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CEPA協議簽訂後,長期通過盜版光碟與內地觀眾見面的香港影片、香港影人有了另一條登陸內地院線途經——合拍片。
內地影人與香港影人共同製作、共同參演、共同發行,強強聯合,所攝影片也不再受「引進大片」數量的限制。
只要通過電影局審核,就能登陸內地院線。
吳宇森、杜琪峰、徐克,成龍、周星馳、周潤發,輝煌時代的港星競相北上,與內地資本影人深度合作,擁抱內地廣闊的電影市場。
內地影人、觀眾也有了近距離欣賞港片、向香港影人學習的機會。
在內地橫掃2000萬票房的《無間道3》,紅色經典與港式武俠有機融合的《智取威虎山》,票房口碑俱佳、創造票房神話的《紅海行動》。
合拍港片拯救了沒落的香港影壇,成了華語商業電影的金字招牌,但看似雙贏的局面卻在無形之中,讓香港影人離開香港,離開了那片熟悉的土壤。
題材內容雷同,故事套路相近,作品更符合內地觀眾口味卻丟失了讓內地觀眾觀眾迷戀的港味,就連主演也儘是任達華、古天樂、張家輝等老熟臉。
本周,「渣渣輝」的新作上映。
《催眠·裁決》
賀歲檔麥兆輝執導的《廉政風雲》,暑期檔文偉鴻的《使徒行者2》、雷尼·哈林的《沉默的證人》。
算下來,《催眠·裁決》已是本年度張家輝主演的第四部電影。
一年上四部大片,這不僅是對演員體力、心力的考驗,更是對電影拍攝速度、製作團隊配合度的考驗。
而能完成如此考驗,實現一年四部大片、六部大片創舉的只有香港影人,以及他們的合拍港片。
1:不講警匪,玩起黑魔法
從興盛一時的老港片到如今霸占螢屏的合拍港片,香港電影從未缺少警匪片的身影,警匪間的激烈槍戰也成了香港電影的金字招牌。
古天樂、張家輝、任達華、劉德華,香港群星沒有詮釋過的電影類型不好說,但他們參演過的作品中,他們一定不止一次扮演過警察。
有的甚至成了香港阿sir專業戶。
得益於內地娛樂資本的扶持,吳宇森之後日漸衰弱的警匪片在合拍潮中煥發新生,僅2019年一年,就有《追龍2》、《反貪風暴》、《沉默的證人》、《使徒行者2》等充滿港式警匪氣息的電影上線。
可謂周周有港片,部部講警匪。
同類型的電影多了,觀眾自然也會多個心眼,在多部「題材相近」的電影中選擇最有新意的,最具吸引力的電影。
為了博觀眾芳心,電影出品方也絞盡腦汁,努力在套路化程度極高的警匪片中玩出新花樣。
比如,讓一向以正面形象示人的古仔扮演十惡不赦的劫匪;邀請內地人氣演員參演,提升人氣;將警匪與無厘頭喜劇、偵探劇集合,增加故事看點。
《催眠·裁決》可謂是這些花樣的集大成者。
張家輝脫下警服,成了心理學家,男二張翰是退休特工,與警察毫無瓜葛,主角對付罪犯的方式也由槍戰換成了「黑魔法」——催眠。
兩個看似與警匪毫無關係的主角,完成的卻依舊是懲處罪犯、解救人質的警察工作,只不過一分為二,張翰負責武戲,負責拯救人質,懲戒罪犯;張家輝負責文戲,與罪犯鬥智斗勇,從心理上震懾敵人。
華麗異常的黑魔法用的也還是懲惡揚善的套路,如果不是因為懲戒罪犯,觀眾誰會相信它是真的?
2:新意寥寥,套路滿滿
犯罪(警匪)題材電影,從開始的第一秒起,結局就已經註定。
邪不勝正,匪徒終究會受到正義力量的懲處,即便不是警察,也還有反貪局、廉政公署、正義的市民。
只要有犯罪、有偵探破案,劇情都會殊途同歸,回到懲惡揚善這個主題中。
但是即便結果註定,觀眾依舊會享受罪犯與偵探間的鬥智斗勇,會享受警匪之間的激烈槍戰。
導演也會在探案途中,為主演埋伏下地雷與陷阱,增加他的探案難度,改變「警」「匪」間的力量平衡,讓故事更吸引人。
《催眠·裁決》中,三位導演很努力地創造了一個「新穎」的故事,主角是擁有黑魔法的催眠師,男二是退役特種兵,用「文武各一半」的雙線敘事讓觀眾忘掉犯罪片的慣用套路。
緊張刺激的法庭對決,毫無頭緒的兇殺命案,神秘莫測的催眠魔法,正邪間的生死決鬥......
影片的看點很多,但卻都游離於故事主線之外,很多的設定更是虛晃一槍,有頭無尾。
影片開始於一場精心策劃的謀殺案:深夜海面,飄蕩的遊艇上林氏集團繼承人在與其叔叔發生爭執後暈倒,醒來後,發現其叔叔被人刺死。
罪案現場被人清掃、整個過程沒有目擊者,所有的證據都指向嫌疑人無罪,陪審團成員也認定其無罪。
唯一能讓無罪變有罪的方法就是改變陪審團成員的選擇,讓他們認定嫌疑人有罪。
好萊塢、日韓電影中,為了達到這個結果,正義力量會與邪惡勢力不斷對抗,法律、心理、金錢,在多個維度展開全方位鬥爭。
《催眠·裁決》中,一切都被張家輝所掌握,有罪、無罪,勝利、失敗,僅憑一杯咖啡,就能實現陪審團投票的驚天逆轉。
文戲缺乏真實感,激烈的武戲也成了花架子,照搬港式警匪套路,既沒有拳拳到肉的打鬥,也缺乏港式的槍戰械鬥。
一切一如預期,一切都是套路。
3:港式情懷還能透支多久
台灣影人詹宏志曾將香港比作「苦悶時代」台灣的望遠鏡,透過它,台灣年青一代才能窺探一點點世界。
燈紅酒綠的都市生活,緊張刺激的警匪槍戰、玄幻莫測的武俠功夫,流傳千年的殭屍、鬼怪,在本土文化、中華文化的土壤上,香港影人借鑑歐美商業大片的成熟套路,創作出了豐富多彩的香港電影。
小小的鏡頭中,我們看到了香港的繁華,見識到了香港影人的盛世美顏,感受到了商業大片的魅力。
它們來源於中華文化,卻又於內地、台灣的電影不大相同。
新穎獨特,敢於突破文化間的偏見,博採眾長,敢於挑戰權威,用無厘頭解構社會生活,似曾相識的文化傳統下隱藏著香港人的大膽創新。
內地與台灣觀眾眼中,熟悉感與神秘感在港片實現了統一。
新千年後,輝煌不再,香港影人的創造力大不如前,除了百年難遇的《無間道》外,鮮有佳片出現。
北上的香港演員也喜歡上了難度更低、套路化程度更高的合拍片,劇情相似、套路相同,題材相近,一年拍N部,也不會累。
數量多了,屬於香港的神秘感就淡了。
套路看了千百遍,港式套路對於觀眾的吸引力也大不如前,所能消耗的僅是港片輝煌時代留在觀眾腦海中的美好印象。
脫離了香港土壤,香港影人仍在,港片大導仍在,港片仍在,它們仍舊活躍在合拍片的舞台,活躍在內地院線。
仍舊存在觀眾腦海中。
但沒了後繼者、創新者,港式情懷還能被透支多久呢?
碼字民工:小配角
免費編輯:威震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