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山東濟南到江蘇徐州一帶有句老話說把子肉:「大米撈飯,把子肉做澆頭,吃飽喝足無憂愁。」
把子肉配飯
作為一座深受孔孟文化浸淫的古城,徐州人的生活方式自然受到老夫子的影響。古人公祭時,要把祭祀用的肉切成長方塊分給參祭眾人,由於這種長方肉塊分割時必須扎縛上青蒲草或馬藺草,形成「扎把」的形式,參祭的人把這些肉拿回家用醬燉著吃。這也就應了孔子「肉切方正、無醬不食」的古訓。
把子肉
隨著隋唐運河及宋元明清汴水、黃河、運河遭運的繁榮,徐州也獲得了「五省通衢、大河前橫」的美譽。城市繁榮,餐飲業必然生機勃勃。把子肉也出現了膾炙(把切細的魚、肉放在火上烤)、籠蒸、過油的方法,把子肉會被燎成或炸成黃黑色虎皮狀,並且在鍋里加上素雞、四喜丸子、海帶把、黃花菜和十幾味香料一起燉煮,成為一種時尚快餐。漕運縴夫和尋常百姓可根據經濟情況,任意選用把子肉鍋內的某種或更多的菜點。
到了現代,鍋中又加上燉豬蹄、干豆角、虎皮雞蛋、小青菜等,花樣繁多,味道鮮美,且葷素搭配,吃起來油而不膩,方便快捷,價格又不貴,成為計程車司機的最愛。
燉把子肉
徐州人一向喜麵食,唯有吃把子肉時吃這種撈飯,將大米煮成半熟後撈出,去掉米汁,再洗凈放進蒸籠,蒸熟後的米飯不粘不軟,略為干硬,非常爽口,撤下來的米汁還可作為免費的送口湯。
按照國人的習慣,一些地方名吃通常和歷史名人有關聯,把子肉也不例外。相傳在東漢末年,天下大亂。劉、關、張三人彼此惺惺相惜,桃園結義。張飛本是一個屠夫,設宴招待兩位兄長,他把豬肉、萱花(黃花菜)、豆腐放在一個鍋里燉煮。當時劉備關羽二人的生活也很艱難,自然是大快朵頤,讚不絕口。後來三人通過努力,實現了夢想,成了社會名流。普通人喜歡追星和製造人物崇拜,把子肉就成了三兄弟的發明專利。
如今,徐州最有名的把子肉名店就在雲龍山下。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必然會有共同的飲食習俗。除此之外,還有我們念舊的味蕾,一旦喜歡上一次就念念不忘,把子肉尤為如此。
作者:魏興雲;編輯:徐無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