濰柴譚旭光:最是鬥爭見風骨

2019-07-12   中國卡車網

商場如戰場,創業如革命。在改革攻堅的主戰場、轉型突破的最前沿、狠抓落實的第一線,鬥爭精神,彌足珍貴。

有人說,濰柴的譚旭光,最喜歡講「鬥爭」的故事。的確,「拆廟搬神」搞精簡、閃電抄底德隆系、智斗國際資本大鱷、首創動力總成商業模式、建設全球創新體系……一路走來,哪個故事不是一場驚心動魄的鬥爭呢?

最是鬥爭見風骨。跟自己斗、跟落後觀念斗、跟違背初心斗、跟核心技術缺失斗、跟國內國際市場斗,濰柴敢斗善斗所樹起的這面精神旗幟,在國企改革征程中高高飄揚。

時代在變,鬥爭的內涵也在變,但鬥爭精神歷久彌新。邁入新時代,從發展理念到發展方式,從體制機制到科技創新,每一個領域的突破,都是一場真刀真槍的變革。一塊塊「硬骨頭」、一個個「地雷陣」,其艱難與複雜,不亞於以往任何一場革命。今天我們提倡保持鬥爭精神,就是要敢於直面矛盾、動真碰硬,就是要敢於闖關奪隘、攻堅克難,就是要勇於擔當作為、狠抓落實。鬥爭,最難的是自我鬥爭。翻開濰柴、萬華等國企「領頭羊」的改革史,第一頁赫然書寫的就是「自我革命」。濰柴的定崗、定編、定員「三定」改革,萬華的「破除鐵飯碗、鐵工資、鐵交椅」……大刀闊斧改革的第一個切口,指向的都是自己。為什麼國企改革發展能跨越一個又一個關口,迎來一個又一個春天?成功背後的密碼,就在「鬥爭」二字。

敢於鬥爭是勇氣、是意志,善於鬥爭是本領、是能力。人在事上練,刀在石上磨。能力、本領從來不是天生的,而是在鬥爭中淬鍊鍛造出來的。對國有企業來講,如何走好公司制改革「最後一公里」,如何攻克「卡脖子」的技術難關,都沒有現成答案,必須到前沿陣地真槍真刀磨礪,在克難攻堅中強弱項、補短板,在摸爬滾打中鍛鍊膽識、增長才幹,在一次次「挑戰—應戰」中實現更大作為。

鬥爭,說到底是一種責任、一種擔當。面對複雜多變的國內外形勢,面對艱巨繁重的改革發展穩定任務,在一些黨員領導幹部中,對改革政策合意則取、不合意則舍的有之,想舒舒服服過日子當「太平官」的有之,躺在過去功勞簿上吃老本睡大覺的亦有之。凡此種種,都是鬥爭精神缺失、鬥爭意識淡漠、鬥爭勇氣不足的表現,本質上講,就是黨性原則弱化,就是不擔當、不作為。

敢於鬥爭,勇於擔當,應當成為廣大黨員幹部挺立潮頭、奮勇搏擊的精神底色。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鬥爭,關鍵在黨,關鍵在人。展望發展前路,加快新舊動能轉換,推進高質量發展,還有無數新領域亟待探索,我們需要更多敢闖新路的企業家,需要更多敢想敢幹的黨員幹部。像濰柴、萬華那樣,敢於鬥爭、善於鬥爭,拿出「不爭第一,就是在混」的進取精神,凝聚起開拓前進的強大動能,就一定能創造改革發展事業新的更大業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