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聽 | 我們應不應該批評孩子?

2021-02-08     中國網教育頻道

原標題:閱聽 | 我們應不應該批評孩子?

來源 · 中國網小記者

作者 · [美] 海姆·G·吉諾特

朗讀者 · 中國網小記者崔錦清

批評和評定性的稱讚是雙刃劍,兩者都是在給孩子下判斷。 為了避免下判斷,心理學家不會發表批評意見影響孩子,而是指導孩子。在批評孩子時,父母會攻擊孩子的人品和性格。而指導孩子時,我們陳述問題以及可能解決問題的方法。我們不會針對孩子本人發表任何觀點。

當八歲的瑪麗不小心打翻了她的果汁時,她的媽媽平靜地說道:「我看到果汁打翻了,我們重拿一杯果汁來吧,還要拿一塊海綿。」她站起來,把果汁和海綿遞給女兒。瑪麗抬起頭來看著媽媽,既鬆了口氣,又有點懷疑。

瑪麗低聲說:「哎呀,謝謝你,媽媽。」她把桌子抹乾凈,媽媽還在一邊幫她。 媽媽並沒有說什麼嚴厲的、批評的話,也沒有說一些無用的忠告,她說:「我當時想說『下次小心點』,但是當我看到她善意的沉默,看到她多麼感激時,我就什麼都沒說了。」

當不好的事情發生時,當時並不是教訓肇事者人品的合適時機,應該先處理事情,而不是人。

想像一下,你正開著車,和心愛的人在一起,這時你轉錯了一個彎,如果她或他說:「為什麼轉錯了?你沒看見路標嗎?剛才那兒有一個很大的路標,任何人都能看見。

他這麼說有用嗎?那時候,你會感到愛意綿綿嗎?你會不會對自己說我要提高我的駕駛技術和閱讀能力,因為我要取悅我的愛人呢?或者你打算和顏悅色地回應嗎?怎樣才是有益的呢?

不如一聲充滿同情的嘆息:「哦,親愛的,多失望啊!」 或者只是簡單一句信息:「從這兒起,十一英里處有一個出口。」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

作者:[美] 海姆·G·吉諾特

出版社:京華出版社

出版年:2004年9月

-作者-

心理學博士、臨床心理家、兒童心理學家、兒科醫生、紐約大學研究生院兼職心理學教授、艾德爾菲大學博士後。吉諾特博士的一生並不長,他將其短短的一生致力於兒童心理研究以及對父母和教師的教育。他依靠聰明才智做了很多創造性的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朗讀者-

北京市海淀區萬泉小學曙光校區

中國網小記者 | 崔錦清

座右銘:業精於勤,荒於嬉。

行成於思,毀於隨。

#點擊此連結進入「1月閱聽好聲音評選」投票通道進行投票!#記得關注我們,方便您儘早得知評選結果!

21天養成一個良好的習慣,跟著我們參加「21天打卡」活動,活動期間堅持打卡21天者,都會收到我們送出的小禮物噢!點擊連結了解參與方式~#21天打卡活動#

趙羽涵(實習生) | 編輯

中國網小記者 | 出品

本公眾號轉載的文章僅作分享之用,不代表本公眾號觀點,文章版權及插圖屬於原作者。如果在版權上存在爭議,請與我們聯繫,我們會及時處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2IJg3cB9EJ7ZLmJlm-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