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率上市公司「玩」盲盒支持兒子創業,坐標武漢

2020-06-15   支點財經

原標題:父親率上市公司「玩」盲盒支持兒子創業,坐標武漢

盲盒界最近大事不斷。

先是6月1日,占據市場份額第一的頭部玩家泡泡瑪特,向港交所提交了上市申請。

值得注意的是,金運雷射實際控制人梁偉,與玩偶一號實際控制人梁浩東,兩人是父子關係。

梁偉和梁浩東父子「齊上陣」,有意在盲盒界闖出一片天地。宣布收購玩偶一號的同時,金運雷射還稱,公司與國廣環球在線文化傳媒(北京)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國廣環球」)等合作方簽署了投資協議,擬合資設立國廣金運科技(武漢)有限公司(籌)(以下簡稱「國廣金運」),主要負責推進IP衍生品運營相關業務。

此外,6月10日,金運雷射還公布了2020年度非公開發行A股股票預案,擬發行不超過3780萬股股票,募集不超過7.4億元資金。募集資金里,絕大部分會用於IP衍生品相關項目。

兒子創業:玩而優則商

梁偉對盲盒青睞有加,是受到了兒子梁浩東的影響。要知道,梁偉一手創立的金運雷射,自2005年成立以來,主營業務一直是雷射設備製造。

事實上,成立於2016年5月的玩偶一號,最初也沒賣盲盒。彼時,公司名叫武漢金運黑科技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金運黑科技」),梁偉是主要出資人,主營業務為多媒體技術及雷射設備的研發、應用和推廣。

當時,梁浩東還在美國波士頓大學攻讀金融學碩士。作為「90後」,他十分喜好潮流玩具。

潮流玩具又稱藝術玩具,約1999年由中國香港設計師Michael Lau率先開創,是融入了藝術、設計、潮流、繪畫、雕塑等多元素理念的成人類型玩具。潮流玩具往往存在較高的溢價,其溢價的核心來源便是IP。

由於潮流玩具的IP,一般來源於動漫、影視作品,或者是由設計師單獨設計出來的角色,因此能激發相關愛好者的收集熱情,梁浩東便是其中之一。

不過,潮流玩具真正被人所熟知,是泡泡瑪特於2016年8月將盲盒商業模式應用到了國內潮流玩具市場之後。梁浩東受此啟發,從愛好者變成了創業者。

盲盒商業模式起源於日本,即在相同的盒子裡裝上不同樣式的潮流玩具,消費者在購買時只能選擇購買系列而不能選擇具體樣式。同時在盲盒中,還隨機分布著一些溢價產品或具備收藏價值的隱藏款式。一般而言,每套盲盒擁有6-12個單品。

這種消費內容的隨機性和不確定性,能夠提升消費者的驚喜感和期待值,從而促進消費者的消費熱情。此外,不確定性的刺激,也會加強重複決策。這有點像上世紀90年代的「集卡式營銷」,不少人為了集齊水滸英雄卡,不斷去買小浣熊乾脆面。

泡泡瑪特推出的首款盲盒系列產品,是在天貓旗艦店上銷售,200套預售產品在4秒內全部售罄。此後,泡泡瑪特在門店裡也增加了盲盒系列產品。2017年4月,還推出了盲盒系列產品自動售貨機。

在泡泡瑪特盲盒發展得如火如荼的5個月後,金運黑科技的名稱也變更為了玩偶一號。隨後,玩偶一號在經營範圍上,還新增了玩具銷售,以及自動售貨機的研發、生產、銷售和租賃。

至此,玩偶一號成為了一家採用無人零售方式經營IP衍生品的線下渠道公司,主要通過在商業體和院線鋪設智能無人零售終端,來經營IP盲盒產品。

梁偉十分支持兒子創業。梁浩東碩士畢業後,經過幾次股權變動,他接替父親成為了玩偶一號實際控制人,持有玩偶一號55.88%的股份。

父親支持:率上市公司「玩」盲盒

在梁浩東全身心投入盲盒界後,梁偉還帶領金運雷射用了另一種方式支持兒子創業。

除雷射設備製造外,金運雷射開始研發適用於銷售盲盒的智能零售終端系列產品。2019年,金運雷射相關智能零售終端設備實現了生產銷售,共向玩偶一號銷售了30多台主題機,獲得100多萬元銷售收入。

這也給金運雷射帶來了新的業績增長點。金運雷射披露的2019年年報顯示,公司智能零售終端系列產品,共實現營業收入0.23億元,且毛利率高達50.79%。同期,雷射設備製造產品實現營業收入1.67億元,同比下降6.7%,毛利率只有34.38%。

正因為智能零售終端系列產品賣得不錯,且毛利率相對較高,2019年金運雷射業績整體實現正增長。其中,營業收入為2.2億元,為成立以來的最好成績;凈利潤和扣非凈利潤分別為0.15億元、0.13億元,是2012年以來最好利潤水平。

目前,玩偶一號也取得了一定發展,獲得了迪斯尼、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等29家全球知名動漫、遊戲IP開發公司的授權,銷售葫蘆娃、小黃人、黑貓警長、叮噹貓等多個IP盲盒系列產品。

金運雷射公開信息顯示,截至今年3月底,玩偶一號在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中部和西部地區,共鋪設了338台無人零售終端,取名IP小站運營盲盒。

不過,玩偶一號的規模並不大,且還未實現盈利。2019年和今年一季度,玩偶一號的營業收入分別為1023.56萬元、457.32萬元,凈利潤分別虧損586.37萬元、194.22萬元。

當然,業績虧損並不能說盲盒就不是一門好生意。比如,前文提及的泡泡瑪特的業績就不錯。

潮流玩具商泡泡瑪特成立於2010年,在大力發展盲盒之前,它還處於虧損逐年增加的困境。2015年和2016年分別虧損0.15億元和0.29億元,營業收入對應為0.45億元和0.88億元。

自2016年發展盲盒後,2017年起泡泡瑪特業績直線上升。2017年到2019年,營業收入從1.58億元上升到了16.83億元,凈利潤從157萬元上升到了4.52億元。

截至2019年末,泡泡瑪特除在天貓等線上平台經營盲盒外,在全國還有114家門店以及825家機器人商店(自動售貨機)經營盲盒。弗若斯特沙利文報告顯示,按零售估值計,泡泡瑪特以8.5%的市場份額,占據2019年中國潮流玩具市場第一的位置。

「看到自己喜歡的系列就會買,集齊一套或是抽中隱藏款那種滿足感是無法形容的。」

「就算抽到自己不喜歡或是重複的,通過社交和電商平台賣出或交換就好了,我們這個群體還蠻龐大,一般大家都會匹配到自己喜歡的。」

「日後有新出的主題或IP,如果是自己喜好的,還是會持續購買,因為花錢買的就是開心。」

公開數據顯示,持有類似心理的盲盒愛好者不在少數。僅天貓上,就有近20萬消費者,每年花費萬餘元收集盲盒。其中購買力最強的消費者,一年購買盲盒甚至耗資百萬元,其中「95後」占大多數。這是因為「90後」或「95後」已逐漸成長為消費的主力軍,他們深受潮流文化和「泛二次元文化」影響,對盲盒潮流玩具尤其偏愛。此外,泡泡瑪特公布的數據顯示,該公司目前擁有340萬會員。

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報告,2019年中國潮流玩具市場規模207億元,預估2024年將可能達到763億元。

既然盲盒經濟大有可為,為何玩偶一號和泡泡瑪特的差距如此之大?

父子齊上陣:意在盲盒界闖出一片天地

「泡泡瑪特是在國內首推盲盒商業模式的玩家,它在這點上已搶占了先機。」一位盲盒渠道商對支點財經解釋說,另一方面,泡泡瑪特通過IP授權或原創IP積累了較多資源,且在盲盒產品的開發上頗具競爭力,在更新疊代上也做得不錯,這正是吸引盲盒資深愛好者不斷重複購買的主要原因。

目前,泡泡瑪特共運營85個IP,包括12個自有IP如最受歡迎的Molly,22個獨家IP如人氣較旺藝術家畢奇創作的PUCKY,51個非獨家IP如Hello Kitty。

公開資料顯示,泡泡瑪特擁有91名成員組成的內部創意設計及工業開發團隊,他們基於藝術家的二維草圖或自有靈感,根據粉絲喜好和市場趨勢研發潮流玩具產品。總體來說,熱門IP每年推出6到8個系列,一般IP則推出2到4個系列。目前,泡泡瑪特的340萬會員里,註冊會員的復購率已經達到58%。

然而,玩偶一號尚未開展IP授權和原創IP開發盲盒的業務,銷售的IP盲盒均由產品提供方授權銷售。支點財經了解到,玩偶一號就銷售過泡泡瑪特的盲盒產品。

面對差距,梁偉與梁浩東父子也想努力追趕。這才有了金運雷射擬收購玩偶一號,並將之變成控股子公司,以及與國廣環球等合作方成立合資公司國廣金運,同時進行非公開發行A股股票的事項。

金運雷射表示,公司通過生產智能無人零售終端切入到IP衍生品運營領域,本次擬收購玩偶一號控股權主要有兩個方面的考慮:一是進一步整合IP衍生品產業鏈上下遊資源,協同發展線上線下業務;二是從根本上解決公司與玩偶一號的潛在同業競爭,並減少關聯交易,促進公司規範運作。

在整合產業鏈上下遊資源方面,金運雷射計劃利用已為多麗夢、騰訊QQ、西萌、瘋狂的兔子等IP方開發了多款主題機的基礎,逐漸參與到這些IP方的衍生品開發工作中。同時,也會簽約設計工作室和孵化原創設計師等,對授權產品進行二次開發或自主開發系列盲盒產品。

與國廣環球等合作方成立合資公司國廣金運,金運雷射則是為了整合資源,推進公司IP衍生品運營業務的發展。根據規劃,國廣金運將專注於IP及IP衍生品的線上線下融合推廣銷售及相關業務,主要包括開發具有直播資質的智能盲盒線上APP平台,以及具有「網紅」直播及廣告功能的無人零售機,搭建「網紅」帶貨線上線下推廣渠道等。

為實現以上構想,金運雷射擬通過非公開發行A股股票,從而募集不超過7.4億元的資金。募集資金里,絕大部分會用於IP衍生品相關項目,主要涉及IP衍生品柔性化智能製造工廠項目、IP衍生品新零售推廣項目、基於IP衍生品的區塊鏈應用研發中心與建設項目。

其中,IP衍生品新零售推廣項目投資最大,總投資額約6.1億元,擬投入募集資金4.7億元。金運雷射計劃,在3年內鋪設80家線下潮玩體驗店,4年內增設8000台無人零售終端。同時,未來將建立金運雷射新媒體直播電商運營中心,通過直播電商、短視頻運營、粉絲社群運營的方式,提高公司IP衍生品市場份額。

梁偉和梁浩東父子「齊上陣」,有意在盲盒界闖出一片天地。 不過,對於盲盒經濟還能火多久,也有業內人士持懷疑態度。前文提及的盲盒渠道商就對支點財經說,「現在盲盒是很火,但從我們觀察到的現象來看,熱度是在逐漸消退。」

出於商業保密考慮,這位盲盒渠道商未透露自己所在公司經營盲盒的相關數據。

支點財經採訪的幾位曾「入坑」盲盒的消費者,他們的觀點頗具代表性:

「剛開始接觸的時候,覺得盲盒很有趣,連著買了一段時間後總是抽不中,心理上落差就很大,後來就慢慢『退坑』了。」

「我屬於理性消費者,抽過幾次盲盒,但覺得玩盲盒比較費錢,現在態度就比較謹慎,一般不會輕易出手。」

「最開始抽盲盒就是為了抽幾個自己喜歡的款,但幾次都抽不中後,就走了『最省錢 』的路徑,也就是在經營商的線上平台『端盒(直接購買一整套)』,但這樣就沒有驚喜的感覺。」

潮流玩具品牌尋找獨角獸公布的數據也值得思考,去年每個消費者人均購買盲盒的數量是8件,今年差不多為7件。

雖然這只是一家公司的統計數據,雖然今年只過去了一半,但正如一位追過風口的創業者所說:追風口就像玩盲盒,你永遠不知道下一個抽到的風口是什麼。

記者丨林楠

編輯丨何輝 吳玲

【小編推薦】 中部A股大閱兵:湖北如何趕超湖南安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