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5日《遂寧日報》報版截圖
村名片
射洪市青崗鎮幸福村,農業人口1474人,耕地面積1685畝,其中旱地1203畝、水田482畝。2014年底,幸福村建檔立卡貧困戶84戶258人,貧困發生率17.27%。脫貧攻堅以來,幸福村通過產業扶持63戶138人、培訓就業50戶58人、低保兜底23戶48人、醫療救助12戶13人、教育扶持16戶18人、易地扶貧搬遷19戶60人、危舊房改造 15戶 30人。2018年,幸福村成功脫貧摘帽,2019年全村貧困人口清零。
大事記
2014年,幸福村被評定為省級貧困村。
2015年,幸福村第一批精準扶貧到戶項目實施,首批81戶233人脫貧。
2016年,幸福村美麗新村聚居點啟動建設,首批貧困戶搬進新居。
2018年,幸福村榮獲遂寧市脫貧攻堅春季驗靶第一名,陳家嘴、安樂寺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落成。
2019年,幸福村新建三個移動基站通電運行,農耕文化微展館開館,陳家嘴集中安置點日間照料中心、文化廣場投入使用。
2019年,幸福村光伏發電項目併網發電。
脫貧致富經
幸福村位於射洪市青崗鎮,距離場鎮約6公里。雖然名叫幸福村,但早年間的幸福村並不幸福:山高溝夾條件差、基礎薄弱發展難、勞力外流空心化、人老地荒凋敝多,貧困戶人均收入僅2000餘元。
自脫貧攻堅行動開展以來,幸福村兩委在全面落實各項扶貧政策基礎上,帶領廣大村民自力更生,盤活撂荒資源、開發坡地經濟、發展「邊角經濟」,實現了集體經濟穩步壯大,廣大貧困戶脫貧摘帽,走上了一條幸福路。
新村新氣象
貧困戶挪出窮窩「斷窮根」
2020年12月22日一大早,在幸福村陳家嘴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三三兩兩的村民在廣場上或悠閒散步,或健身鍛鍊,或閒話家常,享受難得的冬日暖陽,不時發出陣陣歡笑聲。「以前的老房子又破又偏遠,現在搬到安置點,環境不比別墅差。現在的幸福村才是真正的幸福村!」村民們對如今的生活一致給予好評。
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村民正在健身
陳家嘴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建成於2018年,占地15畝,安置貧困戶27戶78人。這裡依山傍水、風景宜人,垃圾桶、光伏路燈、健身設施一應俱全,為殘疾人和老人貼心建設無障礙通道,還修建了文化廣場、幸福微展館等。
易地扶貧搬遷,「搬」是手段,「就業」是核心,「脫貧」是目的。為打消貧困戶的失地焦慮,實現就業增收,村兩委下足了功夫:想要外出或就近務工的,村兩委協調就業部門提供就業渠道;要發展養殖的,由村統一協調,綜合利用周邊群眾閒置撂荒土地和圈舍發展養殖業;要發展種植的,村裡統籌分配周邊閒置土地,種油菜、玉米、蔬菜等;對沒有勞動能力的,村裡根據實際分配公益崗位,讓貧困戶實現「挪窮窩」「斷窮根」。
新村新風尚
「明星」村民引領好村風
在幸福村的易地搬遷集中安置點,73歲的村民任洪德陪93歲的岳父趙重勝曬太陽。自從20多年前趙重勝得闌尾炎後,任洪德便將他接到身邊照顧至今,「老爺子喜歡吃肉丸子、喜歡趕場,只要不忙,我都要帶他去鎮上逛逛。」20多年如一日照顧岳父,任洪德當之無愧地被評為村裡的「孝德之星」。
2018年,幸福村村委會在徵求村民意見基礎上,設置「育才之星」「勤勞之星」「雙創之星」「孝德之星」「最美家庭」等獎項,鼓勵村民讀書、勤勞、創業,大力弘揚孝道、善行和大義。2020年,沈繼洪、陳善遠、覃達昌等30餘位村民被評為勤勞之星、最美家庭、孝德之星等,獲得村委會發放的1萬餘元獎金。
「經濟脫了貧,精神也得脫貧,才能真正拔掉窮根。」幸福村第一書記候志中說,有了各類「明星」的帶頭作用,大家的生產積極性高了,家庭和鄰里之間的關係和諧了。著眼農村和農民生產生活特點,幸福村從良好行為習慣養成和價值觀念普及入手,制定旨在培育文明和諧鄉風的集體經濟使用辦法。
新村新發展
集體經濟為發展添底氣
每年拿出真金白銀獎勵「明星」村民,這樣的底氣來源於幸福村不斷壯大的集體經濟。
幸福村處於兩山夾溝中,田塊面積小,機器利用率低,人工成本高,這樣的條件難以引來「鳳凰」。請不來業主怎麼辦?村兩委決定自己干。
2018年初,幸福村兩委成立勞務扶貧合作社,開會動員,核實土地,以「三權分置」和依法實施、農戶自願、逐步有償原則,與農戶簽訂經營權託管協議——重新開墾荒廢的潮地平壩地,種植水稻、養殖水產,為村集體經濟增資7000元;充分利用撂荒地、坡地資源種植菩提500畝,為村集體經濟增收2.5萬元;利用集體託管經濟收益和產業扶持金,按照「集體免費提供果苗、家家動手參與種植」原則,發動200餘戶村民利用房前屋後、田邊地角栽紫葉李6000株,大力發展「全民產業」和「復墾產業」,變集體託管示範帶動為干群攜手整體聯動。
不等不靠,自力更生。在村兩委帶領下,幸福村「闖」出了一條集體經濟壯大的路子。
記者採訪時,幸福村集體產業水產養殖基地正在進行改造升級,「2021年預計水產養殖規模擴大一番,紫葉李也將初掛果,幸福村的未來將更加幸福。」村幹部信心滿滿。
百姓幸福事
唱支山歌給黨聽
發揮餘熱報黨恩
「唱支山歌給黨聽,我把黨來比母親,母親只生了我的身,黨的光輝照我心……」2020年12月22日上午,記者來到任均松家時,他正一邊哼著紅歌,一邊整理床上的被子,滿臉幸福的笑容。
任均松一邊哼唱紅歌,一邊整理被子
任均松家乾淨整潔,各種家電應有盡有。最顯眼的是牆面上張貼的一張「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海報,上面印有黨員「十帶頭」、黨員「十不准」、黨員提醒等內容。海報下放有一張「優秀共產黨員」證書,正是任均松的。
58歲的任均松是名老黨員,樂於助人,深受村民愛戴。幾年前,任均松一家6口住在村上一間簡陋的老瓦房中。儘管家庭困難,但作為黨員的任均松並未向黨和政府「伸手」。「我是共產黨員,決不能給黨和政府添麻煩。」憑著這一理念,任均松繼續在外當搬運工,堅信憑自己的雙手可以改善家裡經濟狀況。
任均松的行為讓駐村工作隊隊員深受感動。經過調查分析,駐村工作隊隊員發現任均松家符合易地扶貧搬遷政策。任均松被納入易地扶貧搬遷名單,2017年,任均松一家搬進了新房。在當地黨和政府幫助下,任均松一家享受了健康扶貧、生態扶貧、產業幫扶、社會保障扶貧等政策,加上一家人務工所得,他家年收入達4萬餘元。
「飲水思源,不忘黨恩。」任均松告訴記者,有生之年,他將繼續發揮餘熱,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回報黨恩。
創富故事
身殘志堅不自棄
靠勤勞收穫幸福
2020年12月22日上午,在幸福村的農村危房改造安置點,55歲的何仁祥正在喂家禽。看著圈內的雞越長越肥,何仁祥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何仁祥忙著喂家禽
「人一輩子要經歷很多坎坷,但我堅信,靠勤勞一定能收穫幸福生活。你看,這不是實現了嗎?」順著何仁祥手指的方向,記者看到,寬敞明亮的屋內,冰箱、多功能電飯煲、熱水器、彩電等家電應有盡有。
何仁祥出生不久就患上小兒麻痹症,下肢落下殘疾。因為無法正常站立,何仁祥從小只能蹲著行走,一家人靠種地勉強維持生計。何仁祥沒讀過什麼書,但他一直想掙錢減輕家裡負擔。那些年,他編過竹製品、養過蠶,後來在朋友鼓勵下,他開始從事房屋翻修工作。雖然下肢殘疾,但他憑著自己的努力,很快成為翻修團隊的主力。
因為家中老房破損,存在隱患,何仁祥家被納入農村危房改造。2016年12月,何仁祥搬進了新房。有了新房,何仁祥對生活越來越有信心,不僅擴大了家禽養殖規模,空閒時還種點蔬菜,一年下來能掙2萬餘元。
身殘志堅,不等不靠。2020年10月,何仁祥被評為「遂寧市脫貧攻堅獎先進個人」。
「憑自己的勤勞過上理想的生活,這才是人生該有的滋味。」何仁祥說。
人物訪談
推動相對貧困治理與鄉村振興有機結合
——訪青崗鎮黨委書記李小勇
在脫貧攻堅工作中,青崗鎮採取了哪些措施?今後將如何發力?記者採訪了青崗鎮黨委書記李小勇。
李小勇介紹,自脫貧攻堅以來,青崗鎮黨委政府緊緊圍繞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鬥目標,始終將脫貧攻堅工作作為全鎮工作的重中之重,持續保持攻堅勁頭和工作力度,全鎮干群團結一心,共同努力,順利實現2018年貧困村全部摘帽、2019年建檔立卡貧困戶全部脫貧。
2017年以來,青崗鎮在全鎮推行「星級激勵」評定機制,利用幫扶單位幫扶資金和村級集體資金,從「鼓勵讀書、鼓勵勤勞、鼓勵自強、鼓勵創業、鼓勵引領共同富裕、弘揚孝道、弘揚善行、弘揚大義」等方面,堅持「全員參與、民主公開、示範帶動」原則,對評出的先進模範予以公開表彰,並發放100-1000元不等的現金。通過評定和獎勵,讓奮發向上、勤勞致富者得榮譽受尊重,讓安於現狀、不思進取者沒面子坐不住,從而調動貧困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摒棄「等人送小康」心態。
李小勇表示,下一步,青崗鎮將持續推進全面脫貧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從產業入手,做好發展銜接,做好產業規劃,形成「一村一品」效應,藉助特色產業形成完備的產業鏈。從機制入手,建立長短結合、標本兼治的解決相對貧困與鄉村振興統籌銜接機制。推動相對貧困治理與鄉村振興有機結合、相互促進,把前階段的扶貧經驗運用到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推動鄉村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從治理入手,做好服務銜接,將脫貧攻堅中形成的治理框架經過再創新後,形成更好服務於鄉村振興的治理體系。
記者手記
激發脫貧的內生動力
在集體經濟不斷壯大的同時,幸福村堅持取之於民、用之於民。「明星村民」的評選和獎勵,帶給村民的不僅是物質上的獎勵,更是精神上的扶持,讓自力更生、自強不息的理念深入人心。這筆錢可謂花得到位,千值萬值。
要打贏脫貧攻堅戰,既需要政策落地落實,更需要激發貧困群眾的內生動力。好日子是干出來的,脫貧致富終究要靠辛勤勞動來實現。政府部門在開展扶貧工作中,要注重扶貧同扶志、扶智相結合,幫助貧困群眾樹立自力更生、自主脫貧的志氣,強化對貧困群眾勞動技能、科技知識等方面培訓,讓貧困群眾心熱起來、手動起來,早日擺脫貧困,過上真正的幸福生活。
來源:全媒體記者 黃鉑晶 呂苗
編輯:孫 各 郭 蘭
責編:林 敏
審核:冉啟香
終審: 周一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