎麼看出來?
看他不經意間泄露的真情實意。
比方說無端端溢出來一滴眼淚。
比方說沉不住氣,轉頭威嚇……結果變成了吼叫。
一直把劉青雲當偶像的他,氣焰早就高過了偶像。
而令他蛻變的,正是被出賣。
《掃毒》也好,《英雄本色》《喋血街頭》也好,內核都是三個男人「誓要去,入刀山」的兄弟情義。
情比金堅,這個價值觀對於香港電影來說,是一個樸素的傳統。
陳木勝從前輩杜琪峰、徐克和吳宇森手中接過了這個主題。
但即便如此,陳木勝也沒有決定要成為吳宇森、杜琪峰或者徐克中的任何一個。
陳木勝說:「他們的風格都很強,但他們對我最大的影響,就當導演一定要有自己的風格。我不會成為吳宇森,不會成為杜琪峰,我是陳木勝。」
成為自己,是陳木勝最大的願望。
他不需要像杜琪峰那樣冷煉,也不需要徐克那樣奇詭,同時不需要像吳宇森那樣豪邁。
陳木勝自己的風格是什麼?
《怒火街頭》中,他展現過充滿火氣的直接幹練,卻曇花一現。
Sir傾向於,他依然在摸索。
的確。
回看陳木勝的履歷,他從未站上過頂尖。
票房,他不是最多;口碑,他不是最響;名氣,他絕算不上大……甚至從未摘下過一座金像獎。
如果問香港電影圈,所有人都不會小看陳木勝。
陳木勝有個稱號:「最讓人放心的導演」。
什麼意思?
投資人把一個項目交給他,最後他交出來的東西再差也差不到哪兒去。
陳木勝身上最珍貴的。
也是以杜琪峰、徐克、吳宇森為代表的整個香港電影行業傳承於他的精神:
務實。
香港電影從來站在草根一邊。
儘管它孕育過無數才華橫溢的導演、演員,但它從不以此為傲。
現實不是每個人都能成功,能出名,能稱「大師」。
所以它留給後輩的,永遠是最簡單的——
做好自己的事,再談其他。
陳木勝是最身體力行的一個。
他導演的近作《怒火·重案》,去年年底才殺青,哪怕拍攝期間身體已經不適,但他依然堅持前期的拍攝工作。
本來有望今年上映,但因為疫情,上映時間一拖再拖。
沒人想到,這會是陳木勝的遺作。
拍攝現場,電影由甄子丹和謝霆鋒主演
馮德倫第一時間發文懷念:「聽到導演陳木勝去世的消息很震驚。他是香港電影一股很強的力量,他也是那麼的善良、正直,一個真正的紳士。我們會想念你的,請安息。」
「香港電影一股很強的力量」,這話非常貼切。
「強」不在一時。
在於不息。
今天我們送走陳木勝。
願香港電影還會有更多「陳木勝」。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