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訊(記者 張一川)11月26日,屈家嶺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試運營,遺址公園的屈家嶺博物館中展出了5000年前的「碳化稻穀」。
屈家嶺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屈家嶺遺址博物館官網圖片
發現於1954年的屈家嶺遺址,是長江中游地區最早發現的新石器時代大型聚落遺址。屈家嶺遺址保護中心辦公室主任李茂介紹,在1956年對遺址進行的第二次發掘中,出土了一些紅燒土塊,土塊中包含了稻殼、莖葉和稻穀。
屈家嶺遺址保護中心副主任周麗之前對媒體表示,這是長江中游第一次發現史前稻作遺存。
「我們委託中國農科院鑑定,發現這些稻穀的品種和今天的品種比較接近。這說明中國先民從5000年前就開始馴化水稻,體現了先進的人工馴稻水平。」李茂說。
李茂介紹,這種紅燒土塊應該是先民的一種建築材料,構築房屋的地面和牆壁用以防潮。據推測,摻雜稻殼、莖葉等是為了使紅燒土塊更加堅固。
除了碳化水稻,屈家嶺博物館中還展出有厚度僅為0.5毫米的蛋殼彩陶酒杯。「『蛋殼彩陶』就是形容它薄如蛋殼,」李茂介紹,這也是同時期文化中發現的最薄的陶器。
遺址中發掘的「蛋殼彩陶杯」。屈家嶺遺址博物館官網圖片
遺址出土的陶筒形器也給屈家嶺文化帶來一絲神秘色彩。「現在還是一個未解之謎。」 李茂說,「這是一種祭祀用品,專家猜測可能與祖先崇拜或者生殖崇拜有關。」
新京報記者 張一川
編輯 穆祥桐 校對 柳寶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