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洪雷執導、改編自蘭曉龍同名小說——《我的團長我的團》(以下簡稱「團長」),是繼康洪雷《士兵突擊》之後的又一力作。不同於《士兵突擊》中許三多(王寶強 飾)角色的重點塑造,《團長》中有許許多多各具特點的人物出現。本文就將討論其中這些來自五湖四海士兵們的方言。
龍文章(段奕宏 飾)
影視劇中方言的目的
在影視劇作品中的方言使用,往往有著導演不同的意圖目的。
比如在一些作品中使用方言,是為了能夠更好地、更深度地塑造人物形象。這部《團長》中方言的使用,就是此意。同時,方言的合理使用還能夠真實地表現一些歷史中的人物,期望能夠更可能多的還原歷史真實的藝術之美。比如在塑造一些領導人物的時候,就會出現湖南話、四川話等,還比如蔣的奉化方言。
《團長》劇照:張譯、張國強等
話不多說,我們就來看看《團長》中一些具有代表性人物的方言是怎樣的。
《團長》中有趣的方言
首先是「小太爺」孟煩了(張譯 飾),孟煩了在北平長大,所以有一口比較地道的京味兒。喜歡用的慣用語便是:小太爺、你丫大爺的、爺們兒、嘿,好傢夥……等等。在他身上往往充斥著北平人獨有的自嘲和幽默感,而且嘴還挺碎,喜歡錶達、喜歡和他人拌嘴。有時候,還帶有一絲「皇城人」的優越感。
「嘿,小太爺。」
小太爺(張譯 飾)
鄧寶,外號「不辣」(王大治 飾)。從外號上來看,這傢伙就是典型的、來自湖南的、特別喜歡吃辣的形象。井場喜歡哼唱一首湖南花鼓戲《劉海砍樵》,甚至在陣地對罵的時候,他也上去吼兩嗓子《劉海砍樵》。操著一口湖南方言,「扯卵蛋(這裡「卵」字往往拉長音)」、「王八蓋子滴(這裡「蓋」字往往拉長音)」。不辣有著不錯的環境適應能力,戰鬥力也不遜色,有著一股蠻勁。
不辣(王大治 飾)
東北佬「迷龍」(張國強 飾)應該是這部作品中,挺多人喜歡的一個角色。「迷龍」只是他的綽號,他的真名在劇中似乎並沒有交代。他喜歡倒賣貨物、喜歡豬肉燉粉條、喜歡上官戒慈。經常扯著大嗓門喊道:我整死你、削他、你個癟犢子玩意、裝犢子……等等。這些比較粗魯的話語中,展現著這樣一位東北大漢的豪放直爽和仗義。在劇中,他背著同鄉李烏拉的屍體走了一路。
迷龍(張國強 飾)
與之形成鮮明比較的是上海人阿譯(王往 飾),是個「學院派」,外號:阿譯長官。上海人獨有的吳儂細語在他身上也常常發揮得淋漓盡致。當然,略有不足的是,似乎在阿譯身上對於南方人、特別是對於上海人的刻畫稍微有些過分用力了。
阿譯(王往 飾)
當然還有很多其它方言的兵,比如來自陝西的「老獸醫」郝西川(羅京民 飾),操著一口地道的「陝西方言」:美地很(這裡「地」往往重音)、你這個娃娃兒、額滴神呀……,充滿了關中人的厚道和淳樸之風;「蛇屁股」的粵語;甚至即使不是士兵,就連劇中的陳小醉(袁菲 飾)這樣的角色都說著一口獨具特色的「四川方言」……
「死啦死啦」龍文章(段奕宏 飾)?他好像什麼方言都會。
龍文章 (段奕宏 飾)
《團長》中,來自五湖四海的方言,用著不同的方言,不僅體現著不同地域對其中人物性格的影響,同時也通過方言這一表現形式,凸顯著不同人物的性格特點。讓觀眾有著較強的代入感,更接地氣更貼近歷史。對人物的塑造也是一種強有力的支撐。每個人物背後所代表著的、在戰亂下家破人亡的各地域環境,也代表了對當時國情的隱喻,無處安定,足見導演用心良苦。
文中若有在方言方面敘述的不對之處,還請指出。當然劇中還有一些其它方言的出現,也歡迎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