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個國家級城市群,誰的發展潛力更大?

2019-05-19   京南樓市情報站


說到城市群,經常看到有人說城市群沒什麼用,都是噱頭而已,對於地方經濟發展起不到什麼作用!事實真的如此嗎?


第一梯隊: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京津冀

第二梯隊:長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中原城市群

第三梯隊:關中城市群,遼中南城市群,滇中城市群,海西城市群,淮海城市群,山東半島城市群

中原城市群2016年獲批,由5省30市組成,以鄭州為核心,覆蓋河南、湖北北部、河北南部地區,人口有1.6億人。

當然不是!20年前是城市的個性時代,「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20年後的今天區域合作、協調發展是大勢!

中國有五大公認的城市群,即長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長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預計到2020年,這五大城市群將占全國21.3%的城鎮建設用地空間,集中全國38%左右的城鎮人口。

如果不信,我們就來看看廣東和山,廣東的珠三角城市群是全國經濟最發達和最活躍的地區之一,國家的各項政策紅利往往都會優先獲得;


再看看山東,山東是全國第三大經濟省份,其實力自然是毋容置疑的,但是城市群的一體化非常低,區域合作和協調能力弱,在全國的影響力也很低,向國家中心城市、自貿區等重大政策紅利山東至於今都沒有拿到。


從這裡可以看出,一個單打獨鬥、猶如散沙,另一個抱成團組成珠三角城市群,兩者的結果高下立判!

長三角城市群包括上海市、江蘇省的南京、無錫、常州、蘇州、南通、揚州、鎮江、泰州和浙江省的杭州、寧波、嘉興、湖州、紹興、舟山、台州共16個城市群,土地面積10.07萬平方公里,占全國國土面積的1.05%,經濟總量約占全國的19%,以國家中心城市上海市和國家區域中心城市南京市為核心城市.

自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正式上升為國家戰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進入全面提速的新階段。《經濟參考報》記者獲悉,國家發改委牽頭制訂的《長三角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初稿已完成,目前正處於徵求意見階段,規劃發布時間漸近。

據介紹,長三角一體化建設目標是成為全國貫徹新發展理念的引領示範區,成為全球資源配置的亞太門戶,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競爭力的世界級城市群。長三角地區已具備部分成長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世界級區域的條件。


上海在長三角的功能定位將不再是「中心」、「領導」角色,其出路更在於利用全世界人流、資金流、商流、物流集聚的比較優勢,發展平台經濟,打造超級樞紐。




種種跡象顯示,長三角一體化加速推進。

發展平台經濟,打造超級樞紐,意味著上海將成為全球資源要素配置的場所,各種資源要素全球性流動,必然打破國家的界限,上海通過與國外城市的相互連接而進入全球網絡,成為節點城市,從而便具有了全球性城市的輪廓。

上海幾個可以和長三角城市群實現一體化的地區,大約就是下面幾個,如圖所示。



上海幾個可以和長三角城市群實現一體化

上海對接長三角城市群的第一個區域:安亭-花橋

上海對接長三角城市群的第一個區域:楓涇-嘉善

上海對接長三角城市群的第三個區域:青浦澱山湖地區

上海郊區的一體化

此外,長三角的一體化,上海跟長三角的對接,在具體可操作的層面中,是更應該體現在上海郊區之間的有效對接,像這種對接,一體化,同城化,才是更有意義的政策,它也是實現更廣義的長三角一體化的現實基礎。脫離了上海郊區之間的有效對接和一體化,那長三角的一體化,必然像沙上建塔,政策只會流於形式,顯得空洞,缺乏內容和可操作性。因此,上海應當推進郊區的一體化,打造出嘉寶、松浦、浦南三大新區,配合安亭-花橋和楓涇-嘉善兩個組團,一同推進,這才能真正有效推進長三角的一體化進程。

以上是一些關於上海主動對接長三角城市群,實現一體化的計劃。從區域經濟發展的角度,上海也正在放下龍頭的架子,這也是非常有利於長三角城市群快速發展的。


所以說,城市群在未來區域經濟發展中,將扮演著極其重要的作用,萬萬不可輕視!


根據十三五規劃,我國將建設19個城市群,這19個城市群即東部地區的珠三角城市群(粵港澳大灣區)、海峽西岸城市群、長三角城市群、山東半島城市群和京津冀城市群,中部地區的長江中游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和山西晉中城市群,西部地區的成渝城市群、北部灣城市群、黔中城市群、滇中城市群、關中平原城市群、蘭西城市群、寧夏沿黃城市群、呼包鄂榆城市群和天山北坡城市群,以及東北地區的遼中南城市群和哈長城市群,共計19個城市群。

而這19個城市群根據各自的經濟發展現狀以及一體化程度,可以分為成熟期、發展期和培育期三種類型,下面我們來看看這19個城市群分別屬於哪一種類型的城市群?


首先,我們來看看哪些城市群屬於成熟期城市城。

成熟期城市群一般經濟比較發達,城市群內部一體化程度比較高,區域合作和協調能力都比較強!


而我國屬於成熟期城市群的有珠三角城市群(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這其中珠三角城市群和長三角城市群的一體化程度非常高,區域內交通基礎設施、人才、社會保障體系都開始融合發展了。

這三個城市群中,珠三角城市群和長三角城市群是全國一體化程度最高的,京津冀城市群則相對要弱一些;




第一,京津兩市規模巨大,但國際影響力並不大。

(1)有人提出質疑,首都北京難道還不大嗎?作為政治中心,其影響力很大,但是作為經濟的能量,我認為還是不大的。

(2)河北各市與京津相比,無論是規模還是水平,差距很大。北京、天津人口都超過一千萬,河北連一個超過三百萬人口的城市都沒有,你想想多大的差距。通過合併把周邊的縣城合併起來,這就好辦。但是實際上作為一個城市,一定是連續的,不能離得很遠。

第二,我介紹一個事實,在京津冀範圍內,北京、天津規模很大,而河北規模並不大,都很小。一百萬人的城市還是較多的。

第三,結構,尤其是河北的產業結構,以重化工業為主,且產業結構的調整壓力大。

我們知道,重化工業是高排放、高耗水、高耗能的產業,這樣的產業在首都周圍,對首都的生態環境造成極大的影響。

第四,一個都市圈周邊的地區應該是發達地區,但是我們發現河北的貧困縣多、貧困人口多、公共服務水平低。

當然原因很多,有一個原因就是行政的分割。這個問題就很大了,一個大都市的周圍怎麼能存在這麼多的貧困人口?

第五,生態環境問題。

霧霾、水資源這些都存在很大的問題。我們把經濟協同發展作為國家戰略,就是要解決這些問題,解決了這些問題,我想首都經濟圈就會擴大。

我設計了一個城市群的理想場景。作為城市群,首都圈當然要對外輻射,結果會形成一個影響比較大的城市群。我提了一些對策:

1. 高標準規劃建設雄安新區,培育新的經濟增長極。也就是要通過增長極戰略,讓河北產生一個規模較大的城市。雄安新區大家講得比較多了,雄安原來是兩點成一線,現在三角就是一個面,都市圈會發揮很大的作用。

2. 提升京津雙引擎對河北的輻射帶動作用。重點在於輻射帶動,過去是自身規模很大,但是輻射帶動能力不強。

3. 要擴大河北的城市規模,優化城鎮體系。河北的城鎮化水平較低,原因之一就是很多產業是沒有增加多少就業的,所以城市都是處於一個城市功能不是很健全的階段。


4. 河北是沿海省份。我們都知道中國的沿海地區經濟都比較發達,河北既是沿海省份,那麼海岸線要作為重點,要提升沿海經濟帶的開放發展水平,要發揮天津濱海新區、曹妃甸新區、北戴河新區、渤海新區產業聚集的作用,推動港口合作與港產城一體化的發展。

5. 強化城市功能分工。我們都知道北京有明確的分工,天津有明確的分工,那麼河北各個城市也要有明確的分工。當然,分工往往是主觀的,但是通過大家有這個意向,再採取一些措施,這個城市群的分工體系就能實現。其中,城市功能分工是城市群的一個本質屬性,如果說城市群的城市不能實現分工,還是各顧各,那這個城市群就有問題,就不能說是一個比較完善的城市群。我們現在是打包,一看地圖上幾個城市離得比較近,畫個圈,這就是一個城市群,然後起一個名字。我覺得我們要避免在地圖上畫圈來起名字、搞一個口袋的現象,往往一個口袋裝了很多土豆,一旦口袋破了,土豆就漏出來了,這種不能叫城市群。

6. 加強綜合交通體系建設與市場一體化。交通體系是政府可以建設的,無論是在城市群也好,都市圈也好,政府的活動範圍不是很大,但是交通體系建設要靠政府,沒有政府,鐵路也好,高鐵也好,都很難形成體系。我們發現,京津冀協同發展綱要里,交通這一塊占了很大的篇幅,而且在近幾年,京津冀協同發展講得最多的、我們乾得最多的,就是城市之間的交通。所以,我覺得大家通過交通體系的完善,一體化程度會加快、加強。

不過隨著雄安新區的橫空出世,未來京津冀城市群的區域一體化進程必將加快,河北將迎來經濟快速發展的良機!


城市群的第二種類型是發展期城市群。

發展期的城市群一般都處於工業化的中期,經濟增速都比較快;但是城市群內部的一體化程度並不高,正處於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和經濟、城市一體化的形成中,未來的發展潛力一般都是非常大的。

我國目前處於發展期的城市群共有8個(下圖展示),它們是成渝城市群、長江中游城市群、中原城市群、關中平原城市群、山東半島城市群、海峽西岸城市群、遼中南城市群和哈長城市群,這其中一體化程度最高的是西部地區的成渝城市群,因此被國家定位為我國新的經濟增長極!


成渝城市群


中原城市群由5省30市組成,以鄭州為核心,覆蓋河南、湖北北部、河北南部地區,人口有1.6億人。


關中平原城市群,發揮其承東啟西、聯接南北的區位優勢,推動全國經濟增長和市場空間由東向西、由南向北拓展,有利於引領和支撐西北地區開發開放,有利於推進西部大開發,有利於縱深推進「一帶一路」建設。


山東半島城市群到2020年,半島城市群總人口達到1.03億以上,城鎮人口6700萬。濟南、青島邁入特大城市行列,臨沂、煙台、淄博、濟寧、濰坊進一步壯大規模,棗莊、威海、德州等8個城市發展成為大城市。極化縣城發展,形成15個左右城區人口超過50萬的中等城市,35個左右城區人口20萬-50萬的城市,30個左右城區人口20萬以下的城市。培育10個左右新生小城市,創建100個左右特色小鎮。到2030年,城市群總人口達到1.06億左右,城鎮人口8000萬左右。



海峽西岸城市群


遼中南城市群


哈長城市群

由此可見,區域一體化不僅可以促進城市群內部的經濟社會發展,而且在爭取國家政策紅利方面,也具有更多的優勢!

「哈長城市群」優勢是人口和重工業基礎;「長江中游城市群」是中部崛起中的幾個省份,優勢是成熟的製造業和江海運輸的便利條件;「北部灣城市群」則是第二梯隊中唯一有出海口的地方;「中原城市群」則是中部崛起戰略的另外幾個省份,人口有絕對優勢。

再來看看培育期的城市群有哪些?

培育期城市群,一般都是處於城市群的規劃建設階段或者起步階段,城市群內部之間的區域合作水平低,一體化發展還處於萌芽狀態中。我國屬於培育型的城市群有8個,它們分別是北部灣城市群、天山北坡城市群、呼包鄂榆城市群、滇中城市群、黔中城市群、蘭西城市群、晉中城市群和寧夏沿黃城市群。



北部灣城市群

天山北坡城市群截至2018年底,新疆常住人口為2486.76萬人。其中,北坡城市群人口規模只有四分之一,但經濟總量占一半以上。


呼包鄂榆城市群 呼包鄂榆城市群規劃範圍包括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包頭市、鄂爾多斯市和陝西省榆林市,國土面積 17.5 萬平方公里,2016年常住人口 1138.4 萬人,地區生產總值 14230.2 億元,分別約占全國的 1.8%、0.8%和 1.9%。




滇中城市群將由昆明、曲靖、玉溪、楚雄四個州市及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北部蒙自、箇舊、建水、開遠、彌勒、瀘西、石屏七個縣市組成。國土面積為114600平方公里,占全省國土面積的29%,人口占全省44.02%。



黔中城市群

黔中城市群城鎮人口突破1000萬

經過持續發展,我省城鎮化布局逐漸優化,黔中城市群城鎮人口突破1000萬,對外開放度進一步擴大,城鎮化主體形態的作用有所增強。



蘭西城市群

在這8個培育型的城市群中,北部灣城市群天山北坡城市群地理位置獨特,在區域經濟發展和國家戰略安全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未來的發展潛力巨大!

在我國這19個城市群,其中有14個位於胡煥庸線以東的人口密集區域,胡煥庸線以西的人口稀少區域只有天山北坡城市群、呼包鄂榆城市、蘭西城市群和寧夏沿黃城市群,可以看出城市群的分布和人口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


我國3個成熟期的城市群均位於東部地區,它們是我國經濟最發達、一體化水平最高的地區。

發展期的城市群東部、中部、西部和東北各有2個,這一類城市群是目前的中堅力量,經濟基礎都比較好,而且人口密集,未來的發展潛力非常大。

而培育期的城市群有7個位於西部地區,這一類城市群均處於人口密度小、經濟欠發達的地區,也是國家扶持的重點地區!

從我國這19個城市群可以看出,一體化程度越高的地方,經濟越發達;因此,加快城市群建設,加強區域協調和區域一體化發展,將是未來城鎮化和經濟發展的大趨勢!

人才人口之爭

人才人口是中國城市乃至城市群未來發展的核心動力之一,關乎城市群的興衰,而城市群人口的增長,表現為城市群核心城市的增長。

如2018年:

長三角核心城市的杭州常住人口增加33.8萬,達到980.6萬。

成渝城市群核心城市成都常住人口增加28.5萬,達到1633萬。

中原城市群核心城市鄭州常住人口增加超過10萬,成功突破千萬。

珠三角的表現更為兇猛!2018年深圳地區生產總值突破2.4萬億元,增長7.6%,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19萬元。按此測算,2018年深圳常住人口約增加了20萬。

在人口增長方面,廣州可謂是得心應手,四年間常住人口增額高達180萬,僅2018年一年裡,廣州常住人口就增加了40萬人以上。官方數據顯示,2018年末廣州市常住人口為1490.44萬人,城鎮化率為86.38%。

選擇常住城市,人們往往會選擇用腳投票。哪個地方經濟搞得好,就業機會多,人才政策好,哪個地方對人口的吸引力就大。

人口向新的城市和城市群集結,反映了這些城市和城市群的經濟活力,這種對人才的吸引力,將形成持續的聚集效應,帶動整個城市群或城市圈發展。

廣州新增人口超過了杭州鄭州成都,而以廣州領銜,珠三角城市群成員的佛山東莞珠海,2018年的人口增長也很可觀如佛山2018年光新增戶籍人口就達到了17.39萬人,常住人口,比2017年增長了26.15萬人。),從這個意義上說,珠三角的發展潛力是最大的。

預計到2030年,中國2億新增城鎮人口的約80%將分布在19個城市群,其中約60%將分布在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長江中游、成渝、中原、山東半島等七大城市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