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出口額遠超深圳、直追廣東,為何不必太緊張?

2022-05-11     吳曉波頻道

原標題:越南出口額遠超深圳、直追廣東,為何不必太緊張?

立即訂閱收聽音頻

越南製造正在對中國製造產生一定的「鲶魚效應」,它的發展給中國製造業帶來緊迫感和壓力,但同時,它也在激發其深層活力,刺激中國製造更快升級。

口述 / 吳曉波(微信公眾號:吳曉波頻道)

最近,越南因為在外貿出口上的亮眼表現而備受關注。

根據越南海關總署公布的數據,今年一季度,越南貨物出口額達到891億美元(約合人民幣5842億元),同比增長13.4% 。其中,3月出口額達到347億美元(約合人民幣2275億元),同比增長14.8%。

這樣的出口規模和增速是什麼概念呢?

中國的出口第一大市深圳,今年3月的貨物出口額約為1200億元,同比下降了14%,大約只有越南出口額的一半。

即使是和整個廣東省相比,越南的出口表現也不遜色——越南3月的出口額已經達到整個廣東省的60%。

簡單做個比較,越南的人口是9800萬,廣東是1.2億。去年越南的GDP總額約為3626億美元(約合人民幣2.3萬億元),而廣東省2021年的GDP是12.4萬億元。

所以從經濟總量看,越南大約只有廣東的六分之一,但它的出口額卻能占到廣東的60%,這個數據是不是還挺讓人吃驚的。

如果按當前的增速計算,越南的出口額用不了幾年就會超過廣東。

越南歷年出口額(單位:十億美元)

從短期看,越南外貿的增長與它防疫政策的改變有很大的關係。

2021年,由於德爾塔病毒的擴散,越南政府採取了嚴格的就地管控政策,其中包括要求工廠實行「三就地」(就地生產、就地用餐、就地住宿)的抗疫模式。

後來隨著疫情緩和,越南開始放鬆封控措施,但越南政府期望看到的復工復產激活經濟的景象沒有出現,反而發生了令人意想不到的事件——數百萬工人選擇逃離新冠疫情嚴重的南部工業區,返回鄉下。

這就導致很多企業生產中斷,引發供應鏈危機,企業原有的訂單難以交付,新的外貿訂單數也嚴重下滑。

胡志明市正在返鄉路上的工人

到了今年開年後,越南政府採取了「與疫情共存」的政策,逐步開放重點城市,同時加大疫苗接種率。

到今年3月底,越南18歲以上人群的第3針新冠疫苗接種率已經高達81%。而截至今年的3月24日,中國完成加強免疫接種6億7127萬人,約占全國總人口的47.5%。

有一位在越南開廠的企業家朋友告訴了我一些真實情況。上個月,他的工廠組織進行核酸檢測,近一千名工人中,有460多人新冠病毒檢測結果呈陽性。

這麼多陽性怎麼辦呢?工廠宣布,陽性的工人照常上班。陰性的工人如果不願意跟陽性的工人一起工作,可以停工回家,如果覺得問題不大,則可以簽訂一份保證書,然後繼續工作。

這種政策在今天的中國聽來就是一個笑話,但是卻在越南真實地發生了。

而在深圳,2月香港疫情快速蔓延,導致深港跨境物流明顯受阻,而深港進出口貿易在深圳的對外貿易中占據重要的地位。3月,深圳本地疫情擴散,供應鏈受阻,外貿增速無可避免地出現進一步下滑。

這就造成了一種普遍的擔心,就是越南正在崛起為新的「世界工廠」。在和越南搶奪全球市場的過程中,中國製造是不是正在喪失競爭力呢?

這種擔心是有道理的。

近年來,越南製造對中國製造構成了越來越大的戰略性挑戰,有大批歐美和日韓的工廠選擇從中國撤出,遷到越南。

相比於勞動力成本不斷高企的中國,越南有著充沛而廉價的勞動力資源,這個國家目前的人口平均年齡是32.9歲,而中國是38.8歲。

耐克超50%的鞋類產品在越南生產

從長期看,越南製造對中國製造業,尤其是中低端的勞動密集型製造業的衝擊是顯而易見的。

但我們還要看到一點,就是目前,越南製造和中國製造之間更多地呈現一種互補狀態。

我舉兩個例子。

第一,今年3月,對越南出口額貢獻最大的出口產品首先是服裝,接著是手機、電腦等電子設備和零配件,然後是機械裝備。

其中越南對後兩類產品的生產在很大程度上依賴從中韓進口的生產設備、零部件和原材料(約45%的進口來自中國),然後進行組裝加工。

與此同時,深圳的出口產品中有八成左右是機電產品,這意味著越南在從機電產品出口中賺錢的同時,也在很大程度上為深圳和廣東貢獻了GDP。

第二,在越南今年三四月份的出口產品中,電子產品、零部件等的出口量大幅下降,其主要原因就是受到疫情影響,中國華東、華南地區的一些工廠生產陷入停滯,貨物運輸也大大受阻,結果連帶著越南的出口品供應也跟不上了。

也就是說,中國的供應鏈一旦出問題,今天的越南也會跟著一起遭殃。

可以說,越南今天在全球產業鏈中的角色非常類似於上世紀80、90年代的中國,我們今天看越南製造,就像20年前的日本看中國製造。

今天,越南的外貿還處在來料加工、組裝出口的模式,產品附加值低,沒有出現強有力的本土企業。而中國的出口產品結構則在幾十年的發展中逐步優化,深圳更是已經把高技術產品作為主要出口產品。

所以雖然越南憑藉巨大的成本優勢,承接了遷出中國的部分製造行業,但越南未來還將面對艱難的產業升級道路。

從中長期看,越南製造業的發展和外貿的增長對中國來說既是挑戰,更是警醒和機遇。它一方面會造成中國低端製造業的外流,但同時也為中國高端製造業的發展釋放出更多空間,倒逼中國進行產業升級。

從兩年前開始,工信部開始推動傳統製造企業向著「專精特新」企業轉型。到去年,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已經達到4700家,到今年年底,這個數量會突破6000家。

江蘇的一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

在這些「小巨人」企業的背後,又有10萬家以上的中小專精特新企業。在不久的將來,它們將會構成中國製造業的強勁腰部力量。

在這個意義上,未來十年內,越南製造會對中國製造產生一定的「鲶魚效應」,進口與替代、追趕與超越,將會構成中國製造與越南製造乃至整個東南亞製造圈的一種基本常態。

吳老師還聊了聊以下幾個話題

點擊圖片,就可搶先試聽哦

在創新這個領域,更多的是先開放,事後再來建立規矩。

本期音頻,吳老師和任澤平談了談疫情對中國創新環境的影響。

那些有經濟活力、有經濟增長潛力的地區,即便是個縣城,它的房子也是有投資價值的。

本期音頻,吳老師和劉德科談了談中國房地產市場可能發生的變化。

如果「青年」是一個心理概念,它指的應當是所有保有反抗心、奮鬥心、好奇心和同情心的人。

本期音頻,吳老師講了講103年前的五四運動。

中國商業最棘手的現狀,是「馬某」們的意興闌珊。

本期音頻,吳老師講了講中國商業世界一個難以迴避的問題

成為《每天聽見吳曉波》會員

解鎖1500+期吳曉波財經解讀音頻權益

和以吳曉波為核心的強大社群

音頻策劃 | 畢冉

音頻運營| 常秀娟 | 主編 | 鄭媛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fe800dd3a7d7d66a48ce56110df3fbb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