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位老教授談油畫寫生:是技術還是觀念重要?寫意油畫有出路嗎?

2019-11-11     西江書畫藝術

編者按:2019年10月25日下午,由全山石藝術中心和中國美術學院藝術人文學院聯合主辦的「寫生的意義——尼古拉·菲欽與楊鳴山油畫寫生展研討會」在全山石藝術中心學術報告廳舉行,以下摘自靳尚誼、全山石、邵大箴、詹建俊、胡振宇、張祖英的發言。

靳尚誼:油畫寫生好不好在於空間、造型和色彩語言,觀念、風格、創新都不太重要

今天我們談寫生,譬如楊鳴山的寫生,每張畫的調子都不一樣。因為環境不一樣,時間不一樣,光線不一樣,顏色關係不一樣,所以色調也是不一樣的,非常好看。而且色彩語言和造型是分不開的,是融在一起的,不可能單獨研究色彩。楊鳴山的油畫,前頭的地和天空不一樣,建築近景、中景、遠景不一樣。因為它有一個空間,它就變了,那就是有近的,有遠的,有空間關係。其實這個體積語言、空間語言,對我們中國人來說都是很難的,大多數人沒有這個概念。我發現我自己以及很多畫家,畫風景的時候,先畫中景、遠景,最後把近景一畫,近景的顏色很弱,空間推不過去。這是中國人畫色彩的一個普遍現象。

講到寫生,還有一種現象,現在的一些畫家包括美院的一些教員都畫得很大,畫很長時間,畫一大批風景,很完整,但是所有的畫一個調子,豐富的色彩沒了。所以,中國美術界,特別是油畫界如何發展,現在還是一個大問題呢。一個是主流油畫,美協系統的官方大展覽很多;一個是非主流的畫家,那是搞觀念的。這兩大塊組成了油畫界的所有人。這兩大塊都沒有認真研究油畫語言的問題,你說怎麼辦?

中國當前油畫界還有一個情況,現在的美院在校生對於今後油畫的發展都產生質疑了,他們去搞觀念、搞裝置了。美院油畫系的學生都搞裝置了,他的思維是將來油畫不要畫了。中國的油畫理論家也已經這樣說了,油畫的前途就是觀念藝術,文章都有的。這種情況下我們怎麼發展油畫?要不要畫油畫,這是一個很嚴肅的問題,也是解決問題的前提。

我們都是五十年代成長的,那個時候我們和老師是研究油畫的,雖然原作看得很少。當然,全老師留蘇過,有世界一流的博物館可參觀和臨摹。我們在國內,十七年只看了三次展覽,都不是最好的。文革什麼都看不到。我是文革以後79年文化部組織到西德訪問才真正看到歐洲油畫原作。我們的進步是很艱苦的,三十年時間沒有看過什麼原作。後來我出去看,研究的就是油畫語言的問題,什麼是好的油畫,什麼是不好的油畫,觀念、風格、創新,都不重要。你油畫語言行了,什麼觀念、什麼創作都行。語言不行,什麼觀念、創新都沒有意義。

所以這次菲欽的展覽、楊鳴山的展覽,都很好,楊鳴山都比我研究得深入。我現在畫風景,空間關係有時候還不行,不是說不知道,就是沒有這個習慣。我一看他的色彩每一幅都不一樣,空間、冷暖、天空、地、調子,全有。所以,歸結原因,這跟他的基因有關係,他有俄羅斯的藝術基因。我就發現中國人,對於體積、空間,覺得道理很簡單,但做不到。這個體積、空間,以及色調,是油畫極其重要的因素。它確立起一種獨特的審美態度和標準。所以油畫要學好了,它對中國人的審美修養、環境營造、生活格調的提高都大有好處。當然,這還要結合中國的傳統文化,這個結合是相當困難的。

邵大箴:沒有寫生技藝的基礎,談自由的觀念創造等於廢話

從16世紀的油畫發展到印象派,寫生也有變化,印象派是最強調寫生的油畫。但是印象派寫生跟過去不一樣,印象派油畫寫生特彆強調光的變化。到了後印象主義,有了反印象主義的味道。印象主義的光色是有了,但是質量感沒有了,體量感沒有了。馬蒂斯公開寫文章反印象派。後印象主義在色調上強調質量感、體量感,恢復古典油畫最基本的東西。印象派在一個方面發展了,在光、色彩方面發展了,但是把藝術裡面另外一些基本元素拋棄了。

古典主義、寫實主義強調的東西,如委拉斯貴茲等等這些畫家強調繪畫裡面一些基本的東西——質量感、體量感,在印象派之後被拋棄了。

印象派有一種很主觀的東西。所以,寫生到了印象派之後就變成一種創作了,寫生不是物象反映在畫面上,而是物象被創造性地反映。

楊鳴山先生的油畫是對景寫生,但是對景寫生中有很多主觀性的東西,即他選擇的東西、提取的東西、在自然界發現的東西、在畫布上表現的東西。假如中國油畫寫生要發展,他這個傳統很值得我們重視。楊鳴山先生這種寫生的特點,我認為很好。

油畫的技藝不能不重視。實際上油畫是用眼睛看,用腦子和心體會,然後用手創造,就是心、腦、手合作的一種創造,手藝非常重要。不僅是油畫,任何一種藝術最基礎的東西就是技法、技巧,都是用手創造的。用眼睛看了,動過腦子,假如沒有這個手藝的話,就沒有複雜的創造。楊鳴山的畫和菲欽的畫色彩不同,一個鮮艷、一個淡雅,但是裡面都有非常豐富的東西,一定是眼睛看的,心、腦體會的,然後用手創造出來的,這個技巧是非常重要的。

古典藝術很強調技藝。實際上現在真正的藝術,假如不是完全搞觀念性藝術,那技藝也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現在學校里不強調這個東西。說老實話,現在美院教學缺乏基礎性的東西。現在的嚴重問題是不重視寫生,另外一個更重要的問題不僅涉及到寫生,其實就是拋棄技藝。畫家希望自己自由地進行創造,談觀念,殊不知自由的發揮、自由的創造、隨意性的表現,沒有紮實的基礎功夫等於廢話,畫不出好東西。

全山石:讓我們重溫寫生的意義、寫生的目的、寫生的方式

我們搞這個展覽的一個初衷,就是希望現在的年輕人畫油畫能夠有一個明確的方向。什麼是油畫?這個問題以前我們也都不明白,只知道用油畫顏料在布上面畫的就是油畫。對油畫語言本身的認知,對我個人來講是很長時間才慢慢明白。我和靳先生、詹先生畫油畫的時候都是看《星火畫報》,我們是這麼認識油畫的,根本不知道真正的油畫語言是什麼,只知道用油畫顏料來畫素描。

現在年輕人都很幸運,可以看到油畫的原作,還可以出國到博物館看油畫。所以我相信今後中國的油畫前途一定是非常好的,因為大家慢慢開始懂得這個語言了。我們上一代的畫家大多不懂得油畫語言在哪裡、語言跟藝術的關係、語言包含了什麼樣的內容,應該怎麼樣去領悟它。

今天這兩個展覽,是讓我們重溫寫生的意義、寫生的目的、寫生的方式。大家下午來探討探討,究竟我們為什麼要去寫生呢?現在很多年輕人不寫生了,到鄉下去大家用手機一拍,回來在旅館裡按照手機里的東西畫。也就是說,他們不領會為什麼要寫生,寫生的意義在哪裡,寫生的作用在什麼地方。另外就是我們應該怎麼樣去寫生,用什麼方式來寫生。

我們也看到另一種現象,看到社會上有很多畫家,拿四五米大的畫布,用一個八仙桌做調色板,結果畫出來很像照片,還不是油畫。所以我們必須明白究竟用什麼方式來寫生,這種方式、手段是和他的目的、意義緊密結合在一起的。

另外,這次展覽裡面還啟迪大家注意油畫語言的問題。油畫語言很豐富,油畫的美感,那種獨立的審美的價值,必須要在油畫原作中看。這在尼古拉·菲欽油畫裡面特別明顯。他的油畫裡面最大的一個特點,就是保留了原有的傳統油畫最精髓的東西,他把俄羅斯油畫傳統中的優點吸收了,又吸收了印象派的東西,所以他是很了不起的。我們很少在西方印象派裡面看到這麼好的刻畫人們內心世界的繪畫。

你去看他那幾張肖像,那是很傳神的;再去看色彩,不比印象派畫家畫的色彩差。他的色彩更微妙,完全創造了自己那一種油畫語言,我把它稱為「菲欽式」的油畫。因為菲欽畢竟不同於任何人,也不追隨任何人。這種創造的精神和創作的成果、語言,很值得我們研究。比如《穿粉紅衣裙的女士》,局部割開來是抽象的語言,遠看是裙子的皺褶。你再去看胳膊的顏色,非常豐富,很漂亮。用了很多白粉,可是一點沒有粉氣。所以這很值得我們畫油畫的人去研究,為什麼他能做得這麼好?

再說一說楊鳴山先生的風景。楊鳴山先生沒有留過學,沒有出過國學習,在國內沒有開過一個展覽。他是在西北師範大學美術系學習,上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他就到新疆藝術學校的美術系教書,在新疆一共待了40年,但誰都不知道他,他沒有參加過一次美展。今天楊鳴山先生的夫人徐寶瑩女士也講了,這是他生平第一次個展。

今天這裡展出的畫我們誰都沒有看到過。他畫完了以後,這些畫都放在自己家裡。我們現在展出的只是他作品的冰山一角,他這樣小的油畫有幾千幅之多。所以這樣一個對藝術非常虔誠的藝術家,是非常熱愛生活的一個藝術家,是不是我們應該向這樣的藝術家學習?他後來到了澳大利亞,在寫生過程當中,他把自己心靈放在自己的藝術裡面。我們把這樣的藝術家推薦給大家,不僅僅是讓大家在畫面上、在油畫理念上得到一點啟發,作為一個畫家,作為一個人,他在人格上也是很值得我們學習的。

所以這兩個展覽,雖然完全不同,但是放在一起,就可以發現他們有很多共同的地方——就是寫生。我想在座諸位看了以後都會有感觸。這裡有很多搞油畫的,也有很多搞理論的,今天下午我們大家交流交流,暢談一下,不要有任何拘束。我先開場講這些。

詹建俊:專業畫家的寫生需要靈魂中混合客觀理性、主觀感性和媒介語言

剛才靳先生髮表了一通感慨,我也有點感慨,我覺得現在學美術專業的人思想有點混亂。我發現不少學生對他要報考這個專業的認識和怎樣學習的態度很不清楚,也就是專業精神不夠。現在報考美院的很多學生選專業的時候,不是衝著自己的愛好、自己對哪個東西很喜歡很著迷來的,不是從藝術的角度來考慮,而是從社會現實的角度、生存需要的角度來考慮。

現在油畫專業出去不太好找工作,雕塑和壁畫出去好找活,報考的人就多。所以,他們的初心就沒有立好,缺乏專業精神。有的油畫專業的畢業創作,搞了很多裝置在上頭,這就是他專業心不強。

我們那個時候對油畫很著迷,等到冬天一下雪趕緊往外跑,難得有雪景,就趕緊去畫雪景。一放假了趕緊跑遠一點的地方,因為那個地方風景好。專業精神,這是一個前提,如果沒有這個精神,就是沒有初心。初心不對,那你怎麼樣成為一個專業藝術家?成為一個專業藝術家不是一個簡單的事。

今天我們說寫生,寫生必須有幾個前提條件:一個是你要想畫好某一個對象,你必須去研究這個對象。客觀的規律,客觀世界萬物,從山水、天地、樹木到人;人從皮膚、肌肉到解剖,你都得研究,才能把握住。風景也一樣。你畫這棵樹,這棵樹的樹幹、樹根、樹葉長成什麼樣你都不知道,當中的色彩你都沒有研究它,你也沒有觀察它,你也沒有觀察透,你怎麼能夠畫好呢?

一個畫家,你對客觀世界沒有了解,對人不了解,純粹理性分析認識的角度你都沒有把握好,更不用說作為藝術家最重要的還有人的感性、主觀情感、審美立場。如果你的觀念也沒有,你沒有用心靈感受這個客觀世界,你怎麼能夠把客觀世界畫好呢?

楊鳴山那麼一點小畫裡面有那麼豐富的東西,很重要的是他對客觀世界有認識,這是一點。另外,他感受到那個客觀世界的豐富性,雖然畫面很小也能表達出來。

還有一個,作為專業來說,很重要的是你用以表達的材料。你用什麼藝術工具、手段來表現?是油畫就是油畫,是雕塑就是雕塑,是版畫就是版畫。你必須運用油畫特有的材料、專業的語言,利用這個材料特有的表現力,把它所具有的材料本身的特質運用好,才能成就油畫語言之美。這個特質跟你這個人的主觀精神要結合起來。你要認識客觀的規律性,感受客觀的豐富性,你還要運用特殊的工具、材料,把你對客觀的認識、感受呈現出獨特的美感,才能有所成就。這就是專業精神的力量。

菲欽的展覽我每次看都著迷,它好象是烹飪大師做的一道最美味的菜肴,你品味它,感覺特別豐富,是一種難以言傳的美。一個是他本身的個性特色,另外加上造型、空間、光線、色彩,這些組合在一起非常豐富。烹飪是藝術,我們畫畫也是藝術。再看楊鳴山那麼一點大的小畫,裡面涵蓋了對客觀世界豐富的感覺。我剛才看他門外放大的那張廣告,一張小畫放大出來還是那麼美。草地是用筆毛畫出來的,草地都有一根根的感覺,包括粗的細的,他這就是發揮特殊工具、材料的技藝之美。我們現在不講技藝,有很多人還看不起技藝,認為技藝是最次要的。還有很多人質疑對於客觀對象的研究,認為畫寫生有作用嗎?

菲欽畫中那個調子、筆觸、色彩等微妙的感覺,繪畫的靈動性等很多東西,不是你用理性把客觀對象解構、解剖、空間都分析出來就可以達到的,他還有一個特殊工具、材料的利用,跟個體的靈魂、精神混合起來觸發的一種靈動的感覺,這叫靈感、技藝。其實最終打動人的是這種東西,這種東西形成專業特殊的語言之美。客觀、主觀、理性、感性,加上材料、媒介、語言,缺一樣都不行。

而且你畫的時候是一筆下去幾個問題同時解決,形、光、色、線、空間、虛實、冷暖都在這裡頭了。我看菲欽的畫就是妙不可言,而且精美至極。《穿粉紅衣裙的女士》那張畫,那個女孩五官的塑造、眼睛的刻畫很自然,把虛、實、色彩、冷暖都表現出來了,既有客觀微妙的、精道的表達,又有繪畫靈動的美感,還有工具、材料運用的美感,這叫藝術。

楊鳴山不賣畫,也不辦展覽,也沒有人給他宣傳;那麼有才能,畫出那麼好的作品,就那麼放著。但是他自己樂在其中,自己還是不斷地畫,畫一百張、一千張,還得在那裡畫。這就是專業精神。

胡振宇:寫生是精微的手藝活,不是行為藝術,不是趕時髦

全山石藝術中心每年都要搞兩次展覽。今年,全老師又從新的渠道引進新的展覽,一會兒到澳大利亞,一會兒到美國去尋覓好作品。十幾個小時的飛機,一般人都受不了。他九十歲了,還不辭辛勞,為的是讓中國觀眾看到更多更好的油畫。

油畫本體語言確實很難領會。這個問題現在在國內好象已經過去了,沒有人再強調油畫本體語言了,很多人都覺得已經過時了。全老師很著急,對這個問題緊抓不放,追問到底。

你看現在有一些畫哪裡像油畫,哪裡像寫生。五六米的畫,在戶外畫,這不是寫生,是行為藝術,媒體的鏡頭都對著他。現在畫壇存在一系列問題,包括一些文章、一些新聞的宣傳。我一直畫油畫,我對這個現象非常擔心,覺得這不是油畫。所以我不喜歡參加這個展覽、那個展覽,我覺得沒有必要。我在歐洲學習的時候,我們學校就有研究油畫材料的,有研究油畫技法的。我到日本的時候,日本有專門研究油畫的實驗室,而我們中國以往沒有一個美術學院有這樣的機構。現在中國美院繪畫藝術學院成立了這類的研究室,但現在年輕人不把它當回事。

我剛到歐洲的時候,我感覺雖然學了一些油畫,但不像地道的油畫。人家畫得太豐富了,有很多技巧,不知道人家是怎麼畫出來的。我在倫敦的時候,國家美術館禮拜四下午對專業人士都是開放的,我看了以後簡直要暈過去。這些畫真的不簡單,我們能學到一點皮毛就很了不起了。比如丟勒的風景畫,他的畫是怎麼畫的搞不清楚,有一種無可名狀的美。可是我們的一些畫,一看就感覺很容易,說是寫生,其實是在趕時髦,達不到精微的效果。所以,全老師做這些展覽就是希望中國的油畫不能再這樣下去了,讓年輕人明白我們的油畫傳承下來是很不容易的。

今天看了兩個展覽,我覺得很好。楊鳴山先生的畫我在當學生的時候就見過,他的寫生,俄羅斯的方法用得比較多,包括色彩,頭像畫得相當精彩。可惜我們到新疆的時候他已經去澳大利亞了,沒有見到,所以非常遺憾。他後來畫這些畫,一些小風景也很精到。

我們當學生時,老師都教我們畫小風景。必須要畫小風景,畫小風景可以觀察到顏色的變化,這對於學生來講很重要。因為在自然界色彩變化是很大的,你能在這種狀態下提高自己的色彩感覺。為什麼色彩感覺很重要呢?因為這是油畫本體語言的核心。為什麼有些畫看著顏色不對,就是因為沒有把整個色彩關係、色彩感覺畫出來。所以楊鳴山這些畫對我們年輕的學子非常有啟發,非常好。

關於菲欽的畫,過去原作看得比較少。從五年前藝術中心菲欽油畫展覽到今天的展覽,我們看到了不少原作。這些畫不是單次就能出效果的,要有底子,反覆幾次畫上去以後,顏色相互作用就產生出一種特殊的類似音樂中和聲的效果,有厚度、有力度。這些都是他的特點,值得我們好好欣賞,好好研究,好好琢磨。

張祖英:寫生不是複製對象;寫生就像牛吃草,擠出來的是牛奶

每一次到杭州來,總會感覺到非常親切。全先生雖然90高齡了,還能投入這樣的精力,親自去挑畫,組織這樣的展覽,讓我們每一次來杭州都非常有收穫。

中國油畫界這些年發展這麼快,我們的老師們,包括詹先生、靳先生、全先生他們做了許許多多的事情,針對的是我們油畫發展的根本問題。所以我一直感覺到在油畫界工作是非常幸福的。你們看看還有哪一個行業,這麼高齡的前輩還為了這個事業、這個專業的發展這樣地投入、這樣地付出。而且,這還不是用國家的錢,都是用自己的錢做事。這樣的初心,這樣一種敬業的精神,確確實實值得欽佩。他們之所以這麼做,目的只有一個,就是怎麼樣把中國的油畫藝術搞上去,有朝一日能夠在世界上占有一定的位置。今天我來這裡一看,藝術中心又有很大的發展,典藏作品的增添,大衛廣場的拓建,以及今天引進的這兩個展覽,有了一個新的起點。全山石藝術中心已經成為全國美術館裡面極富標誌性的展館。我們是後學者,確確實實要好好地學習。

看了這兩個展覽,確實非常感動,收穫很大。菲欽的展覽我們先後看過三次,上次在北京的展覽我們也看過。這一次看,幾張畫都是非常精彩的,而且可以看出來,都是寫生來的。菲欽的寫生不是一般的對著人物寫生,他是用心去投入,不是描摹,是用心來表現。特別是他在畫裡面的情感表達,包括眼睛的刻畫都非常精彩。

另外一個特點,它是具像中的抽象,這種結合都具有很大的韻味。楊鳴山的畫也一樣,他對於繪畫語言掌握的熟練性已經爐火純青。所以,我覺得寫生除了面對著對象以外,就像牛吃草,出來的不是草,出來的是牛奶。可是現在很多人寫生,就等於把自然景象如實地搬到畫面上。我們反映生活但不等於複製生活,寫生要有藝術家心靈的感受。

造型藝術,到了你看上去不知道怎麼畫出來的時候,就感覺到這是一種藝術的美。但是中國這幾年興起了很大的寫生熱,我曾寫過一篇文章《熱寫生,冷思考》,指出現在很多寫生過程中不良現象。有一回我到一個學校裡面去上課,也是一個高研班,模特坐在台上,但同學還在拍照,拍完照以後根據手機再畫畫。寫生事實上需要根據對象來進行提煉的,要用心靈語言來表現。照片的東西太具體了,你跟著他走,那畫家的情感就沒有了。情感沒有了,畫就不能動人。

現在每年組織寫生團至少有五六十個,大批量的,其中不少是走了味的。比如有的是畫廊的介入,畫廊私藏這些寫生作品,他的目的是收作品。

還有一點,現在有的藝術家功利性很強,甚至寫生還沒有去呢,攝影記者已經等在那裡了。天空的色彩基本上半個小時就要變一變,他可以從早畫到晚,2米長的畫。太陽從東邊升起,下午落下去,他那幅畫就完成了,所以完全失掉了寫生真正的意義。

我們原來是在學校里學,寒假、暑假,大部分時間我們是畫比較小的畫,老師基本上要求你半個小時、四十分鐘畫好,但是天、地、物的調子都有了。而現在越大越好,1米、5米都有,有的畫家是半天畫兩張。所以,這引起現在寫生能力的退化。這個問題直接反映在創作上的退化。前不久我參觀了十三屆全國美展,很大的場子,挑不出幾幅像樣的畫。我看了以後,感覺我們的創作思想退回到20年前。但現在這是一個普遍性的現象,所以現在關於如何正確地理解寫生、正確地感悟寫生的魅力,真正把寫生納入到我們的藝術創作裡面去,應該引起全國性的大的關注。

來源:全山石藝術中心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IcqWW4BMH2_cNUg-CP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