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靈叢台,荷池夢千年!「和平影像」

2019-10-26     金峰之約品讀欣賞

叢台又稱武靈叢台是邯鄲市的象徵,中國百家名園之一。位於邯鄲市叢台公園內,相傳始建於戰國趙武靈王時期(公元前325年--公元前299年),是趙王檢閱軍隊與觀賞歌舞之地,古稱"武靈叢台"。

"叢台"名稱的來歷,是因為當時許多台子連接壘列而成。 叢台始見於《漢書·高後紀》,高後元年(前187年)"夏五月丙申,趙王宮叢台災"。唐顏師古注曰:"連聚非一,故名叢台。蓋本六國時趙王故台也在邯鄲城中。"相傳它始建於趙武靈王時期(公元前325-前299年),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故稱武靈叢台。

武靈叢台是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的發生地。趙武靈王建築叢台的目的,是為了觀看歌舞和軍事操演。戰國前期,趙國在七雄中國力不強,武靈王即位後,決心使國家強盛起來。當時北方少數民族被稱為"胡人",他們身穿窄衣,以能征善戰著稱,武靈王遂讓趙國上下都改穿胡服,勤練兵馬,終於使趙國成為戰國後期唯一能與秦爭衡天下的軍事強國。史載叢台上有天橋、雪洞、妝閣、花苑諸景,規模宏大,結構奇特,裝綴美妙,名揚列國。

但在2000多年的漫長歲月中,叢台經歷了無數次的天災人禍的破壞,多次改修重建,已改變了原來的規模和布局,失去了原有的建築風格。據地方志載,自明朝中葉(公元1500年前後)以來,就修復了十多次。如台的頂部原是平台,名曰"武靈台",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建亭於台上,名曰"據勝亭"。清代乾隆十五年(1750年)建行宮於台上,後在道光十年(1830年)遇地震連台毀壞。現在所見的叢台,是清同治年間(1862-1874年)修建的,以後又進行過重修。解放後,以武靈叢台為中心,修建了人民公園(叢台公園)。[1]

古人曾用"天橋接漢若長虹,雪洞迷離如銀海"的詩句,描繪叢台的壯觀。唐代大詩人李白、杜甫、白居易等曾多次登台觀賞賦詩。

顏師古《漢書注》稱,因樓榭台閣眾多而"連聚非一",故名"叢台"。台上原有天橋、雪洞、花苑、妝閣諸景,結構嚴謹,裝飾美妙,曾名揚列國。現存古台雄偉壯觀,是明清以來的修復建築,雖已非原貌,但仍不失古典亭榭的獨特風格。它是趙都歷史的見證,成為古城邯鄲的象徵。

叢台先後榮獲國家AAAA級旅遊區、中國100家名園、國家重點公園等稱號。 2002年10月12日,中國國家郵政局與斯洛伐克聯合發行《亭台與城堡》特種郵票一套二枚,其中一枚為中國"邯鄲叢台"。這套郵票的發行,將大大提升邯鄲在世界的知名度。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gvvVBm4BMH2_cNUgmzj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