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蝸牛與黃鸝鳥》到現在,終於看到李臻言和方小萵要踏上前往巴黎的旅途,即將展開人生新篇章,離自己的音樂夢想又更近一步,不禁有種如夢如幻之感。
遙想第一集的李臻言,還是個有坐飛機恐懼症,被老師拋棄的憤怒大學生,身為鋼琴系優等生,卻要放下好不容易練成的技術,轉而走上指揮家的道路,這真是個奢侈的目標。
但仔細想想,又有多少中國學子不是這樣走過來的呢?
我們不是一生下來就知道自己要做什麼的,前面十幾年離不開原生家庭的指點、引導,進學校又是接受統一的基礎教育,總要什麼東西都碰一遍、試一遍才知道自己熱愛什麼。
在大多數人的童年裡,鋼琴啊、藝術啊這些並沒那麼重要,最重要的是高考——有人說這是最公平的選拔人才制度,千軍萬馬擠獨木橋,這是比所謂的音樂夢想更為沉甸甸的存在,是我們逃不過的現實。
因此,考個好大學就成了頭等大事,以至於我們沒空考慮整個的人生,等真正進了大學才發現,這不是自己想要的,這才開始從頭再來,這才開始為自己而活。
李臻言也是進了音樂學院到了鋼琴系,才回想起多年前那個歐洲指揮家送給他的指揮棒,然後不斷掙扎、拼搏,排除萬難證明了自己的實力,成功趕赴巴黎,讓夢想一點點照進現實。
作為觀眾一路看下來也覺得很扎心,我聽過身邊太多類似的例子,在大學裡轉專業的、跨專業考研的、還有輟學創業的、多年工作之後換個行業重新出發的……等等不一而足。
從客觀的現實角度考慮,他們無疑是不明智的,換專業不是說換就換這麼簡簡單單的事,這意味著要拋棄你從前多年的積累——各種有形和無形的資源,你寒窗十幾年考下來的大學,不能給你絲毫的幫助,反而成了拖累。需要很大的勇氣和決心才能和過去割裂。
假如你像李臻言一般驕傲,轉換人生航道完全只是出於熱愛,並不考慮半點現實因素,那你就必須做好準備承擔未知的風險——你很可能失敗,很可能竹籃打水一場空,夢想沒追到,把本來擁有的東西也給弄丟了。
所以有句話很流行——追夢,年齡多大都不晚;聽起來勵志,但更像是句辛酸的安慰,到底如何承擔夢想的代價?這簡直是道無解題,永遠讓我們陷入投鼠忌器的困局裡。
最後沒想到,居然是方小萵爸爸的幾句話感動了我,他談起女兒小時候學鋼琴的經歷,起初竟被老師蓋章為沒天賦,這對一個藝術人才來說無疑是致命性打擊,放在普通家長身上可能就不會再讓孩子學了,但小萵爸爸沒放棄,他繼續讓小萵彈,沒天賦也罷了,只要快樂就好。
是啊!只要快樂就好,一語驚醒夢中人。如果在追夢路上還有那麼多顧慮,說明這可能不是真正讓你感到快樂的事;
緊接著小萵爸爸又問李臻言,如果以鋼琴為職業,是不是就不能由著自己的喜好去彈了?
這個問題就像很多人說的,把愛好當工作,愛好就會被摧毀。可李臻言卻也輕鬆答道:一個人真正喜歡的東西,不管發生什麼事情,她都會堅持下去的。
一席話深深震動了我,現在的他,儼然是一個通透、勇敢的追夢者,絕不是當初那個迷茫少年了。
這讓我想起《月亮與六便士》里那個拋下優渥生活去追尋夢想的畫家,畫到潦倒落魄也要畫,直到油盡燈枯;
原來我們都太高估自己了,其實夢想和現實哪有我們選擇的份呢?一切都逃不過命運驅使;真正的天才從不做選擇題,他只會被靈魂最深處的使命感鞭策著前行。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gWthI3MBd4Bm1__Y1TK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