耗光6.3億融資 生鮮電商呆蘿蔔資金鍊斷裂「爆」了

2019-11-22     聯商網

聯商網消息:又有一家生鮮社區電商平台陷入資金鍊斷裂,岌岌可危。

近日有自媒體爆料稱,生鮮社區電商平台呆蘿蔔出現拖欠供應商貨款及員工工資事宜。

《聯商網》通過呆蘿蔔內部人士了解到,該公司的確存在相關情況,並稱「由於經營不善導致資金緊張,公司日常經營受到重大影響」。

隨後,呆蘿蔔官方微信發表聲明稱:由於經營不善導致資金緊張,公司日常經營受到重大影響。對此,我們對大家報以最誠摯的歉意。

過去3年來,我們承蒙各位用戶、員工、合伙人以及合作夥伴的支持與關愛,才一步步走到現在。對於今天的局面,我們深感抱歉。最後,我們鄭重承諾,呆蘿蔔將與各位一起努力尋求解決方案,籌措資金,幫助公司度過難關。

屢被傳出「關店」傳聞 曾多次闢謠

值得注意的是,這不是呆蘿蔔第一次被傳出危機。

早在今年8月份,就有多家媒體報道呆蘿蔔面臨關店等危機。呆蘿蔔彼時曾對外表示:7月剛完成6.3億A輪系列融資,根本不存在關店一說。門店升級早已完成,未來將會在全國開設更多門店。其中,9月份將要在全國新開門店300家。

呆蘿蔔還表示,此次輿論危機或遭遇競爭對手黑公關,競爭對手通過向媒體爆料不實信息、推動惡意評論等方式對呆蘿蔔進行惡意攻擊。「生鮮戰場頗多紛爭,但我們只做一件事情,就是始終致力於推動中國生鮮行業的變革。希望行業能夠公平競爭,真正將心思放到做實事上,共同為消費者帶去更好的產品以及服務。」

據了解,呆蘿蔔的定位是二三線城市社區生鮮,有著「線上訂線下取,今日訂明日取」的獨特經營模式。自2016年第一家門店在安徽合肥開業以來,3年時間,呆蘿蔔在二三線城市發展迅,其團隊成員多來自阿里巴巴、拼多多、有贊、永輝超市、沃爾瑪、盒馬等網際網路和線下傳統零售公司。

呆蘿蔔稱:「店要持續開,不僅在原有的城市開,我們還要拓展更多新城。讓老百姓吃得好始終是我們的頭等大事。呆蘿蔔將不忘初心,繼續探索創新,優化供應鏈,真正推動中國生鮮行業網際網路變革。」

截止2019年9月,呆蘿蔔已進駐安徽、江蘇、河南、湖北四省共19座城市,門店數量超過1000家,月訂單超過1000萬單。呆蘿蔔官方表示,在各項數據對比中,其以95%的APP打開率,以及60%的次月留存領跑行業。

在官方證實出現資金鍊問題,陷入經營困難局面之前,呆蘿蔔創始人兼CEO李陽還說,未來呆蘿蔔將會成為一家科技零售公司。

而自7月13日宣布獲得高瓴資本、晨興資本領投,XVC跟投的6.3億人民幣A輪系列融資之後,呆蘿蔔再無新融資傳出,目前正在艱難努力尋求解決方案,籌措資金中。

為何出現危機?

實際上,多家媒體報道的關店情況並非空穴來風。

在呆蘿蔔起家的安徽合肥,最先陷入關店潮。許多當地消費者發現,最開始是蔬菜、肉類不供應了,再到後來整個門店都關閉了。

據江淮晨報報道,一位名為劉翠(化名)的呆蘿蔔門店店長透露,從2019年年初開始,公司要求所有店長要發展更多「合伙人」。當時的宣傳方案是,合伙人出資15.6萬元,15萬元是門店的固定資產押金,6000元是每月500元的房租成本。而合伙人享受的權利和義務是,享受店面營業額8%的分紅,但要承擔門店員工工資+宣傳推介+分揀成本+管理工作。

隨後,劉翠在今年3月份被要求籤訂新合同,合伙人又變成了「區域合伙人」。合同約定,劉翠可以「最多管理10家門店,享受10家店面總營業額千分之五的分紅」。劉翠說,實際上她並沒有管理過10家店面,最多時管理了6家店面,所謂的「分紅」也是按照「工資」名義打到她的工資卡,公司未給她購買社保。

今年5月,劉翠被動成了其中一家門店的法人代表,要承擔一個店面的法人義務,但其表示並不知情。雖然入職超過一年,公司依然沒有為她購買社保。

劉翠說,今年6月初,呆蘿蔔開始大量關店,「以前我們有100個店長,號稱一個店長管理10家店,也是呆蘿蔔打出已經有了1000家店的口號。」她說,但是從今年6月至7月,門店在頻繁關閉。

今年7月,劉翠說他們的勞動合同又發生了變化,公司要求他們簽訂一份「外包合同」,相當於她們是與第三方公司簽訂合同,與呆蘿蔔實際上解除了僱傭關係。劉翠不願意簽合同,並遞交了辭職信。

劉翠說,從工作的數據統計來看,僅僅在合肥的門店數量,也從今年四五月份高峰時期的近600家,到現在不超過400家,並且「關門依然在繼續」。

和劉翠經歷相似的,還有許多店長,他們也是從店員——店長——區域合伙人,直至未簽訂外包合同而辭職。據介紹,截至他們辭職時,公司未給他們購買社保。

實際上,自今年6月開始,呆蘿蔔南京、合肥、阜陽、馬鞍山等地不少門店關門歇業,特別是合肥地區閉店數量較多。

有業內人士表示,對於生鮮領域而言,如果按照行業內標準計算:生產損耗費用10%—15%,物料包材費費用1.5%-2%,配送費3%-5%,綜合費用率在14.5%-22%之間。然而生鮮領域20%左右的毛利潤,並不能覆蓋生鮮的運營成本,更別說後台費用以及合伙人8%的銷售額分成。

實際上,這種虧本的生意不會長久。等到生鮮平台完成一定的資本積累後,肯定會摒棄這種模式。與共享單車類似,燒錢補貼到了一定程度,要麼獲得融資,要麼崩盤,要麼獲得自己獨有的運營賺錢模式。

呆蘿蔔和社區拼團模式相比,更像是升級版的社區拼團,本質上都是以銷定采的預售制。兩者的區別在於,呆蘿蔔不需要拼團的操作,通過極具吸引力的低價,引導用戶進入APP購物。同時,以合伙人的方式,為小B端解決倉儲空間。

目前很多人對生鮮流量的認知不夠,社區零售,只要東西賣得便宜,就很容易有流量,流量可能就能帶來更多收益,不過需要思考的是,這個流量的價值到底有多大。

生鮮生意不好做

除了呆蘿蔔外,生鮮新零售品牌「雲廚一站」也曾一度陷入經營困境。

今年6月11日,江蘇永鴻控股集團發布公告稱,旗下南京社區生鮮店「雲廚一站」,因3·15謠言事件,正常經營出現阻礙,各生產經營流動資金出現缺口。永鴻控股方面表示,集團也曾通過各種渠道和方式努力,可謠言造成會員大量擠兌以及供應商惡意加價讓公司經營出現風險。

為了維護集團下設各子公司正常經營以及集團股改重組同時保證廣大投資會員利益,永鴻控股集團決定即日起將所有會員投資金額及雲廚儲蓄卡暫停兌付,於3個月後開始兌付及用戶清退。同時永鴻集團稱會儘快洽談資本引入及內部重組。

實際上,生鮮這門生意雖誘人,但做起來十分不易。重投入方式,正是生鮮行業入局玩家的眾生相。生鮮行業重投入,且盈利期漫長,一旦其中某個環節出現問題,將會引發一系列連鎖反應。

以「鮮生友請」為例,這家起源於杭州、已發展2年多的社區生鮮品牌被接連曝出拖欠工資、資金鍊斷裂等問題,隨後宣告命運終結。這背後的原因是其發展過於快速,導致資金鍊和供應鏈緊張。從2017年到2018年,鮮生友請開設了130多家門店。而在2019年初到4月份,鮮生友情只開了3家店。

眾所周知,生鮮是零售中最困難的一個環節,很多線下的實體店都要經過很長時間的經驗積累,才能夠慢慢做好。因為生鮮食品在物流、耗損、包裝等環節上都要消耗很高的成本。有業內人士算了筆帳,一般生鮮電商的成本要占到總價的30%-40%,而生鮮批發的毛利才有10%-20%。高額的成本,讓生鮮電商基本上無利可圖,行業內敢自稱盈利的企業更是寥寥無幾。

在業內人士看來,「生鮮的競爭本質上市技術的競爭。怎樣提高生鮮鏈上的一個效率?就是要用技術的方式解決物流的問題、解決倉儲的問題,把時間縮到最短,把倉儲量縮到最少,把損耗縮到最小,用最快的方式送到消費者手裡。

近年來,生鮮行業迅速擴張、電商巨頭紛紛搶灘市場,生鮮已經進入全面整合、升級的時期。想要在生鮮行業立足或做大,最終還是賽道。畢竟得賽道者,得用戶。

(來源:聯商網 林平)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g-uVkm4BMH2_cNUg6TZ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