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福的馬思純,首次公開患抑鬱症的原因,戳痛了多少中國父母

2021-03-16     世界華人周刊

原標題:發福的馬思純,首次公開患抑鬱症的原因,戳痛了多少中國父母

外表光鮮、笑靨如花的馬思純,為什麼會抑鬱呢?

近日,馬思純在社交平台上公開承認自己患有抑鬱症,並大方和網友分享了自己患病的經歷和原因。同時,她也友善地提醒大家:「大家一定要正視抑鬱症,它是一種病,要積極治療。」

其實,這兩年關於馬思純患病的消息從未停止過,這些消息也是有跡可循的。

在閨蜜周冬雨火力全開的時候,馬思純卻戲約變少、體重直線上升,經常被拍到素顏逛街,這一系列操作和光鮮亮麗的「女明星」沒有絲毫的關係。

於是網友紛紛猜測:「馬思純生病了,有可能是抑鬱症。」

對於這樣的說辭,馬思純從未正面回應過。但這次,她卻選擇大膽地說出自己的病情,或許這也是她好轉的一個信號,熬過了最黑暗的歲月,才敢坦然接受患病的事實。

不過,很多人不理解,如此優秀順遂的馬思純,怎麼會罹患抑鬱症?這個問題馬蘇在《吐槽大會》上也曾問過:「妹子,你都這樣了,咋還抑鬱呢?」

雖然是節目效果,但也是事實。

馬思純的人生起點並不低,她的小姨是蔣雯麗,她自幼就有接觸熒幕的機會,在別人跑龍套的時候,她卻輕鬆地進入了娛樂圈。

當然,馬思純也是實力派,不僅顏值高,演技也不差事兒,還曾榮獲金馬獎影后,甚至還登過福布斯名人榜。

擁有這樣別人可望而不可求的人生,她怎麼還抑鬱了呢?

馬思純自曝,患病的根源跟原生家庭的教育有關,她自幼被灌輸的思想就是「要懂得為別人著想」,簡單的幾個字卻引發了無數網友的共鳴。

1

在大眾印象里,馬思純和其他女星不同,雖然生活在五光十色的娛樂圈,卻給人一種「乖乖女」的形象,這個形象的背後,就是父母教育的結果。

馬思純坦言,從小家裡的長輩就教育她要聽話,要懂得謙讓和為別人考慮。

這樣環境下長大的馬思純,養成了「寧願委屈自己,也不會麻煩別人」的性格,她在任何事情中都會以別人為中心,在沒有自我的世界裡越陷越深。

不管是小時候還是長大後,馬思純都活得小心翼翼,生怕自己的舉動給別人帶來負擔,甚至到了高速服務區都不敢上廁所,因為怕司機覺得麻煩。

不只是平時與人接觸要壓抑自己的想法,就算遭遇了不公平的待遇,馬思純的父母也不會讓她有機會表達自己的心理訴求。

早在讀書時,馬思純曾遭遇過校園霸凌事件。有一個女生,不但嘲笑她胖,甚至還往她的可樂里放粉筆灰和抹布水,得知真相的馬思純,哭到崩潰。

當她將自己的遭遇告訴父母時,沒想到父母只輕描淡寫地說了一句:「不要理會她,你只要證明自己比她活得好就行了。」

同學的欺凌,父母的無所謂,將馬思純推入了痛苦的深淵,她除了壓抑自己的悲傷外,別無他法。

著名心理學家佛洛伊德曾說:「壓抑之後的孩子,容易形成自卑心理。」

這句話在馬思純身上也得到了應驗。她在和戀愛對象相處時,總是卑微的一方。最後她的卑微也沒有換來一個圓滿的結局,失戀帶給她的不是成長,而是更大的自卑和痛苦。

長期壓抑自己的情緒,過於在意別人的看法,加上娛樂圈壓力過大,導致馬思純患上了抑鬱症。

歸根結底,可能就是原生家庭的不當教育方式,扼殺了馬思純的快樂源泉,而她的經歷也是千千萬萬個中國家庭的縮影。

2

2018年,國產電影《狗十三》一上映就引發了無數網友的熱議。

雖然這是一部青春題材的電影,卻打破了以往愛情為主線的套路,將主要關注點放在了少女李玩的成長上。

李玩生活在再婚家庭,性格有些叛逆,後來父親為她買了一條狗,取名叫「愛因斯坦」。

不幸的是愛因斯坦被爺爺不小心弄丟了,愛狗丟失後李玩哭鬧不止,為了安撫她的情緒,家人又為她買了一條狗,並「強迫」她承認這就是丟失的「愛因斯坦」。

李玩有過抗爭,可她的執拗還是敗給了家長的壓制和強硬。最終,李玩也沒有逃過和馬思純一樣的人生,變成了聽話、懂事、順從的孩子。

電影中還有一幕讓人心痛的畫面。有一次,李玩的父親帶她去參加飯局。在飯桌上,父親的朋友讓李玩吃狗肉,那一刻,李玩心如刀絞,她多希望父親可以為她說句話。

可是當她和父親的目光碰撞時,她看到了父親的緊張。李玩默默地低下頭,強笑著吃下了那塊狗肉。

為了順從大人和討好別人,李玩沒有了說「不」的勇氣。而大人們總覺得自己是對的,他們從來不會「討好」孩子,卻總是勉強孩子遵從自己的意願。

就像網友評論的那樣:「大人們的一句『都是為你好』,堪稱毒藥。」最終孩子成長了,卻丟了那個敢愛敢恨敢大聲說「不」的自己。

英國著名精神分析學家唐納德·溫尼科特,曾提出「虛假自體」這一概念。就是說如果一個孩子在年幼的時候總是壓抑自己的想法,順應外界的需求,那麼,他極有可能會形成一個「虛假自體」。

這個「虛假自體」表面上看和常人無異,但其實他的種種行動都不再遵從自己的內心,而是通過壓抑自己,滿足他人的需求。

和「虛假自體」對應的是「真實自體」。生命只有發展出一個「真實自體」,在真實自體中回應自己的真實需求,才會養成一個健康的心理狀態。

如果想讓孩子擁有一個「真實自體」,遠離討好型人格,家長必須發揮正向的引導作用。

譬如演員霍思燕夫婦,他們的育兒觀念,就值得廣大父母學習。

3

在綜藝節目《爸爸去哪兒》和《媽媽是超人》中,霍思燕的育兒精髓,在嗯哼身上得到了完美的體現。

參加節目時,嗯哼只有四五歲的年紀,但是他的溫暖、陽光和懂得尊重別人卻圈粉無數。

在《爸爸去哪兒》中,有這樣感人的一幕。嗯哼看到杜江在幹活,自己卻幫不上忙,心裡有些著急,便想求助別人來幫助爸爸。

不過,他沒有直接去「要求」別人,而是先走過去說了一句:「我想來幫幫你們。」

等大家都忙完自己的活兒後,嗯哼才大聲地表達了自己的想法,他友好地說:「再去幫幫我爸爸吧!」

這個簡單的小細節,卻讓我們看到了嗯哼懂得尊重的別人的一面,他在尋求他人幫助時,並不是理所當然,而是先付出再索取。

很多人稱讚嗯哼很暖心,卻不知他和所有孩子一樣,原本只是一張白紙,只不過是父母塗鴉得比較好,所以才讓他成長為一個體貼、與人為善的孩子。

當然,霍思燕和杜江對孩子的教育絕對不是片面的,他們在教育嗯哼要懂得尊重別人的同時,也告訴他遇到任何事情時,都要勇敢地說出自己的想法。

記得最初參加節目時,面對鏡頭和周圍的陌生人 ,嗯哼和其他小朋友一樣,也會哭鬧不止。當時還有人批判嗯哼,總是愛哭,不懂得以大局為重。

確實如此,按照「大人」的思維,嗯哼確實有點「不懂事」,但這樣直接地表達自己的內心想法,難道不好嗎?

有多少父母,總是打著「你還小,什麼都不懂,我怎麼說你就怎麼做」的旗號,讓孩子按照自己的標準去生活。

這樣的父母控制欲很強,他們無視孩子的內心世界,孩子稍微反抗,就會被貼上「叛逆,不懂事」的標籤。

霍思燕夫婦在這方面做得很好,他們尊重孩子的天性,當嗯哼有情緒的時候,讓他學會發泄和表達,同時鼓勵孩子,在不過分的情況下,要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

杜江在接受採訪時,曾說:「我們在引導孩子學習優良品質的同時,也要讓他們學會如何愛自己,敢於向違背自己意願的事情說『不』。」

正因為父母尊重孩子,所以嗯哼的內心才會那麼陽光和健康。

原生家庭足以影響人的一生,如果父母方法極端,強硬地教育孩子「你必須懂事」,那麼孩子的結局就會很不樂觀,要麼崩潰,要麼瘋狂。

4

「天才作家」蔣方舟原本也是「討好型」人格,在與人相處時,她從來不敢真實地表達自己的情緒,甚至習慣性地道歉,哪怕這件事情並不是她的錯。

這樣的性格給她帶來的,不是別人的欣賞和尊重,而是自我內心的崩潰,因為總是委屈自己,總是在意別人的看法,她和馬思純一樣,雖然看著光鮮,但心裡並不快樂。

後來,蔣方舟去了日本,在那個陌生的國度,她安靜地生活了一年。這一年裡,她幾乎沒有社交,不用顧忌別人的感受,不用在意別人的目光。

如今的蔣方舟,再也不會刻意討好別人了,當遇到不喜歡的人和事,她也敢大聲地「懟」回去。

她說:「這樣的蛻變,讓我有種重生的感覺。」

中國是「禮儀之邦」,自古宣傳的教育就是要謙讓別人,我們小時候都聽過「孔融讓梨」的故事,謙讓固然是美德,但過於謙讓只會起到適得其反的效果。

所以,身為父母,應該教育子女,在與人交往的時候,換位思考、尊重別人固然重要,但切不可壓抑自己的真實需求,也不要一味地妥協和委屈自己。

親愛的,點個「在看」吧,當遇到委屈時,不妨大膽地說出自己的想法,敢於說不,敢於愛自己。文/晨夕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fq6BPHgB8MnI47IjAWt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