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丑》來了!23個彩蛋不僅致敬三代小丑,還講述小丑前世今生

2019-11-11   銀河電影局

今年的漫改電影「話題之王」,除了《復聯4》恐怕就是《小丑》了。

無論是威尼斯國際電影節豪取金獅獎;還是被外界輿論廣泛關注,引起FBI、各地警察的警惕;以及前不久超越《死侍2》成為「R級電影影史票房冠軍」,乃至最近成為「影史上最賺錢的漫改電影」,並且劇組為《小丑》報名了16項奧斯卡競賽單元。

那麼,現在即便說這部電影是今年最大驚喜,也不為過。

作從當初「默默無聞」的宣發,到不被看好,再到今天全球即將突破10億美元票房,《小丑》真可謂「逆天改命」。

最近,這部電影的畫面也終於出現在了未上映地區網際網路上,在後台回復「《小丑》」(記住,書名號也要打上),你或許會有一些驚喜。

同時,儘管導演已經聲明:這部電影沒有任何彩蛋,但局長還是為大家準備了一份彩蛋名單。如果你還沒有看過電影,不想被破壞驚喜,一定要注意每段小標題下的「劇透程度」。

不過話說回來,根據大多外界反應,即便它被劇透,其實也仍會有很多驚喜——因為這部電影實在太複雜,你很難看一遍,或者僅僅用一句話就能表達準確。



靈感來自於《致命玩笑》

劇透推薦:可參考

我們都知道《小丑》這部電影是一部幾乎完全原創的電影,它不僅和現有的DCEU無法構成聯繫,也幾乎和漫畫沒什麼關係。但,這部電影的確借鑑了DC著名漫畫《致命玩笑》。

《致命玩笑》中描述了:小丑原本是一個工程師,但為了追尋喜劇夢想,成為了一個喜劇演員。

儘管職業生涯非常失敗,但他仍在努力改變處境。不過他還是不理智地幫犯罪團伙盜取了關鍵材料,被蝙蝠俠破壞行動後掉進了化學溶液。不過,目前看起來,電影似乎只借鑑了「喜劇演員」這一元素。

喜劇之王設定

劇透推薦:可參考

電影中,「喜劇之王」默里·富蘭克林的扮演者羅伯特·德尼羅現實里,其實並不喜歡超級英雄電影,他出演《小丑》無疑本身就是件非常諷刺的趣事。

另外《小丑》中,亞瑟崇拜喜劇之王的戲份,實際上與羅伯特·德尼在1982年的電影《喜劇之王》的情節相類似。

《喜劇之王》中,羅伯特·德尼扮演的魯珀特·普金就非常迷戀另一位「喜劇之王」——由傳奇喜劇演員傑瑞·劉易斯扮演的傑瑞·蘭福德,他非常希望能和傑瑞同台演出。

而《小丑》對此情節的致敬,無疑是十分奇妙的結合。

小丑參加真人秀

劇透程度:可參考

電影中,我們見到了小丑在真人秀秀上的表現,但實際上這也不是電影首創。在弗蘭克·米勒的經典漫畫《黑暗騎士歸來》中,小丑曾經被國家電視台邀請。

這部漫畫中,小丑和蝙蝠俠都被外界解析為:象徵著「道德敗壞」的兩類極端精神主意。而小丑在這部漫畫中的表現顯然比電影更瘋狂:小丑同樣吻了一個女嘉賓,但漫畫中他同時卻還用笑氣謀殺了在場數百位觀眾。

「小丑暴亂」

劇透程度:輕微不影響

預告片剛播出時,其實很多人就注意到了:成千上萬戴著小丑面具的人,在哥譚市中穿梭,這很難不令人想起《V字仇殺隊》的場景。

原本早已混亂不堪的哥譚,早就如同一個火藥桶般危險,而亞瑟·布萊克就成為了那個點燃火藥桶的人。受到「神秘小丑」的齊發,人們也學著戴上面具,讓「匿名暴亂」成為了影片高潮。

遊戲《阿卡姆瘋人院》就利用了這個靈感,同時在動畫劇《蝙蝠俠:超越》中,我們也見識到了「小丑幫」,甚至這個主意在《不義聯盟》遊戲中我們也能看到些影子。

小丑服裝致敬66版小丑

劇透程度:可參考

小丑在電影中的服裝造型與顏色搭配,立即就讓人想起了66年版《蝙蝠俠》中,由塞薩爾·羅梅羅所扮演的小丑。這顯然是一個刻意的致敬。

羅梅羅的小丑,沒有後來任何故事中小丑的那麼瘋狂與黑暗。相反,他更接近於「小丑」本身,他就是一個笨手笨腳、死不悔改、一心在犯罪道路上勇往直前的「小丑」。

或許此處的致敬與暗示,也是導演在刻意與此前「黑暗、恐怖」的小丑作出區分——亞瑟只是個精神錯亂的普通人,沒有漫畫中那麼瘋狂的內在。

默裏海報致敬89版小丑

劇透程度:可參考

除了66版《蝙蝠俠》,似乎《小丑》還致敬了1989年蒂姆·伯頓版的《蝙蝠俠》。

亞瑟在更衣室等待默里的時候,觀眾很難不會注意到牆壁上默里的人物海報。然而,他咧開嘴笑得確實如此詭異,很快也會讓人聯想到89年《蝙蝠俠》中由傑克·尼科爾森扮演的小丑,令人毛骨悚然。

「血色微笑」致敬希斯·萊傑版小丑

劇透程度:輕微不影響

當《小丑》上映之前,外界通常都會拿出希斯·萊傑在《黑暗騎士》三部曲中的小丑作為比較。在接連找出兩個其它小丑彩蛋後,顯然電影也致敬了這位「熒幕上第一個令人瘋狂的小丑」。

在影片一個場景中,亞瑟意識到自己嘴上的唇彩已經褪色,他則用血在嘴上抹出了一個微笑。

在遊樂場藏身

劇透程度:輕微不影響

亞瑟經常會去一個廢棄的遊樂場,從牆上的塗鴉可以看出:這個遊樂場叫作「娛樂路段」(Amusement Mile)而在漫畫《致命玩笑》中,小丑的藏身處同樣也是一個廢棄的遊樂場,它的名字也是「娛樂路段」。

LOGO字體

劇透程度:輕微不影響

電影中,默里的脫口秀節目LOGO,其實與動畫版《蝙蝠俠》的標題都使用了相同的字體。同時,也在講述著蝙蝠俠從「小小熒幕」(動畫劇)到「大熒幕」(電影)的歷史。

默里的脫口秀,或許就在暗示小丑也和蝙蝠俠一般,最終也走向了「大熒幕」的命運。

注意,這是個分界點。以下彩蛋都屬於會影響電影觀感的內容,建議先看電影再來看彩蛋!

亞瑟的房間號

劇透程度:不推薦

影片中,亞瑟化妝間的房間號是404,而這個數字恰好是漫畫《蝙蝠俠》著名故事「蝙蝠俠:第一年」的開篇的期號:第404期,這部漫畫與《黑暗騎士》與《致命玩笑》並列被稱為「美漫史上最偉大的蝙蝠俠漫畫」。

哪怕小丑並沒在該漫畫中明確出場(只是提及了一下),但漫畫中所描繪的80年代紐約風貌和電影中混亂的哥譚市極其相似。

阿卡姆瘋人院

劇透程度:影響不建議閱讀

這個細節在預告中就被挖掘出來了。作為「民風淳樸哥譚市,人傑地靈阿卡姆」的原型,顯然電影故事也沒有辜負這一重要元素。

為了尋找自己的身世,亞瑟來到了阿卡姆瘋人院。在經歷了一系列瘋狂的故事後,電影結尾也表明:亞瑟回到了自己的「家」阿卡姆,並開始了「新的生活」。

謎語人彩蛋

劇透程度:影響不建議閱讀

在亞瑟來到阿卡姆,從電梯下降到地面去查看母親的問診記錄時,我們能清晰地看到,電梯牆壁上的塗鴉,同時還有一個大大的問號。

似乎這就在暗示著「多次滾出哥譚市」的事件主角——謎語人。不過網上韓版片源里,這個問號明顯是偏藍色,但根據外網說法:這是一個綠色的問號。不知道後續美版藍光推出後,我們能否看到些不同的圖像。

捕鼠者

劇透程度:影響不建議閱讀

在電影中,我們聽到廣播里有這樣一個播報:因為環衛工人罷工,垃圾成堆的哥譚正在面臨「超級老鼠」的侵襲,播報員同時還開玩笑,表示「該養一些超級貓」了。

這個線索,很可能是在暗示老爺的經典反派「捕鼠者」:在漫畫中,他原本是一名負責清理社區和居民家中老鼠的職業捕鼠者。但是,在坐了一場冤獄後,他不僅變得精神偏激,同時他還能和老鼠溝通。最終,他控制了哥譚所有的老鼠,開始了自己的復仇。

講到這,其實也很容易聯想到哥譚的混亂,是有為捕鼠者「誕生」提供劇情空間的。儘管導演多次聲明「沒有彩蛋」,但這個設計真不禁讓人浮想聯翩。

60年代羅賓彩蛋

劇透程度:影響不建議閱讀

亞瑟以為自己是韋恩家族的一員,他來到韋恩莊園,希望和托馬斯見面。但他卻見到了自己的「兄弟」布魯斯。

而布魯斯從花園的樹屋上來到地面的方式,則和上世紀60年代《蝙蝠俠》電視劇中羅賓旋轉杆子的方式一模一樣。

《小丑》來了!23個彩蛋不僅致敬三代小丑,還講述小丑前世今生

心理社工

劇透程度:影響不建議

為亞瑟作心理輔導的社工,她胸前的證件上寫著「黛布拉·凱恩」(Debra Kane)。而「凱恩」這個姓氏,則是在暗指蝙蝠俠的原始創作者之一鮑勃·凱恩。

同時,黛布拉·凱恩這個角色本身也是DC世界中的一部分——在安德魯·瓦克斯的《蝙蝠俠:終極邪惡》(《 Batman: The Ultimate Evil》)中,她就是一個從事兒童工作的社工。當然,這部漫畫極度黑暗,它甚至還討論了兒童色情旅行的社會問題,也可以說有非常大的現實意義了。

追捕亞瑟的警探

劇透程度:不建議

在電影中,追逐了亞瑟很長時間的警察名為柏克(Burke),而與社工黛布拉·凱恩相同,在漫畫中,也有一個同名的警察——湯米·柏克(Tommy Burke)

阿卡姆的醫生

劇透程度:不建議

影片中,亞瑟母親的主治醫生名為斯通(Dr. Stoner),同樣在漫畫中,也有一位叫班傑明·斯通(Benjamin Stoner)的阿卡姆醫生,而他後來則成為了命運博士的宿敵「反命運」(Anti-Fate)

現實與虛幻

劇透程度:一般但不建議

在電影前面,小丑沿著一條街,向一家銀行走去。一個非常明顯的路標,告訴觀眾這是現實中的威廉大街( William Street)。這是蝙蝠俠系列電影非常喜歡的經典拍攝地點,導演們總是喜歡用這裡來展示哥譚市的繁華。

在《黑暗騎士》系列中,這裡就上演了很多精彩的打鬥場面。而《小丑》也同樣選擇了這裡,不得不說:雖和蝙蝠俠無關,但仍有異曲同工的感覺。

一個令人極度不安的彩蛋

劇透程度:不建議閱讀

在影片中,亞瑟經常出場表演的喜劇俱樂部名字為「POGO」。這個名字和DC本身沒有任何關係,它指的其實是美國歷史上臭名昭著的連環殺手約翰·韋恩·蓋西。

這個連環殺人犯有一個更響亮的名字「小丑殺手」,他為自己設計了「小丑伯格」(Pogo the Clown)的形象,誘騙、虐待、性侵、埋屍了33個男孩。如果不了解這個背景,真的不會理解這背後的恐怖,也同樣感受不到導演的「諷刺」。

《小丑》很可能發生在1981年

劇透程度:不建議閱讀

電影中,我們很難去明確故事的發生年代。不過,如果你稍有關注就會發現:影片結尾,韋恩一家去看電影時,電影院裡有三張海報。分別是《兇殘》(《Blow Out》)、《佐羅的印記》(《Zorro the Gay Blade》)、《黑暗時代》(Excalibur》)

這三部電影都是在1981年上映的,所以我們可以大致推測主要劇情是發生在1981年,同時還要注意:在《正義聯盟:正義黎明》中一個閃回場景表明——托馬斯·韋恩被殺害時電影院放的就是《黑暗時代》,另外這部電影也是《海王》的靈感來源。



導演驚喜客串

劇透程度:不建議

《小丑》導演托德·菲利普斯在電影中客串了一個喜劇演員,他在亞瑟上台之前講述了一個有關性別歧視的笑話。雖然沒露臉,但他非常有辨識度的聲音已經暴露了身份。

劇組人員「客串」

劇透程度:一般但不建議

在一個亞瑟伴隨默里節目主題曲音樂跳舞的場景內,電影中的電視上現實著節目組工作人員名單,實際上,這些名字都屬於《小丑》劇組真正的工作人員。

老爺父母又被殺了...

劇透程度:不建議

幾乎每一個和蝙蝠俠有關的作品中,老爺的父母總是免不了要一次次被人在小巷殺害的命運。在《小丑》中也沒有逃脫這個命運。

戴著小丑面具的歹徒,盯上了剛從影院看完《佐羅》的韋恩一家。他沒有搶錢,而是毫不留情地射殺了托馬斯以及瑪莎,年幼的布魯斯臉上濺上了鮮血。飛灑滿天的珍珠成為了布魯斯永遠的夢魘......

以上就是局長為大家準備的23個彩蛋,也歡迎大家在留言區討論和補充。

總的來說,這部電影的觀感其實是非常流暢的:它的敘事風格非常平穩和成熟,故事主線暗線處理得也非常到位。我們能夠在其中看到類似《計程車司機》的影子,但更多的則是導演對現實的諷刺以及批判:比如卓別林的《摩登時代》。

《小丑》這部電影,此前製作方多次重申與DC漫畫無關,但實際上經過大量彩蛋整理,你馬上就會覺得劇組有些「口是心非」。大量的細節設計,甚至都能作為接下來《新蝙蝠俠》的鋪墊,毫無衝突之感。

《新蝙蝠俠》是否會有小丑,或者小丑是否與《小丑》有關,再或者小丑是否由華金來演?這些我們都尚不可知。

但有一點可以確認:華納很可能已經考慮過讓《小丑》與《新蝙蝠俠》聯動,至於會不會成,都得看具體日程以及《小丑》劇組的意願。

不過,拋開這些不提。《小丑》完全可以成為一個獨立於蝙蝠俠系列外的佳作,它帶給我們的反思與影響,也已經肉眼可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