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打仗,越打越富——以色列的經濟何以富強?

2021-01-14   左岸楓

原標題:天天打仗,越打越富——以色列的經濟何以富強?

《孫子兵法》開篇便說: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戰爭自古以來就是各個國家最為慎重的決策,因為戰爭會對各方都帶來巨大的傷害,其中最直接的傷害就是經濟損失。諸如五次中東戰爭、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等等,這些背後都是以巨大的財富損失為代價。

圖|中東戰爭

眾所周知,當今世界最不穩定的地區就是中東地區,自上世紀中葉以來,這個地方由於歷史遺留問題和現實政治、資源、宗教等各種問題接連發生了五次中東戰爭,直至今日,這裡仍然是問題叢生的熱點地區。

你們知道嗎?在一眾阿拉伯國家的包圍下,竟然有一個小國在連綿不斷的戰爭中保持獨立,甚至在戰爭中"打成了"已開發國家,這個國家就是以色列。

以色列位於西亞邊緣,地處地中海東南,1948年宣布獨立。建國初期,以色列人均GDP只有不到數千美元,時至今日,它卻成為了中東地區唯一的已開發國家,其工業化程度和經濟實力都遠高於其他中東國家,甚至可以說是在中東亂世中的一枝獨秀。

2018年,以色列人均GDP達到39974.34美元,超過了英國、法國、日本等一些老牌已開發國家。那麼我們不免產生疑問:為什麼以色列天天戰爭,卻變得那麼富裕?

圖丨以色列

外來援助

從地圖上看,以色列國土狹小,資源並不豐富,這樣一個深陷戰爭泥潭的小國如何能取得如此快速的發展呢?這驚人的發展程度首先要歸功於外來的巨額援助,而其中最為重要的就是來自美國的大筆幫扶。

自以色列建國,美國一直堅定承諾維護以色列的生存和安全,美、以雙方除了在安全問題、地區事務、反恐鬥爭等方面的合作外,最為顯著的就是美國每年給予以色列數額巨大的軍事和經濟援助。實際上,從1976年以來,以色列一直是美國實行外援政策的最大受益國,從1985年起,美國每年向以色列提供高達30億美元以上的經濟和軍事援助。

據現有資料統計,自二戰結束後,以色列從美國獲得總計1243億美元的援助,這樣數目的援助額度在美國對外援助的一系列國家中穩居首位。

圖丨以色列第二大城市特拉維夫

外援是國內政治的拓展,對於美國這樣的超級大國來說,通過外援推行外交政策更是必不可少的手段。從艾森豪上台後,冷戰戰線在歐洲和遠東地區不夠穩定,中東地區因其重要的戰略地位和豐富的石油資源得到了美國的極度重視。

因為其他阿拉伯國家與蘇聯聯繫密切,美國便將目光放在了以色列身上,經歷了三次中東戰爭,以色列逐步顯現出強大的軍事實力,美國也更加重視扶持和支援以色列。

這種關係並沒有因為冷戰的結束而弱化,出於中東戰略的整體考量和以色列獨特的戰略價值,不管是從美國自身利益考量還是從維護所謂民主價值來看,美國對以色列的經濟和軍事援助都是有必要的,同樣這在以色列的崛起中發揮著首要作用。

圖丨第五次中東戰爭

除此之外,以色列的另一方面外來援助主要來自於猶太人團體,尤其是身處美國的猶太人的支持和援助。我們知道在二戰期間眾多猶太人被迫遷移到美國,於是在以色列建國後,美國的猶太人在支持同胞建立一個民族國家這個問題上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團結,他們組織起了猶太復國主義緊急委員會,一些傑出人物利用自身影響力號召海外猶太人支持以色列。

在建國最初10年,美國猶太人的捐款多達14億美元,而且數額持續增長,這些援助在很大程度上幫助著以色列度過建國初的困難時期。

圖|講經中的猶太人

另外,德國的賠款也是以色列外來援助中不可忽視的一部分。聯邦德國建立初始面臨著外交上的信任危機,為了恢復西方世界對自己的信任,阿登納政府積極推動與以色列政府的談判進行補救。

1952年簽訂的《盧森堡條約》規定了德國對以色列國家和猶太人受害者個人身份的雙重賠償,並且後者遠遠超過前者,一直持續到21世紀。美國《紐約時報》曾經評論:德國賠償成為以色列經濟增長的最重要基礎。此話不無道理。

科教興國

以色列以"創新的國度"聞名於世。自1948年建國至今,70多年來,土地貧瘠、資源短缺、地緣政治環境糟糕的以色列堅持走科技強國與教育人才強國之路,呈現出了奇蹟般的發展速度。

首先,以色列注重人才教育和相應的制度保障。猶太民族本身具有悠久的文明歷史,保持著熱愛學習、崇尚教育的優秀傳統。

建國初始政府就頒布了《義務教育法》,規定所有少年兒童必須接受免費義務教育,後來又相繼頒布了《國家教育法》和《學校審查法》,有力促進了基礎教育的發展。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調查,以色列的人均讀書比例和人均擁有圖書館居世界第一,猶太民族無愧於"嗜書好學的民族"這一稱號。

圖|以色列經濟風貌

另一方面,以色列憑藉科技立國,在不到七十年的時間內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科學奇蹟,早早地進入了科技創新型國家行列,這與國家政府寬鬆的政策環境和科技創新體系是分不開的。

早在1949年,以色列就建立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專門負責科技創新政策研究;在社會層面,鼓勵企業和個人的創業創新,在利潤免稅、風險承擔等方面加大優惠力度,極大地鼓勵了全社會的創新創業;最後,政府高度重視科技成果的轉化,政府、企業和社會相互融合,達到了產學研的整合,一大批研究項目轉化為實際成果應用到社會經濟領域。

以色列還是一個人才資源極其雄厚的國家,在保證基礎教育的前提下,以色列政府高度重視高等教育和人才培養。按人口比例計算,其在校大學生人數和科學工作者均位居世界第一,憑藉一國之力拿下了14個諾貝爾獎席位,這個數量至今仍然是很多大國所不能企及的。

綜上所述,工業、農業等重要支柱產業的發展促進了以色列經濟迅速增長,而這些產業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與科技的結合,科技發展又依賴於教育。以色列正是在充分認識到這一點的前提下大力發展科技教育,走科教興國、強國之路,才取得了如此顯著的經濟成就。

圖丨耶路撒冷

國防工業和軍事工業

由於以色列本身所處地理位置和周邊惡劣的政治環境,從建國伊始以色列就把建立獨立完整的工業體系作為國家建設的重點,這其中又尤其強調國防工業和軍事工業的建設,以保衛自身獨立和安全。

以色列國防工業企業在二戰後西方國家軍事武器基礎上進行改造,1957年蘇伊士運河戰爭的爆發為以色列軍工企業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在此之後30多年的冷戰時期,以色列對外進行大量軍事合作,在軍事僱傭工人、軍費支出和國防預算方面都有了巨大提升。

到80年代末,以色列成為世界上軍火銷售大國,每年軍火銷售額達到15億美元,占到其工業出口總值的近三分之一。冷戰結束後,以色列進一步擴大軍事,增撥軍費,開展高新技術產業聯合研發與製造,並取得長足進步。

圖丨以色列軍事

以色列國防工業高度重視國防科技,自主開發能力強,雖然從"仿製"起家,但很快建立了獨立且先進的工業體系。

在高度重視自主開發能力的同時,依靠與美國等西方國家的合作開展共同研發,甚至還在美國、德國等國家建立合作企業,把自己的武器裝備拿到國外去生產,提升了在國際軍火市場上的份額。因此,海外市場是以色列進行軍火銷售的主要市場,每年大約有75%的銷售額是出口而來。

圖|以色列軍事士兵

綜合來看,以色列國防工業對經濟發展貢獻極大。一方面國防工業本身就是高科技產業,軍工業高度發達直接促進了本國知識經濟發展,反過來影響社會民生,現在把軍事技術應用於民用領域給以色列帶來了光明前景。

另一方面,對外軍售直接推動了國民經濟發展,由於環境的複雜性,激烈的巴以衝突嚴重阻礙了周邊國家發展,以色列在其中能夠免遭破產的重要因素就是輸出軍火賺取美元。

結語

以色列這樣一個處於極端惡劣生存環境的中東國家,無論從自然環境還是政治生存條件來看,始終面臨著各種艱巨的挑戰。

過去70年間,以色列從一個在美國庇護下"奄奄一息"的小國,變成了中東地區的軍事、政治和經濟強國,天天打仗,卻逐漸打成了中東地區的"超級大國",這背後的歷史,實在值得細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