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讀書的人經常會有這樣的疑惑:讀書本來是為了答疑解惑,可是越讀越迷茫是為什麼呢?
今天,我們就來說一個再簡單不過的詞,算是老生常談吧。
這個詞就是:實事求是。
關於這詞,毛澤東同志於1941年在《改造我們的學習》中曾對實事求是做過經典闡述,他說:「『實事』就是客觀存在著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觀事物的內部聯繫,即規律性,『求』就是我們去研究。」
完整的說法,就是我們應該根據客觀存在著的一切事物為起點去研究、探尋其客觀事物的內部聯繫。
換句話說,就是「言之有物」。
再說通俗點,就是「拿出證據來!」
還有一個詞,叫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也就是說,既要知道事物的表象,也要知道事物的本質及其產生的原因。
一、
讀書,為什麼要讀書?該讀什麼書?怎麼讀書?
這是三個至關重要的問題。
那麼,該怎麼去認識書的存在。
毛姆在《讀書應該是一種享受》中提到,獲取知識的快樂是最讓人滿意的,也是最為持久的。
這是因為,當你在度過了生命的黃金年華之後,你會發現你能欣然參與的活動已為數不多。
除了象棋、填字遊戲,幾乎沒有一種你一個人就能玩起來的遊戲。
但是閱讀就不一樣了,它絲毫不會讓你有這種困擾。
不僅如此,它能隨時開始,隨便你讀多久,當有人找你時也可以隨時擱下。
再沒有其他娛樂項目比閱讀更省錢了,你在公共圖書館的那些愉快的日子和閱讀廉價版圖書時的愉快體驗正好說明了這一點。
培養閱讀的習慣能夠為你築造一座避難所,讓你逃避幾乎人世間的所有悲哀。
簡而言之,讀書是一種愉快的享受,並且我們能夠從書中獲取知識。
答疑解惑,無疑是一種。
二、
還有一句話:「學而不思則罔。」
也就是說,你讀了很多書,你獲取了很多知識,就會容易感到迷惘。
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你吸收進去的知識,一方面可能本身就是相互對立的,你無法包容兩種以上的觀點。說通俗點就是,你做不到一心二用,你也做不到內心極度悲傷,臉上卻掛滿笑容。
另一方面則可能你還沒能夠真正理解其中的真義,不理解就意味著誤解,偏見,而這些就將導致部分的缺失。文字中充斥著無字的真空,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如果你認真去思考,你會發現,書中的有些話,其實是而非常有道理的。
但為什麼會最終顯得沒用呢?
只因為不去做。
對於缺乏踐行能力的人來說,無論什麼道理最終都是沒用的。
一切道理的價值,都需要靠自身的行動去實現。
這也是為什麼一些書讀起來老讓人感覺不切實際的緣故。
因為你以為你知道,你以為你能夠預測其結果,或是你的過往經驗讓你有了先入為主的觀念。
這樣就極其容易導致困惑,通常而言,人們只願意相信自己所願意相信的,我們看到的,其實都是我們願意看到的,而我們看不到的,並不代表它不存在。
這就是沒有「實事求是」。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方向錯了。
這種方向,可能是挑書的習慣所導致的,也就是說看了那些不值得看的書。
這樣的書通常是不適於你的。
這裡為什麼要強調「不適於你」呢?
這是因為每個個體條件不同,什麼樣的條件幹什麼事,這就是實事求是。
現實的本質乃是意義。
對於我們來說,無意義的事物皆為虛妄。
現實的每一個片段之所以存於世間,是因為它們無不與某種普遍的意義相聯繫。
真理指的就是實際存在之物,而不是不存在之物。
在你的能力範圍之內,你的條件允許範圍內,你看不懂、想不通、沒見過,這些與你就無關,或者說想不通就很正常了。
舉個例子,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
這是一句古諺了。
為什麼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呢?
那是因為那時候,人們純樸,實在,善良,願意告訴大家的,都是為了大家好的。
他們說出來的話,是有自己的依據,也是從實際出發的。
這樣一來,你不聽他的話,就相當於不遵循事物的客觀規律,這樣自然會「吃虧」了。
所以,你是什麼樣的人,就應該選你這個階段讀的書。
比如你只有小學的水準,只認識幾個大字,就想著去讀大學的課程,這顯然就是好高騖遠,不切實際了(以小學這種標準來說,並不準確,但也說明了一定的合理性)。
三、
在此,分享一個毛姆的閱讀習慣,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試試:
「在早上,當我工作之前,我會先看一會兒哲學類或科普類的書籍,閱讀這類書籍需要一個清醒和專注的頭腦,這樣做能激起我一整天的活力。當我的工作完成之後,我便想要放鬆。此時我傾向讀一些歷史、散文、批判性文章和一些傳記類作品,以使我的大腦放鬆。除了這些,我還在手頭放著一些詩集,以便我隨時興起想要翻一翻。我的床邊也放著一些書,可以隨時開始翻閱,也可以隨時在讀完哪一段後放下,不過,這樣的書太少見了。」
這就是因地制宜,因時制宜。
什麼時間該做什麼事,什麼地方放什麼東西,尋找規律,找到自己舒服的點,能夠適應的點,符合客觀規律,繼而才能夠更高的享受它,運用它,發揮出它的作用來。
對於一般的朋友,我的建議是可以試著讀一讀經典名著。
所謂經典,就是經過了歲月的篩選之後留下的,是經過千千萬萬雙眼睛,很多代人的篩選之後留下來的。
有時候,我們不得不承認,眾人的眼睛是雪亮的,不論盲從也好,理性也罷。
我自認為,那些千千萬萬的群眾可不及我愚笨,也不認為自己就比他們聰明。
這就是實事求是。
四、
最後一個,怎麼讀書?
我想不到什麼別的辦法,好記性不如爛筆頭是一種。
但也有句話說,庸才猛抄筆記,人才勤寫心得。
讀書,最重要的可能並不說讀了多少書,或是用什麼方式讀書,最重要的是從中感受到了快樂。
無論是思考的快樂,還是閱讀本身帶來的愉悅。
只要是與它有關,或者是它延伸出來的東西,能夠給予到自身一定的價值。這就夠了。
有時候,可能是打開視野、體驗不同的人生、去觸碰尋找同類,又或是答疑解惑,這些目的本身就代表著一種訴求,一種尋求答案,或是帶著某種期待而去。
我覺得無論結果如何,這終究是方式的一種。
而萬能的方式,斷然是沒有的。
畢竟,從書的本質而言,它還是由人撰寫的。
是人就會有自身的局限性,有自身的局限性,自然就不存在全能全知。
換個角度,自己尚且做不到的事情,即使了解再多,也不過是添了個談資罷了。
自己的人生,終究還是得靠自己。
這就是實事求是。
借用毛澤東同志在《人的正確思想是從哪裡來的?》中的一段話,就是:「一個正確的認識,往往需要經過由物質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質,即由實踐到認識,由認識到實踐這樣多次的反覆,才能夠完成。」
謝丹儒
2019年12月於廈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