碣石山的復名、開發,使我心潮起伏,興奮極至,從而引起我對其原貌的追憶。
碣石山,是一座歷史悠久、風景優美的名山,地處馬頰河畔,遠遠望去活像一方菩薩,後面是陡壁,前面是山坡,有兩條崎嶇的小路,可通上山頂。
山頂廟宇
山頂有城樓式廟宇建築群,南北長40米,東西寬30米。廟門朝南,由台階登上,門廊耳屋各立一門神。廊內一跺腳,嗡嗡作響。
進門後,向兩邊分,各有2米寬的樓梯,可直上天齊廟。廟門上方的橫匾上標有「玉皇閣」三個大字,門兩旁鑲有玲瓏剔透的紅木窗壁,廟內是神態各異的塑像。正面是玉皇大帝的坐像,兩旁是天兵天將的站像,有手拿方天化戟的楊二郎,有托塔的李天王,有高舉乾坤圈的哪吒,還有身長六臂的風、雨、雷、電四神……
「玉皇閣」門前四米外是一米多高的透花圍牆,站在牆內,可眺望遠方的自然美景,可俯視山下的妙景奇觀—山下房屋像雞窩,山下人群像螞蟻,一切景物都縮小若干倍,妙極了。
樓下是一龐大的四合院。院中央矗立著兩座4米高的大石碑,一個是大山奶奶碑,乾隆年間立的,過去念私塾的學生們常到此影印碑文,以作習字法帖之用。另一個是晚清重修廟宇捐資者的人名碑。記得有城裡的吳梅先,有大莊子的高景南、吳恩亭……
院正北面是大山奶奶廟。門上標有「碧霞祠」三個字,迎門案台上是盤膝而坐溫柔慈祥的奶奶塑像,童男女分立兩旁。神案下設有一個簸籮,供廟會時燒香還願者賜舍之用,以表他們祈禱虔誠之心。
院內東西兩廊房是十殿閻羅之塑像,其中三閻王的塑像最兇惡,使人見瞭望而生畏,不寒而慄,小孩子們都不敢看。房內牆壁上畫的凈是些善惡報應的圖畫。什麼在陽間做好事者,死後到陰間可以走金橋、成佛;在陽間做壞事者,死後到陰間,可遭下地獄、下油鍋、上磨碾之懲罰。
院東西兩側各留一小便門,供廟會時分流人群之用。東門外的牆壁上有「馬谷朝雲」四個大字;西小門外是一塊較平坦的山頂。
說也奇怪,就在北牆半腰,留有一個半米見方的小小木門。敞開門,晴天可以清晰地看到小山(在河北海興縣),這大概是為大小姐妹設置的聯繫窗口吧。
相傳,古代從西北方向來了三姐妹,大姐定居碣石山,故又名「大山」。小妹定居在北部小山丘,故名「小山」,二姐南遷定居泰山。三姐妹東移時曾在河北省的高灣停留過,後來高灣人逢每年的小會時,送鸞駕一台,此風俗一直延續到1945年。據說有一年沒送駕,被冰雹砸了個土平。
寺院
山口井的南邊,有一和尚寺院,是一所四合院,門朝東,正房有大山奶奶的塑像。廟會時,有不能上山的老弱病殘者,可在此燒香還願禱告。南房是觀音堂,菩薩坐一蓮花盆,盆下壓有十二個小妖。人世間有十二屬相,象徵所有做壞事者,一律給予懲罰。東西偏房是和尚的生活區,最後一位和尚主持是潘靜安,法名叫「心怡」。此人精通佛門經典禮樂,醫道很好。
寺院和尚們的生活來源,一不靠募捐,二不靠募化,而是靠本院的土地。地是那裡來的呢?據說是前道口村蘆化陽送給的。在舊社會土地是人們的命根子,他怎麼會把地獻給寺院?
蘆化陽是當地的財主,但是家庭常被盜,於是就到五台山去求佛問緣,他看到了一些鳥正在啄山後的冰片。隨即問:這鳥啄冰片幹什麼?僧人答:去到山東北部下冰雹的。蘆肯求:有救沒有?僧人道:預先在地頭燒香,即可免災。
聽後,蘆化陽立即趕回家鄉,誰也沒說就在自已的地頭燒香燎紙。
烏雲滾滾,暴風雨來了,大雨傾盆,冰雹從天而降。說也奇怪,別人的地里下雨,他的地里下冰雹。當時的流言是:「左一行,右一行,行行砸的蘆花陽」。為什麼呢?別人都不理解,只有蘆花陽自己領悟到:這是老天對自己心不正的懲罰,是不為廣大人民著想的報應。防雹的措施,為什麼不廣告群眾呢?悔之,晚矣。「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惡之家必有餘殃」的名言在他的腦海里閃過。於是他慷慨解囊,將自己一部分土地獻給寺院,故有此積德行善之舉。
藥王廟
藥王廟是碣石山廟會(四月二十七)的中心,位於大山街的西南角,南北40米,東西30米,大門朝西。院內中央是一座宏偉的廟堂,門上方的橫匾上有「藥王廟」三個大字,廟內塑有中國古代十大名醫(扁鵲、張仲景、華佗、黃莆謐、孫思邈、錢乙、朱震亭、李時珍、葉天士)之神像,神態各異,端莊慈祥,孫思邈居中央,其他神像分坐兩旁。
廟會期間,前來討藥的最多。他們虔誠的跪在神前,燒香、燎紙、祈求、禱告、討藥、許願。每來一人僧侶就擊一下罄,手敲木魚,口誦幾句經文,最後小心翼翼地將紙灰包好遞給討者,這就是治病的妙藥。他們如獲至寶,連會都不趕,就連忙回家給病人服用。
說來神奇,前來掛袍還願的還絡繹不絕,是靈驗所致呢,還是求神升溫?神像上黃袍加身數層,每身袍上標有兩行字,上款是掛袍者的姓名、住址,下款是掛袍的日期。
龍馬洞
半山腰的西南側,有一山洞,深不可測,至今還沒有人敢進去探個究竟。傳說,這裡有龍馬駒經常出沒,名曰「龍馬洞」。洞口塑有達摩爺的坐像。據說達摩是印度僧人,後由廣東入中國傳教,有降妖救世之能。無棣縣地處沿海,經常遭受海水浸襲之災,塑此像於此,是鎮海之緣故吧。故世代傳言:「達摩爺抬抬腚,無棣縣裡沒了命。」
洞口外的西南側30米處,建有一座2米見方的亭閣,高約15米,十層。這大概是定海神針的象徵吧。
釣魚台
山的東北面是釣魚台,懸崖陡壁。相傳姜太公在此釣過魚,故名「釣魚台」。當年曹操曾在此舉槊東望,並寫下《觀滄海》之名作,流傳至今,這是無可非議的事實。至於姜太公是否來釣過魚?我腦海里原有問號。姜太公是西周人,路途遙遠怎麼會到這裡呢?由於好奇心所驅使,2002年秋,我特地到了原齊國的首都臨淄,參觀了「齊都博物館」,這才解開了我心底之疑。從資料上看,姜太公確實來過碣石山。
山口井
山腳下的南面,有一山口井,深20多米,內大口小,上有「田」字型井梁木,因多年提水,磨有很深的繩眼。
此井水質很好,純凈甘甜,不含任何雜質。冬暖夏涼,喝涼水也不鬧肚子;燒開水喝,水壺不積水垢。炎熱的夏天,喝一口,真是解渴帶涼。所以千百年來,到此提水的人絡繹不絕。至今,在有自來水的今天,有些機關、群眾還買山口井水,燒水喝呢。
此井不僅水質好,而且安全係數最高。千百年來,到此打水的人不斷,但從沒淹死一個人。據說有人頭向下扎去,到井半腰,身體會自動旋轉過來,頭朝上。井水雖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但水深沒不了人,真乃「寶井」也。
廟會
碣石山廟會系大小兩個,日期不同,地點各異,內容不同。
大會是農曆四月二十七,地點在大山街的西南角,以藥王廟為中心,時令正值麥收前,故以物資交流為主。
小會是在農曆四月十八,以燒香、焚駕、演駕為主。就其香火盛況來看,小會倒比大會熱鬧、有趣。屆時,大莊子和河北的高灣,兩地各送奶奶聖駕一台,巡山一周,最後在山頂焚燒。
小會
山前大莊子村有一尼姑庵,每年四月十五請來奶奶聖駕一台,二米高,樓轎式,上下兩層,奶奶盤膝而坐上層。這天可真熱鬧,門外鑼鼓喧天,前來燒香的絡繹不絕。每來一個燒香磕頭的,尼姑就敲一下罄。外地尼姑們也前來口誦經卷,笙笛伴奏,一直到深夜。
第二天(四月十六)是演駕。人們抬著奶奶的聖駕,擎著龍旗,尼姑樂隊跟隨,繞大莊子、馮樓、梁家、館裡巡遊一遭。每到一處,群眾都是盛情鑼鼓迎送,路上祭桌一個接一個,滿街香煙繚繞,鞭炮齊鳴。
十七蹲缸一天,十八是送奶奶聖駕趕小會。
清早,人們都穿上節日的盛裝,抬著奶奶的聖駕鑼鼓喧天奔赴碣石山。寺院「心怡」和尚帶領僧侶樂隊,村頭盛迎。先是繞大山街巡遊,沿途鞭炮齊鳴,鑼鼓震耳欲聾。擂鼓的累的滿頭大汗,鼓錘揮舞,鈸鐃飛天,活像一次賽鼓會。其中有一黑臉大漢,身高一米八,他的鼓錘用力一擊,壓蓋其他鼓聲。他就是大莊子的敲鼓能手,名萬玉山。解放後又是他擂起戰鼓向封建勢力進軍,當了農會主任,成了大莊子第一任黨支部書記。
山腳下,寺院前人群雲集,賣歡喜團的林立,各個叫賣聲不止。這是一次慈善事業的盛會,吸引了一些殘疾人前來募化、乞討。拐腿的、瞎眼的、叫街的、拉頭的,分布各個景點要道。過往鄉賢義士慷慨解囊,多數群眾也俱獻慈心。
人們抬著奶奶的聖駕,沿上山的崎嶇小路奔上山頂。人潮簇擁跟隨。山頂廟兩側有一塊較平坦地段,聖駕停放中央,高灣的聖駕也早到了。大家跪在周圍,由僧尼口誦經卷,禱告一番,共同叩拜,立即散開,焚燒聖駕,火光沖天。山上下人群如螞,各個景點全面開花,山上龍旗漫捲,山下鑼鼓錚鳴。
游感
碣石山,原是一座歷史悠久、風景優美、景點特異、一峰獨秀的名山。南山坡,蒼松翠柏,鬱鬱蔥蔥。山腳下,東面杏樹園,北面是桃花園。百花盛開的春天,山景卻有一番異常的風味,到處奼紫嫣紅,不是花果山,勝似花果山,不是香山勝似香山。
北京的香山,八大處我都游過數次,連香山的頂峰「鬼見愁」我都登上過。遊覽的人雖絡繹不絕,但能登上「鬼見愁」的人,卻寥寥無幾。像蘇杭二州、無錫太湖、南京等諸游區的景點我都看過。但游後,我總覺得,這些游區的景點只不過是多、大而已。就其景色秀麗、歷史價值而言,碣石山與其相比,有勝之,而無不及。(老退休教師蓋汝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