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門見山,話不多說,今天的主角,就是小丑。
從威尼斯金獅獎,到R級片票房冠軍,再到即將突破10億美元全球票房的「離奇」走勢……在此之前,即便大家都對《小丑》抱有期待,但絕對沒人會想到它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
而中國觀眾苦等幾個月後,終於等到它以網盤上映的形式與我們見面了。
在豆瓣上,短短三天時間,就有超過13萬人打分評價,也充分說明了「周可兒」的超高人氣。
對於小丑,可能大多數人都有既熟悉又陌生的矛盾感。
我們知道他是蝙蝠俠的宿敵、哥譚市的黑暗之子,知道他以高智商犯罪和不可預知的邪惡魅力,讓人為之瘋狂著迷……
但除此之外,我們對小丑其實一無所知,甚至連他的名字都不知道。
而這部影片告訴我們,小丑不是天生就是小丑——他原名叫亞瑟·弗萊克。
本片講的,就是亞瑟變成「小丑」的過程。
影片沒有大起大落的故事情節,也沒有震撼炫酷的特效場面,而是循序漸進地為我們展現了小丑的誕生。
亞瑟是馬戲團的表演者,日常工作就是扮成小丑逗人發笑。
他混得並不好,人到中年還跟老母親一起住,沒有朋友、沒有伴侶,還在吃福利機構提供的免費藥物。
但是,他有個不切實際的夢想,想成為一名單口喜劇演員。
他把喜劇明星莫瑞視為自己的偶像,經常在電視機前模仿莫瑞的表演,甚至幻想自己作為嘉賓上節目。
但他也只能活在幻想之中。
在現實中,他每時每刻都遭遇著外界的否定、惡意和傷害。
沒人認為他有喜劇天賦,就連媽媽也覺得他沒有幽默細胞;
他在商場門口表演,卻無故遭到一群小混混毆打,丟了燈牌,還因此被扣工資;
他被偽善的同事攛掇戲弄,最終丟了工作。
亞瑟幾乎從沒得到過一丁點的正面肯定,這種遭遇讓他對現實埋下了深深的仇恨。
但他也並沒想過反抗,他唯一能做的,只有幻想。
從本質上來說,亞瑟骨子裡是懦弱的,這從他沉浸在幻想中翩翩起舞,不小心開了一槍後驚慌失措的反應,就能看出來。
但同時,這一槍也讓他恍然驚醒。
他後知後覺地反應過來,原來除了幻想,自己還有一件武器。
所以後來,當他在地鐵上被三個韋恩集團的員工毆打時,他幾乎本能地選擇了開槍殺人。
殺人行為,對一個人的影響是很大的,對一個懦弱的人而言,更是如此。
在連殺三人之後,亞瑟體內的小丑已經開始覺醒。他在廁所中情不自禁的獨舞,就是小丑覺醒的標誌。
但此時,完整的小丑還未成型。
真正讓亞瑟成為小丑的,是後來發生的三件事。
第一件,是夢想的破滅,這來自於偶像莫瑞對他的嘲諷。
莫瑞無意中看到亞瑟在酒吧的單口表演,並將其當做笑料,在節目上大肆貶低,甚至毫不掩飾稱亞瑟為跳梁「小丑」。
這讓亞瑟意識到,他心中的偶像、他以為唯一能理解自己幽默藝術的莫瑞,只不過和世人一樣冷漠無情。
那一刻,偶像和夢想,都從亞瑟心中墜落了。
第二件,是關於自己生父的期待落空,這是命運給他開了一個殘忍的玩笑。
起初,在媽媽寫給托馬斯·韋恩(蝙蝠俠他爹)的信里,亞瑟看到一個驚人的秘密——他是托馬斯·韋恩的私生子!
得知這個秘密後,他既震驚又憤怒,同時又突然擁有了一絲期待。
他做了兩次努力,嘗試解開身世之謎,但都得到了否定的回答。
在聽到托馬斯·韋恩親口否定他時,亞瑟被激怒了。
但真正讓他憤怒的,其實並不是那個答案,而是他對現實的求證,失敗了。
亞瑟對於生父是誰、是不是托馬斯·韋恩,本就沒多少期待,他的尋父之旅,實際上是想要找到自己生活在現實中的一點依據。
哪怕只是個簡單的「出生證明」,也能讓他感覺到存在感,如果再來個「父親」的擁抱,那麼他就能說服自己,現實不僅存在,還有點溫暖。
然而這一切對於他,仍是痴心妄想。
這場尋父之旅,也並非亞瑟與托馬斯·韋恩的對質,而是亞瑟與小丑的較量。
但很不幸,小丑占據了上風。亞瑟生活中的虛幻,正在全面吞噬他僅存的一點現實。
而這點現實,也被第三件事情完全擊潰了——
他從阿卡姆瘋人院的檔案中得知,世上唯一愛他的媽媽,原來不僅不是他親生母親,還在他小時候虐待他,長大後一直欺騙他。
原來,媽媽告誡他要笑口常開,為世界帶來快樂……只不過是為了讓小亞瑟在被虐待時的慘叫,被笑聲替代。
那樣,她就可以視若無睹。
所以,亞瑟不受控制的狂笑,其實是掩蓋痛苦的反應,是從小被虐待的後遺症。
在得知這些真相後,他終於意識到,他全部人生都是一個該死的玩笑。
小丑,即將成為亞瑟的本尊!
而他在醫院殺死母親的行為,便宣告著小丑正式誕生。
弒親,本就是人類所能想像的、最邪惡的惡行之一。通過殺死母親,小丑完成了他在現實意義上的重生——
從此以後,世上再無亞瑟,只有小丑;從此以後,無論小丑怎麼作惡,你都無法再多苛責他一分一毫;他宣告自己已經惡到了極致,同時也讓自己立於了不敗之地。
這正是小丑這個角色迷人的本質,他看透了現實的虛妄,拒絕了死亡的恐懼,選擇去擁抱癲狂無序的魅力。
看到這裡,我想不管你有沒有看過本片,都能領會到《小丑》的氣質,它極具煽動性和感染力,讓人難以拒絕,也無法迴避。
這歸功於紮實的劇本和導演的執行力,還有令人驚嘆的,傑昆·菲尼克斯的表演。
看完之後,他的「小丑笑」已經烙刻在了我的腦海里,最厲害的是,他每一次的怪笑,都伴隨著完全不同的表情細節。
正是這樣的神級演出,讓小丑的每一次內心轉變和每一個微妙的情緒波動,都精準地傳遞到銀幕之外,直擊觀眾的內心。
可以說,傑昆的表演在虛實與忘我之間遊走,完美契合了影片亦真亦幻的基調。
他讓我們相信,在經歷了陌生人的惡意、同事的出賣、偶像的嘲諷、身世的謊言、母親的背叛之後,成為小丑,是他唯一的宿命。
甚至讓觀眾不自覺地「魂穿」小丑,對他產生一絲微妙的同理心:如果你站在他的處境,你根本不敢保證,不會比他更瘋!
另外,作為蝙蝠俠的粉絲,我很難忽視本片與蝙蝠俠的聯繫。
片中既有小丑與幼年布魯斯·韋恩的直接交流,
也有韋恩夫婦在小巷裡,慘死於小布魯斯面前的場景。
這些都讓影片看起來有些「蝙蝠俠前傳」的感覺。
但我覺得,片中小丑與蝙蝠俠聯繫最緊密的一個場景,是他上莫瑞節目之前,特別叮囑莫瑞介紹他出場時,要以「小丑」之名稱呼他。
當幕布拉開,小丑走上舞台的那一刻,其實是完成了小丑這個角色的第二次誕生。
因為之前的小丑,是亞瑟的小丑、私人的小丑;
而這個面向全世界介紹自己的小丑,才是我們熟知的那個哥譚黑暗之子、蝙蝠俠的宿敵,一個不滅的邪惡符號。
就像片尾,小丑站在暴動的人群中,用鮮血補全笑容、眼中閃著淚光的複雜表情一樣,這部影片表達的東西很多,有對現實的批判,有對貧富分化、階級矛盾的控訴等等。
但我覺得除了這些表面的主題之外,它還讓觀眾看到了一些更兇猛、更無力的東西,只要細細品味,便覺後勁無窮。
小丑開場時就在質問:是只有我一個人這樣,還是全世界都越來越瘋狂?
其實,全片都是對這個問題的回答——
地鐵上,三個白領對婦女的調戲,對亞瑟的無端嘲弄和毆打;
亞瑟在兒童醫院唱歌跳舞,無法逗笑孩子們,但手槍掉出來後,就有孩子咯咯直笑,甚至還有個小孩對他比了個開槍的手勢……
所有這些荒誕反常都暗示著,一個秩序崩壞的社會,對人悄無聲息的荼毒與殘害有多可怕。而小丑,也只不過是其中一個極端的特例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