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慶四十年特別策劃我在大慶挺好的 第九期《劉軍成:大慶是座大烘爐》
今年81歲的劉軍成是一名老會戰,湖南人,1963年武漢華中工學院(今華中科技大學)畢業後分配到大慶,退休前任大慶總機械修理廠工程師。
回想起當初,劉軍成老人說自己第一次來大慶就下錯了車。
劉軍成的學校共有18名畢業生分配到大慶,報道前遵從父母的意見完婚。婚後十多天,他就匆匆地踏上了北去的征程。
當時的他對大慶一無所知,只知道自己要去的單位是保密單位,正式名稱叫做松遼石油勘探局,在黑龍江省安達市,所以他的火車票就買到安達站。
火車到安達站後他下了車,可問當地人,並不知道這個單位。後來遇到兩位年輕人,胸前佩戴著「東北石油學院」的校徽(當時的東北石油學院在安達市),告訴他單位不在安達,是在薩爾圖,離這裡還有三站地。
他只好再買車票去薩爾圖,到站後找到松遼石油勘探局的接站牌,拿出派遣證報道,被安排在干打壘的招待所的大通鋪住了一晚,第二天,被分配到總機械修理廠。
從此,這個土生土長的南方人,在大慶油田這片黑土地里,生根、開花、結果,將自己的一生獻給了工廠,獻給了祖國的石油事業。
劉軍成被分配到內燃機車間,成為一名技術員,很快就進入到工作狀態。
他發現老工人用銑床銑六方螺絲的工藝比較落後,就運用自己所學,重新設計了工藝設備,提高了4倍的工作效率,受到老工人們的讚賞。
1964年,大慶石油大會戰進入第五個年頭。茫茫大草原上,到處鑽機轟鳴,點多面廣戰線長,沒有汽車不好辦,會戰指揮部的領導深感車輛不夠用,交給總機廠一個任務:造汽車。
總機廠成立了汽車攻關隊,下設發動機、底盤和車身三個攻關小組。與此同時,會戰指揮部也提供了一些資料,並派了一名汽車技師來廠指導工作,劉軍成被抽調到發動機攻關小組。
為了少走彎路,他們決定從仿製入手,會戰指揮部送來了一輛蘇制嘎斯51越野車供他們仿製。沒有圖紙,照實物測繪的任務落在了劉軍成的身上。
缸體是發動機中最大的零件,形狀也很複雜,劉軍成通過繪製草圖,測量尺寸,用一個星期的時間繪出正規生產圖紙。
從測繪圖紙到製作木模,澆鑄毛坯,機械加工,劉軍成一跟到底,全程服務,向工人師傅作技術交底,生怕發生意外。
除了缸體以外,劉軍成還負責凸輪軸的製造,在總工程師的指導下,他又攻克了靠模製造關,將凸輪軸順利地製造了出來。
經過三個攻關小組的共同努力,大慶油田的第一輛越野車誕生了,接著又製造了兩輛。這三輛車還開進了北京城,開進了石油部的機關大院報喜。
汽車路過北京長安街時,北京的交警從未見過這種帶車斗的越野車,立即舉手向我們的汽車敬禮。
從參加工作到退休,劉軍成在總機廠把自己畢生精力都奉獻給了大慶油田。他率領科研團隊成立閘閥車間,設計的高壓不漏閘閥在全國石油行業推廣。
任總機廠技術研究室主任期間,他帶領技術人員改正油田高壓注水泵,把泵效從56%提高到80%,讓功率為1800KW的高壓注水泵,一小時就能節電400多KW,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榮獲石油部科技成果二等獎。
劉軍成告訴記者:「我喜歡大慶,是因為大慶是一座大烘爐,我在這裡得到了歷練和成長。剛參加工作時,我的資歷淺,技術功底薄,當時油田生活條件雖然差一些,但石油大會戰為我們年輕人提供了展示才華的大舞台。天高任鳥飛,海闊憑魚躍。通過在油田的磨鍊,我們奮發拼搏,用勤勞的汗水澆灌,綻放出我們這一代人青春的美麗光彩。我為自己是一名大慶人而自豪!」
來源:大慶日報社新媒體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