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女士和丈夫在婚後育有一個兒子,由於他倆在外地工作,所以孩子不到一周歲時,他們便離開老家外出工作了。由於無法時時陪伴在孩子身邊,他們夫婦總覺得對兒子心懷愧疚,於是他們在物質上總是對孩子有求必應。直到一年前,他們才將兒子接到了身邊。
和孩子相處時間一久,他們對孩子也不再有求必應了。可孩子卻是一個十足的汽車模型迷,總想著買汽車模型。
前幾天,孩子看班上有同學買了最新款的汽車模型,他也很想要,卻遭到了媽媽的反對。後來,林女士偶然間想起了這回事,當她提出要買給孩子時,不料孩子卻說:我已經不喜歡了!這讓林女士覺得十分意外。
其實,李女士的孩子突然說自己已經不習慣汽車模型了,這屬於典型的「酸葡萄心理」,這並不是他的真實想法,只不過是需求未得到滿足時的自我安慰罷了。那麼,究竟什麼是「酸葡萄心理」?父母如果不及時引導的話,會導致哪些後果呢?
在《伊索預言》中,有個《狐狸與葡萄》的故事,說狐狸本來是很想得到已經熟透了的葡萄的,它跳起來,未夠高,又跳起來,再跳起來……想吃葡萄而又跳得不夠高,這也算是一種"挫折"或"心理壓力"了,此時此刻那狐狸該怎麼辦呢?
若是一個勁地跳下去,就是累死也還是跳不夠那葡萄的高度。於是,那狐狸說:"反正這葡萄是酸的。''言外之意是反正那葡萄也不能吃,即使跳得夠高,摘得到也還是"不能吃",這樣,狐狸也就"心安理得"地走開,去尋找其他好吃的食物去了。
後來,心理學家就將這種心理稱為「酸葡萄心理」。
導致孩子出現酸葡萄心理的原因有很多,一般有下面幾種:
孩子在學習、生活中遇到困難和阻力時,內心自覺或不自覺地會產生一種希望解脫緊張狀態、恢復情緒平衡的適應性傾向。
就像寓言中的狐狸那樣,對得不到的東西就貶低它,以平衡自己的心理,這是孩子的一種自我保護的機制,在心理學上就稱之為「酸葡萄心理」。這種能起到心理調節作用的機制,如果沒有過分嚴重的話,實際上已經沒有了寓言故事中的貶義意思了。
孩子通過用自己能夠接受的理由來對事物自圓其說、自我安慰,以避免心理上受到更嚴重的傷害。
1.形成嫉妒心和自卑心理
孩子明明想得到一件東西,卻因為多種原因沒得到,這使得他會對那些得到東西的同伴心存嫉妒,同時也會變得自卑敏感,有時甚至會懷疑自己。
同時孩子為自己遭受的挫折尋找藉口,導致孩子明知道自己的缺點和問題卻不願意去面對,最後的結果就是沒辦法順利解決問題,讓孩子變得自卑、不思進取,形成不良的行為習慣。
2.見識淺薄,太斤斤計較
孩子想得到一件東西卻得不到,這可能和眼界有限、家庭經濟情況、家庭教育等有關。當孩子長期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時,眼界就會受限,接受新鮮事物的能力會變差,做人也容易斤斤計較,很難真心去讚美、誇獎別人。
有的父母發現孩子存在「酸葡萄心理」時,非但不及時予以引導,反而會挖苦、諷刺甚至訓斥孩子,這只會加重孩子的負面心理。
父母需要及時引導孩子將思想、心理回歸到更積極正確的路線上,讓孩子發現自身價值,以更坦然的心態去面對現實。
1.正視孩子的需求,給出拒絕的理由
當孩子向父母提要求時,很多家長會直接給出否定的答案,這會給孩子的心理造成傷害。父母應該考慮孩子提出要求的需求點是哪方面?合理要求應儘量滿足,而這種滿足感良好的孩子,「酸葡萄心理」現象不是特彆強。
父母應該詢問孩子想要這件東西的理由,看看孩子是真正需要還是只是一味攀比,並耐心給出拒絕的理由,以幫助其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2.讓孩子正視自我,少與別人攀比
有的孩子會故意貶低比自己強的同學,這時也是出於「酸葡萄心理」。父母這時就要引導孩子學會尊重他人、正視自己,要虛心向比自己強的人學習,而不是貶低他人。
有比較就會有差距,有差距就必然會對孩子的內心形成不平衡的感覺,所以,父母要多引導孩子正視自己的優勢劣勢,少與他人攀比。
3.引導孩子通過合理的途徑獲得想要的東西
每個人都有自己想要的東西,我們或許通過勞動來獲得,或許通過學習來獲得。在面對孩子的要求時,父母可暫時答應,但是需要孩子付出一定的代價,這樣就能引導孩子通過合理路徑獲得想要的東西,心理也會得到滿足。
4.引導孩子學會換位思考,真誠讚美他人
我們常在賽場上說一句話「友誼第一,比賽第二」,這個世界上一直上「強中自有強中手」,只有不斷向他人學習,才能獲得更大成就。
家長可鼓勵孩子多換位思考一下別人的優勢,為他樹立榜樣的力量,並打開心扉,去學會真誠讚美他人,這樣會讓孩子贏得更多朋友。
隨著孩子自我意識的形成,他們很容易出現「酸葡萄心理」,這並不可怕。因為適當的「酸葡萄心理」可提高孩子的抗挫折心理,但過度就需要父母謹慎對待了。
讓孩子走出舒適圈,去見識世界的廣闊,去見識更多比自己強的人,能使他越來越優秀。
我是幼教咖,幼兒園園長、早教師,傳播更好育兒乾貨。歡迎關注,您的點贊、轉發,是對我們最好的認可。
(圖片全部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由於是自己碼字,如果錯別字請見諒。本帳號已開通維權,歡迎個人轉載,但不允許抄襲文章,如有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