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河系是一個擁有數千億顆恆星的龐大星系,幾乎每顆恆星都有一顆以上的行星,也就是說,銀河系中的行星數量至少與恆星是一個數量級,所以一個合理的推測就是,在如此多的行星之中,應該有一些行星也像地球一樣孕育出了生命,甚至還有可能演化出像我們人類的一樣的智慧文明。
另一方面來講,銀河系又是一個非常古老的星系,其形成時間可以追溯到100多億年前,與之相比,我們太陽系卻形成於大約46億年前,據此我們還可以進一步推測出,銀河系中應該存在著出現時間比我們人類更早的智慧文明,由於他們的發展時間比我們更長,因此他們的科技水平就應該比我們強大得多,再怎麼說,進行星際航行是沒有問題的。
假如真是這樣的話,那他們即使只能達到10%的光速,也可以在數百萬年時間裡擴散到整個銀河系,而現在的我們,也應該觀測到銀河系中到處都是他們的「身影」。然而實際情況大家都是知道,迄今為止,我們從來沒有在銀河系中發現過任何外星文明存在的痕跡,這是為什麼呢?
對於這個問題,人們提出了各式各樣的猜想,可謂是千奇百怪,腦洞大洞,比如說有一種觀點為就指出,有沒有一種可能,外星文明的存在方式超乎想像,人類無法理解?為了將該觀點具體化,人們還提出多種假說,比如說以下兩種:
一、天文館假說
正如我們所知,很多天文館都有一個半球形的穹頂,其作用就是為觀眾展示宇宙的壯美,它會使觀眾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仿佛真的置身那些美麗的星空之下一樣。
於是就有人提出猜測稱,我們人類可能就置身於一個巨大的「天文館」之中,而其建造者就是科技超級發達的外星文明,他們通過某種方式建造了一個巨大的穹頂,並將人類包裹在其中,如此一來,他們就可以通過這個穹頂給人類展示一個不存在其他智慧文明的虛擬宇宙。
而由於人類在宇宙中的活動範圍極小,對宇宙的探索只能通過遠距離地觀測,因此人類就無法察覺到自己實際上是置身於一個「天文館」之中。
那如果真是這樣,外星文明為什麼要這麼做呢?該假說認為,這可能是因為智慧文明在宇宙中是普遍存在的,但對於那些科技相對發達的高級文明來講,他們有一個約定,那就是不去影響那些相對落後的智慧文明,進而保持宇宙中智慧文明的多樣性。
所以這些高級文明就會通過建造「天文館」這樣的方式,將像我們人類文明這樣的相對落後智慧文明保護起來,讓其在一個穩定的、不受外界干擾的環境中自然地發展,一直到這些智慧文明發展到一定程度為止。
二、虛擬世界假說
我們對這個世界的感知,其實是我們的大腦對各種感官系統傳來的生物電信號處理後的結果,那假如這些信號並不是來自外界,而是計算機模擬的呢?很明顯,只要這些信號模擬得足夠真實,我們依然會認為自己是生活在真實的世界,進一步想,我們的大腦其實也只是一種處理信息的系統,從理論上來講,大腦的功能也可以通過程序來實現。
正是因為如此,才有人提出了虛擬世界假說,該假說認為,科技高度發達的外星文明有可能因為多種原因運行大量的虛擬世界(比如說研究生命的演化、復現他們祖先的世界、研究智慧文明如何解決各種難題,或者僅僅只是一個遊戲),而我們的世界就這些虛擬世界中的一員。由於運行我們所在虛擬世界的系統資源有限,只能夠模擬出我們這一個智慧文明,因此我們就怎麼也找不到所謂的外星文明。
值得一提的是,在微觀世界中,似乎真有一些現象暗示了我們的世界可能是虛擬的,比如說微觀粒子在沒有被觀測的情況下,會處於一種模糊的「量子疊加態」,只有在被觀測的時候,這種模糊的狀態才會被確定,這種現象就與很多我們人類開發的遊戲程序類似,為了節約系統資源,我們的遊戲程序通常會將沒有玩家的區域進行模糊化處理,直到該區域有玩家為止。
又比如說,在「雙縫實驗」中,那些微觀粒子似乎可以根據「有沒有被觀測」,來決定自己是以粒子的形式還是以波的形式穿過雙縫,這與程序中的條件語句類似,而被愛因斯坦稱為「鬼魅般的超距離作用」的量子糾纏,如果用程序角度來看,就可以解釋為同一個對象引用了兩個指針。
可以看到,在這兩種假說中,外星文明的存在方式都是超乎想像,甚至可以說人類根本就無法理解。試想一下,假如我們在未來用電腦程式模擬出了一個完美的虛擬世界,其中有很多擁有自我意識的NPC,那對於這些NPC來講,我們所處的世界也是無法想像的。當然了,這只是腦洞大開的猜測,所以大家看看就成,不必當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