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的文章,有人說經過二戰的美軍,身經百戰,經驗豐富,戰鬥力非常強,志願軍不可能取得這樣的戰績。
我這個人比較辯證,我同意這句話里正確的部分,反對這句話里錯誤的部分。
正確的是美軍確實非常強,錯誤的是美軍的強大在於其空軍和海軍,美國陸軍,特別是美軍步兵,還是算了吧。
從美國建國到現在,美軍步兵就從來沒強過!
所以我們來講一些戰例,在這些戰例中志願軍所使用的戰術,時至今日,哪怕對陣現代化的美軍步兵,依然是有效的,無論在伊拉克還是阿富汗。
這篇文章也要結合另一篇大文章來看,我寫的所有抗美援朝戰爭的文章都是系統的,都要連著看的。
那篇文章講的主題是,美軍為什麼打不過志願軍?特別到了陣地戰階段。陣地戰,對於擁有絕對優勢空地火力的美軍來說,那是占盡上風的。志願軍拿手的,在運動中殲敵根本無從施展,只能跟美軍在正面硬碰硬。可是在這種硬碰硬——對美軍絕對有利的交鋒中,美國人吃了大虧,為什麼?本文也是答案之一。
理論上,在陣地戰階段,中美兩軍都有能力攻下對方任意一個陣地。但在實戰中,志願軍是基本做到了,而美軍的成功率要比志願軍低很多。
原因就在於,志願軍在防禦戰鬥中有一種戰術,美軍每次都中招,可就是拿不出破解的辦法。哪怕是70年後的今天,這一招對付美軍步兵依然是非常有效的。
這個戰術就是在紅軍第五次反圍剿期間被指戰員們廣泛批評的短促出擊。
誰能想到,當年這一讓彭德懷、林彪都惱火不已的戰術,卻成了志願軍戰勝美軍的法寶。其實很簡單,區別在於教條的用和靈活的用。
關於這類戰術的戰例特別多,為了公平起見,我們選取美軍在韓戰中的最強部隊陸戰1師為例。志願軍麼,就不必這麼嚴格了,隨便派個代表好了,就不用最強的三十八、三十九、四十軍出場了。
出場的是六十三軍的187師。六十三軍在志願軍部隊里屬於比較有名的,那是因為鐵原阻擊戰。但是在解放軍的序列里六十三軍的戰鬥力並不出眾,而且六十三軍最強的部隊是188師,也就是華北野戰軍的頭號主力部隊「野8旅」,而187師其實是六十三軍最弱的部隊,在解放軍序列里只能排到中游偏下的水平。
戰爭進行到1952年5月,187師560團當面之敵是美軍陸戰1師1團。當時交戰雙方中間有一條緩衝區,可是到了5月,美國人動了歪腦筋,想要占領緩衝區中的要點,以搶得停戰談判中的優勢。
於是美軍在全線都對緩衝區中各要點進行了搶占,陸戰1師1團也每天以一個班到一個排的兵力,到制高點190.5高地活動,企圖在此修築工事,長期固守。對於這種做法志願軍的態度非常強硬,絕對不行。
5月16日凌晨1時,187師560團7連2排(欠5班,加強火箭筒一具)奉命搶先占領了190.5高地。隨即2排迅速搶修工事,組織防禦。
其防禦部署為:
7班加強輕機槍一挺,扼守高地正面和左翼;
6班加強輕機槍一挺,扼守高地右翼;
8班和火箭筒在坑道待命;
7連以兩挺重機槍掩護190.5高地側後。
天剛亮,美軍陸戰1團一個班又開始例行公事,向190.5高地搜索前進。美國人做夢也沒想到志願軍已搶占190.5高地,進至距離6班20米遭到猛烈射擊。但陸戰1師雖敗不亂,反而連續組織兩次反攻,但均未能成功。
美軍陸戰1團團長從這兩次反攻被志願軍擊退判斷,志願軍是想長期據守190.5高地。當即呼叫航空兵和炮兵猛轟190.5高地及志願軍縱深,並迅速調來一個營。
9時,美軍一個連開始發起進攻,攻擊重心直指6班。在排長指揮下,6班、7班火力全開,志願軍後方炮兵也給予強力支援。美軍雖然前進受阻,但隨著美軍炮兵開始再次射擊,志願軍火力遭到壓制。美軍趁機調整部署,以兩個排進攻6班,以一個連進攻7班。
2排沉著應戰,首先以猛烈火力擊退進攻6班之敵,隨後6班一個戰鬥小組配合7班從側翼進行短促出擊,再次擊退進攻7班之敵。
擊退美軍後,2排排長馬上帶著班長們研究戰況。這次進攻美軍主攻方向先是瞄準6班,後又改為7班,但7班占據的地形不易攀登,更有利於防禦,美軍必是試探進攻。等下一次進攻,重點肯定還是在6班。
在此認識基礎上,排長馬上調上火箭筒配屬於6班陣地,並命令6班縮小防禦正面,而7班拉大防禦正面,主力向6班靠攏;8班隨時做好支援6班準備。
果然,美軍根據地形特點,進攻重點放在了右翼的6班。11時,美軍兩個連以多箭頭多路衝擊的戰法向2排逼近,企圖誘騙2排分散防禦力量,以掩護其主攻6班的企圖。
2排首先以7班一個戰鬥小組從側翼短促出擊配合6班擊退當面之敵,隨即迅速轉移兵力,以6班向左翼迂迴短促出擊,又配合7班擊退當面之敵。美軍雖被擊退,依然連續組織進攻,2排正副排長相繼犧牲。
此時2排還剩21人,代理指揮的6班長將21人分成六個戰鬥小組,三個組負責原6班陣地,兩個組負責原7班陣地,一個組為預備隊。
16時,美軍再次分多路發起攻擊,主攻方向仍然是右翼原6班陣地,志願軍還是用一個組正面抗擊,兩個組側翼短促出擊的戰法再次擊退美軍。隨即又一次轉移兵力,從側翼出擊進攻原7班陣地的美軍,再次取得成功。
17時,美軍發起最後一次進攻。這次美軍突破了右翼陣地,雙方展開殘酷的陣內激戰,但6班長並沒有把全部兵力都用於與美軍在陣內決戰,而是再次命令兩個組迂迴美軍側翼,又一次從側翼發起短促出擊。美軍在這種出擊戰鬥面前完全沒有招架之力,蜂擁奔逃下山。2排以傷亡16人代價,斃傷美軍80人,取得完勝。
從戰鬥經過我們可以注意到,自始至終有一點是相同的,志願軍每次從側翼發起短促出擊,不管是幾個戰鬥小組,必能成功。
這正是志願軍在陣地防禦戰鬥中總結出來的對付美軍的法寶,屢試不爽。全志願軍部隊都會這一招,而全線的美軍全部吃這一招。這一戰術從一開始幾次的成功後,就被志願軍總部推廣到全軍,一直到停戰,對付美軍步兵進攻,百靈百驗。
可是,這並不是一個很難破解的戰術。所謂狹路相逢勇者勝,美軍在面對志願軍反衝擊的同時,也組織部隊進行反衝擊,有進攻兵力優勢的美軍是很容易壓制住志願軍反衝擊部隊的。
可美軍為什麼做不到呢?
其實非常簡單,美軍步兵膽小怕死,遭到側翼打擊後,第一時間想到的是躲和跑,而不是第一時間反過來對抗。
陣前出擊,是全世界軍隊在進行防禦戰鬥時都會採用的戰術手段。從來沒有過這種戰術手段能夠屢試不爽、百戰百勝的。只有一個特例,那就是面對韓戰時的美軍步兵。
這一幕在伊拉克、阿富汗依然一次次上演著,只不過劇情稍有差別,美軍步兵遭到側翼攻擊後,不再是逃跑,而是縮在牆根、彈坑、角落拚命呼叫空中支援:A-8,你們怎麼還不來?阿帕奇,你們怎麼還不來?再不來我們就死了。
美國空軍、海軍,那真的是特彆強大。可不好意思,美軍步兵,在全世界範圍都是弱旅。
作者簡介:王正興,新華社瞭望智庫特約軍事觀察員,原解放軍某野戰部隊軍官,曾在步兵分隊、司令部、後勤部等單位任職,致力於戰史學和戰術學研究,對軍隊戰術及非戰爭行動有個人獨到的理解。其著作《這才是戰爭》於2014年5月、6月,鳳凰衛視「開卷八分鐘」欄目分兩期推薦。他的公眾號名亦為「這才是戰爭」,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