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沉沒的核潛艇,30年後仍在放出輻射

2019-08-15     SME科技故事

來源 ABC News

作者 DannielleMaguire

翻譯 SME科技故事

來自挪威海洋研究機構的一組研究人員從蘇聯時期的核潛艇Komsomolets中採集了樣本。1989年4月,這艘潛艇在挪威海發生火災後沉沒了。

從通風管道內部和周圍採集的樣本被檢測出具有高水平的放射性銫,最高含量達到了挪威海正常水平的800,000倍。海洋中正常水平大約為每升0.001貝克勒爾(放射性的測量單位),而檢測結果顯示高達約每升100貝克勒爾。

但是這對魚類或人類並沒有危險,食物中含有的放射性銫含量明顯更高。

在1986年的車諾比事故之後,挪威當局就把限制設定為600Bq/kg。檢測到的放射性水平雖然明顯高于海洋的正常水平,但由於沉船的深度很深,Komsomolets的銫污染很快被稀釋,所以對海洋生物的影響很小。



這種水下「雲」具有放射性嗎?

研究人員把一個遠程操作的潛艇送到地下約1.7公里,距離熊島(挪威在北冰洋內的一個島嶼)西南方向160公里處。

他們發現從通風管道和附近格柵泄漏出來的物質在水中形成了「雲霧」,在其中測得更高水平的放射性。

但研究人員尚不清楚這是否與放射性有關。

潛艇災難造成一半以上的船員死亡

當年的Komsomolets上總共有69名船員,有42人因為沉船而死亡。

根據美國中情局的一份報告顯示,當時高壓艙中「噴油衝擊上熱表面」,由此引發了火災。

雖然船員已經設法把潛艇帶到地面,但火勢還是持續擴散。

當一部分船員在潛艇頂部聚集,其他的船員卻被命令在潛艇內控制險情,然而當時潛艇中已經充滿了二氧化碳。

大多數船員都在潛艇沉沒前爬了出來,但是波濤洶湧的大海讓他們難以等當救生筏。

在火災發生幾個小時後,一個逃生艙把五名受困者射向水面,然而艙門提前打開了,只有一個人能在逃生艙被水充滿前爬出來逃生。

最終當潛艇沉沒時,有39人溺亡,還有三人因為吸入煙霧和在火災中死亡。

潛艇通常配有一個逃生艙(圖源:美國中情局)

車諾比同款災難的恐懼

Komsomolets沉沒的時候,潛艇上攜帶者兩個核反應堆,以及至少兩個含有鈽核彈頭的魚雷。

隨著車諾比災難在全球中持續新鮮發酵,俄羅斯分別在1991年、1992年和1993年調查過潛艇事發點的放射性泄漏情況。

測試結果顯示,1991年和1992年都被中情局描述為情況「良性」,但根據紐約時報1993年的報道,真實的危險依然存在,鈽的實際泄漏量要到1995年或1996年才能被預測。

1989年在挪威沉沒的潛艇(圖源:挪威海洋研究所)

而如果海洋水流攜帶有核物質,則可能產生「毒性危險」。隨著部件的腐蝕,水中的核物質濃度可能存在幾個月甚至幾年。

但也有人認為這種說法誇大了危害,反對者認為海水的稀釋能力會讓核物質濃度降低,基本無害。

潛艇的特殊石棺

然而,俄羅斯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發現,該潛艇出現了明顯的裂縫。

這是一種類似詹姆斯·卡梅隆的鐵達尼號製作中使用的深海載人設備。

1999年,研究人員發現船體的部分區域像剝離一樣在爆炸中爆裂並破碎。由於爆炸導致熱核電荷定位的魚雷被破壞,這意味著無法再精準定位,而且也幾乎不可能關閉裂縫。

船體裂縫斑斑(圖源:挪威海洋研究所)

這樣一來,魚雷可能構成威脅。俄羅斯認為需要在這種情況下密封潛艇,於是開發了一種稱為「特殊石棺」的密封塞來修補沉船,並封鎖在挪威,防止放射性物質的泄漏。

靠近潛艇看看

自20世紀90年代初以來,挪威一直在監測該潛艇的放射性污染。

根據報道,自1993年以來就沒有發現有放射性物質泄漏。這可能是由於污染物質被海水迅速稀釋,而採樣設備沒能第一時間到達釋放污染的潛艇殘骸,捕獲數據。潛艇沉沒的深度也讓研究人員很難到達,這意味著他們無法直接收集潛艇的沉積物和附近海水。

但在未來,潛艇殘骸和核彈頭可能進一步泄漏放射性物質,所以監測尤為重要。直到今年,研究人員才開始使用一種AEgir6000設備,通過遠程操作來收集樣本。

設備能捕獲殘骸的詳細圖像(圖源:挪威海洋研究所/Stine Hommedal)

如今通過儀器,研究人員能夠準確定位到潛艇位置附近採集樣品,同時可以利用其相機功能逐段放大研究整個核潛艇。

研究人員現在已經獲得了一些樣本,將對其進行更詳細的檢測,以便記錄海水、海底沉積物以及魚類和海鮮的污染程度。而研究團隊也將繼續監測這艘Komsomolets和附近的挪威海域。

原文連結:https://www.abc.net.au/news/2019-07-12/russian-nuclear-submarine-radiation-levels-norway-sea-wreck/11304468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gUq09WwBJleJMoPMK_s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