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耕智慧——中國古代農具變遷史,你能認出幾樣?

2019-11-26     中國鄉村之聲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農業生產亦是如此

農業生產離不開各種各樣的農具

而農具的變遷也經歷了一個長久的過程

一起來回顧農具的變遷史吧~

原始社會

作為人類歷史上最長的一個社會發展階段,經歷了漫長的舊石器時代、中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

換句話說,石頭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整個人類。

石斧和石犁作為上古神器,很好地完成了采果子、打野獸的歷史使命。

夏、商、西周時期

夏、商、西周時期,我國進入奴隸制社會,農業在這一時期得到快速發展,並且開始實行分封制和井田制,出現了五穀(粟、稷等)。人們已經懂得用草木灰以及其他一些肥料給農作物施肥,後期甚至出現青銅器

那麼,是什麼農具支撐這一時期的農業發展呢?答案是石頭、木頭和骨頭。它們只是稍微相互配合了一下,便出現了灌溉農具——桔槔

雖然增加的農具品種不少,但總體來說,生產效率還是維持在一個較低的水平。

春秋戰國時期

這一時期,我國農具發生重大變革,徹底告別了一些簡易的棍棒、繩子和石塊。

鐵的出現,使農業生產力有了質的飛躍。V字型鐵犁頭減少了耕作的阻力,鐵插增加了翻土的深度,鐵耨則可有效地用於除草、鬆土、復土和培土。此外,這一時期推廣的一種有效的脫粒農具連耞為後世長期沿用。

V字鐵犁頭、鐵插、鐵耨

是不是有種似曾相識的感覺?類似的連耞,現在很多地區的農村還依然在使用呢,這可是從春秋時期沿襲下來的,可以算是農具中的祖師爺啦~

秦漢至隋唐五代

在中國大一統局面形成的秦漢時期,農具也進入一個更高階的階段,變得具有「強復合型」特徵,使用時還是需要一定的技術噠~

宋元時代

有了秦朝的輝煌,宋元時代的農具變更就顯得有些力不從心,這一時期把重點放在了「動力學」上,進行了各種改進。改進了農具的動力和工作機的連接裝置,用來提高效率。並且根據地形地勢的不同,改變工具的部件,加強了後端生產工具的使用。

一日可耕種20畝的耬鋤,由麥籠、麥釤、麥綽3部分組合的收割作業農具,以及一機多用的「水輪三事」等,很聰明地藉助了外力,更加了解了自然規律。據說,「水輪三事」一天加工的糧食可供一千多戶人家食用。

明清時代

明、清兩代的農具較之元代沒有太大變化,發展比較緩慢,但某些農具仍有改進。

這期間我國北方出現了露鋤,南方則出現了蟲梳除蟲滑車等,還有用鹿角製成的農具。反映了傳統農業精耕細作程度愈來愈高。

此外,由於鋼鐵冶鑄技術的發展,在農具部件的創造改進方面也有了較大進步。

我國自古以來就是農業大國,農耕文化源遠流長。在「民以食為天」的國度,農業的發展至關重要。而在華夏五千年文明中,農具的不斷演變,對古代農業文化發展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

本文來源:農場主+

轉載編輯:楊瀅 //責編:李雨楠 // 監製:汪群均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fwmmqW4BMH2_cNUgC75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