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姓,在膠東地區的規模並不算太大,其中以威海市較為集中。在威海境內,有不少與陶姓有關的地名,比如環翠區的陶家夼。
根據威海地名資料記載,陶家夼相傳在清康熙年間建村,當時一支陶姓人從威海衛城遷到此處,因地處山夼,故名陶家夼。這段記載雖然沒有明確作出說明,但從字裡行間也可推測出,這支陶姓人與威海衛城頗有淵源,也就是說,他們祖上是威海衛的軍戶。
進一步查詢史志資料,可以得到肯定的答案,威海陶姓的先祖,的確是明代初年從外地調到膠東的軍戶。
(配圖均為威海環翠樓周邊風光)
準確地說,威海陶姓並非普通的軍戶,而是明代威海衛的指揮僉事。指揮僉事,僅次於指揮使,算是一個衛里的高級職務。根據《威海市志》的記載,「1403年(永樂元年),安徽省鳳陽縣人陶鉞,借職調威海衛任指揮僉事。後陶鉞戰亡,侄陶敞病癒復職。今城裡、陶家夼的陶姓人就是陶敞的後代。」
不過,清代的《威海衛志》,對於陶姓來到威海衛的時間記載為宣德年間。相對而言,《威海衛志》修撰的年代距離明朝更近,因此準確度應該更高一些,以下對威海陶姓的介紹,均以衛志為準。
向上追溯的話,威海陶姓起家是在陶敞的祖父陶洪這一輩。陶洪是安徽鳳陽縣人,元末他投入同鄉朱元璋麾下,從龍建功,明朝建立之後,陶洪被封到膠東半島的登州衛任職(這一點與戚繼光家族相似)。明代衛所的軍職實行世襲,陶洪的長子陶鐸,後來承襲了職務,但從登州衛調到了寧海衛(牟平),時間應該在洪武朝的中後期。
明朝初期,沿海倭患就已經顯現,膠東半島也備受侵擾,沿海衛所的主要功能就是備御倭寇。在寧海衛任上,陶鐸曾率軍擊退倭寇的進攻,此事甚至被寫進了《明太祖本紀》(洪武三十一年,二月乙酉,倭寇寧海,指揮陶鐸擊敗之。),也算是留名青史了。
陶鐸去世之後,他的兒子陶敞年幼,無法承襲軍中職務。他的弟弟陶鉞就暫且代替,稱作「借職」,後來在作戰時殉難。而到了宣德年間,陶敞已壯,承襲前人職務,並且從寧海衛調任到威海衛,擔任指揮僉事。
在陶敞之後,還有6位陶姓人先後承襲威海衛指揮僉事一職,分別是陶瑛、陶裕、陶端、陶大勇、陶繼祖、陶運化。其中,陶運化於天啟年間承襲職務,他在任期間曾主持修葺威海衛城的基礎設施,後世頗有口碑。
然而,明亡清興之後,原衛所軍戶世襲職務取消,陶姓人也由軍戶變為普通民戶。民以食為天,在明代有俸祿的時候,軍戶們大多住在城內,而到了清代,不少人開始向鄉下拓荒遷徙,城郊的陶家夼村,應該就是在這個背景下建立的。
除了威海衛城周邊之外,還有一支陶姓人向遠處遷徙,定居在現在乳山境內的大小陶家村一帶,這可能是因為大小陶家村周邊,當時有威海衛的軍屯地。威海陶姓後來曾修撰過族譜,確認乳山陶姓和環翠陶姓為同宗,均是明代軍戶的後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