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的電影歷史悠久,隨著年代久遠、舊城改造、社會發展等各種原因,大部分老電影院已經拆除,有的裝修另做它用。那些熟悉的老電影院,是純真童年裡不可或缺的亮點,它們承載了幾代青島人的青春記憶。雖然現在的電影院設施設備愈來愈高檔,但可能再也找不回當年老電影院的感覺了……當年的那些美好記憶,是否還深藏於你的腦海?
昨日發布了《那些青島人熟悉的老電影院,流年碎影里的滿滿回憶!》一篇圖文,可能一些讀者對於文字不是很關注,我在文中也有過註明,本篇只是挑選了部分大家很熟悉的老影院,後期還會陸續編輯發布。
中國電影院
曾經的中國電影院與鄰近的紅星電影院,是所有在青島放映新片的首映影院,新片在這裡放映幾天後,才輪到其它影院放映,可見當年的火爆場面和在島城市民心中的地位。
上世紀70年代的中國電影院
1931年12月15日,山東大戲院開業。開業上映的影片是中國第一部有聲影片《歌女紅牡丹》。1938年12月日本霸占了山東大戲院,改名「國際劇場」,主要放映日本影片。抗戰勝利後改名為中國電影院,仍是電影、戲劇輪番演出。解放後收歸國有,取名「中國劇院」,1986年更名為「中國電影院」。
上世紀90年代後期,電影院的經營管理進入了困難期,全國的電影院,尤其是老電影院紛紛轉行。不過,即使在困難時期,中國電影院依然堅持著電影的放映。
永安大戲院
永安大戲院,位於平度路22號,1924年建。原名新舞台,曾用名大舞台、新新大舞台等,是解放前青島最大的一家戲院,當年有華北第一大劇場之稱。在全國也僅次於上海的天蟾大舞台。那時的梨園界就流傳:沒到青島永安大戲院唱過,就不算名角,京劇界的著名演員來青島時都在此演出。建築面積為2445平方米,磚木結構,有座位1214個(樓上424個、樓下790個),舞台設備(燈光、音響、幕布)齊全。於1994年拆除重建,現為青島市群眾藝術館。
華樂大戲院
華樂大戲院,始建於1903年,在山東路(今中山路北端)。最早叫中國劇院。因這裡靠近小港、大窯溝,住著許多外縣來青務工的農民,所以劇院裡主要演出柳腔和茂肘鼓。1914年日本第一次侵占青島後,劇院被日本人霸占,改為電影院,名稱也改為樂樂座,主要放映日本電影。1930年初又轉交中國人經營,改名為青島大戲院,不久改稱國民大戲院。1935年又改名為中和戲院,以演出京劇為主。1946年2月2日,中和戲院改名為華樂大戲院。
青島解放時,華樂大戲院樓下有觀眾座席500個,樓上有座席200個。1953年,戲院因成為危房而被拆除,後建成青島手工業生產合作社聯合社產品展覽推銷服務部,1958年,成為後來的工藝美術品公司大樓。
天成戲院
天成戲院,由小席棚逐漸發展起來的一個劇場。很久以前以賣唱為主的藝人撂地演出,發展到七八個人,用蓆子搭起了小棚,形成了簡易的小戲院,有了舞台和座席。後來,建起了磚木結構的劇場,改稱中原戲院。1930年戲院擴建叫五福大戲院,1934年起叫群英大戲院,1938年起改名為金城大戲院,後因與湖北路上的金城電影院重名,1944年又改稱」天成戲院」,直至青島解放。
1968年,天成戲院更名為人民劇場。1981年因年久失修,不宜再做戲院。1984年,改造大修後成為文化局招待所。不久因成為危樓被拆除。天成戲院的舊址,前些年成為一家商務賓館所在地。
中蘇友好館
,
中山路1號,1910年5月興建,次年10月竣工,是德國上層人士的社交場所。1922年中國政府收回青島後改作會員制的國際俱樂部(亦稱青島總會)。1949年後俱樂部停辦,改稱為「中蘇友好協會」。
它前面一層是閱覽室 ,後院有一間較大的房子,也用來放電影。不過規模較小條件較差,可是它的院子較大,在院裡掛塊白布當銀幕,再擺上幾條長凳,晚上可以放露天電影,夏季晚上,人們一邊乘涼,一邊看電影,也很愜意,再加上票價便宜,頗受人們喜愛。
中蘇交惡後,這裡又變成了青島市科學技術協會的辦公室。對許多老青島來說,在那裡看電影的記憶至今也是一段愉快的享受。2009年,辦公單位遷出,目前是一家高檔西餐廳在經營。
金星電影院
位於安徽路的青光劇院,先後由德商、美商、英商經營過,曾叫明星大影戲院、銀星大戲院、明星電影院、青光電影院、青年劇院、銀星劇院。放映的都是西洋影片,來這觀影都是外僑,頭等票價要1塊大洋(一般影院最貴的6角,普通工人的平均月工資是6元)。上世紀20、30年代,當時的銀星大戲院曾與福祿壽大戲院展開過多年的激烈競爭,最終福祿壽成為其附屬影院。
根據新老老照片對比,可以看出老建築已不在,文革時曾更名為紅衛兵電影院,八十年代改為金星電影院。後期被郵電局租用。
電影公司影視廳
金星電影院的旁邊就是青島電影發行公司,前些年還經常在那裡放映一些新上映的影片,後期只保留了一處小門頭,其它大部分場地已是挪為他用了。
工人文化宮
工人文化宮,座落在第三公園東北角的高台之上,它是1952年建成的面積只有1800平方米、座椅1064個,它的樓上很小隻容納幾排座椅。現在工人文化宮依然高高聳立在那裡。
二七劇場
青島鐵路分局工人文化宮,建於1950年,位於廣東路37號,原為鐵路工人俱樂部。1976年11月改建後稱二七劇場。建築面積1764平方米,座席1264個(樓上412個、樓下852個),舞台設備齊全,電影放映設備完善。1983年,劇場部分擴建成一座活動樓,使用面積2000平方米,分四層,設有舞廳、展廳、遊藝廳等。1986年6月劇場改造,座席寬敞,樓下減少了134個座位。
紡機俱樂部
青島紡機俱樂部,1979年6月建成,位於四流南路22號。是青島紡織機械廠對社會開放的綜合性俱樂部。1980年1月1日對社會開放。建築面積為5 621平方米。其中,有面積1440平方米、座席2208位的劇場一個。俱樂部每年都舉辦聯歡會、歌手大賽、職工文藝會演、交誼舞會、讀書演講等群眾文化活動。
海員劇場
海員劇場,位於新疆路10號,1958年建,1979年擴建,建築面積3683平方米。有座位1342個(樓上432個、樓下910個),舞台設備齊全,電影放映設備完善。2000年後這裡重新改造,原來的海員俱樂部拆除,舊址上建起中聯自由港灣大廈。
紅領巾劇場
青島市少年宮紅領巾劇場,位於市北區少年宮路2號甲(原貯水山路2號甲), 說起貯水山兒童公園的青島市少年宮,或許現在的青島孩子已經沒有幾個知道的。這裡曾經承載過許多青島市民少年時的記憶,許多70後、80後兒時都在這裡的紅領巾劇場看過電影,欣賞過話劇。老劇場經過60多年的運營,因破損嚴重,已在原址上重建。
四機俱樂部
四方區工人俱樂部,1951年11月25日成立,位於杭州路41號,原名為紡織工人四方俱樂部。活動面積728平方米,,有可容納826位觀眾的小劇場一座。
1981年,老建築拆除後建成高六層的活動大樓。內設錄像放映室、舞廳、遊藝室、招待所等。現為賓館經營。
四方劇院
四方劇院,位於人民二路6號,始建於上世紀50年代,始初時稱為「黎明大戲院」,文革時改稱「井岡山劇場」,文革後變更為「四方劇場」,2002年定名為「四方大劇院」。它曾經是周邊居民聽戲、看電影的唯一娛樂場所。在過去的幾十年里,為我市群眾文化事業發揮了重要作用,也是老四方一段抹不掉的印跡,留給了老青島無數美好的回憶。
文革期間,四方劇場改稱井岡山影劇院,它一直是四方區的文化中心。
進入2000年後,由於設施老化和年久失修,已不能滿足較高水平演出要求。四方劇院的改造項目也被列入了2011年市政府為民辦十二件實事之一。除了建築樓體框架保留外,四方劇院的絕大部分舊有設施和構造建築被拆除改造。2012年1月,老劇院改造項目竣工,2012年春節後迎來首場演出。
滄口劇院
滄口劇院,位於昇平路40號,建於1955年,有座位1100個,舞台設備、電影放映設備完善,2000年拆除。
四流中路41號
說起老滄口劇院,1955年到1999年就在現滄口維客廣場的位置,據說當時的劇院效益一直很好,後來在1999年因為要規劃建設滄口維客廣場(一期),滄口劇院被政府拆遷到了現在的四流中路41號,因為場地太小遠遠不能滿足逐漸增長的大眾需求,沒有多少時間就沒有了什麼業務,後來就停止營業了。
滄口工人俱樂部
滄口區工人俱樂部 ,1951年「五一」國際勞動節成立,位於滄台路197號,原名滄口紡織工人俱樂部,1977年改名為滄口區工人俱樂部。 1978年組建滄口地區職工業餘藝術團。常年舉辦文藝學習班和攝影、書法、美術等展覽。電影隊除完成放映任務外,還為各工廠企業培訓放映員。
樓山劇院
李滄劇院初期名稱「樓山影劇院」,因地域西側為青島市十大山頭之一的樓山,故稱「樓山影劇院」。劇院位於興城路39號,建於1984年,同年12月1日對外開放。1985年「樓山影劇院」更名為「樓山劇院」,2013年6月14日,經改造再次開業並變更為李滄劇院。
1984年12月1日,青島市建國以來第一座,最大的專業現代化戲劇、電影多功能文化娛樂場所,樓山影劇院建成開業。
青島的電影歷史悠久,隨著年代久遠、舊城改造、社會發展等各種原因,大部分老電影院已經拆除,有的裝修另做它用,讓我們再次隨著那些舊影片段,一起回憶那些在我們心裡留下美好的記憶的老電影院!
在這時代的變遷里,那些年的老電影院,已陸續成為老青島幾代人的記憶!停留在腦海中那回不去的舊時光里!
那些抹不去的老電影院記憶,後期還會編輯發布,敬請繼續關注。
本組圖文感謝藏友杜禎彬、王紀民、華龍、網友」白刺根約翰「等資料圖片提供,由青島城市檔案論壇公眾號、青島城市記憶頭條號編輯整理髮布,轉載請註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