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的建橋實力如何?中國第一座長江大橋:武漢最壯闊的城市建築

2022-03-30   蘇丹卿

原標題:武漢的建橋實力如何?中國第一座長江大橋:武漢最壯闊的城市建築

萬里長江之浩蕩,從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脈各拉丹冬峰而來,流經(其幹流)我國11個省級行政區(8省2市1區),長達6397千米、流域面積達180萬平方公里,最終於崇明島奔流東海不復還。

長江,對於中華民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是我們的母親河,中華文明生生不息的奧秘就隱藏在那浩蕩、恢弘的滄桑力量中。

說起長江的故事,歷史的篇幅太宏大、歷史的細節也太宏觀。但說起長江之上的城市故事,我們的選擇卻不是那麼艱難。

長江、城市,江城也。江城武漢的名氣甚大,「江城」形象深入人心,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李白就稱呼它為「江城」。

長江與其最大支流漢江在這座城市交匯並貫通,構成了一座城市「三鎮隔江鼎立」的壯闊格局。

生活在這裡的「江城人」與長江之間的情感更是濃縮、凝結在一起。站在武漢長江大橋上,你會更為深刻感受到這份情感的無法割捨。

有人登黃鶴樓,看武漢三鎮的壯闊畫卷,極目楚天舒;有人漫步長江大橋,看江水、橋樑與城市的情感構造。天地一概盡顯,暮靄楚天之闊。

在武漢還流傳著這麼一句話,意為「情侶攜手走完整座橋,便可白頭到老」。

作為長江上的第一座公鐵兩用的長江大橋,全國人民與武漢長江大橋之間的情感,任憑誰也不能超越武漢人。

從漢陽龜山跨越至武昌蛇山,它像一條巨龍橫臥在長江之上, 連接著千萬武漢人「生活在這頭,回憶在那頭」的點點滴滴。

大江東去,千帆過盡,長虹飛架鎖蒼茫。翻開被歷史塵封的記憶,武漢長江大橋的建橋困難之匆匆,依舊曆歷在目。

自1906年(清光緒三十二年),時任鄂督張之洞提出在長江建一鐵橋時,這個方案便深深扎在了中國人的心底。

同時,重重困難隨之而來,或資金短缺、或戰火紛飛。 1955年,我國組建了以茅以升擔任主任的建橋「夢之隊」,武漢長江大橋建設工程正式進入實施階段。

1957年9月25日,武漢長江大橋全部完工。上層為公路橋,下層為雙線鐵路橋。主橋共有8個橋墩,由三聯連續梁橋組成,每聯3孔,每孔128米。

據資料顯示,在當時的建橋過程中,全部鋼樑由山海關、瀋陽橋樑廠製造,鋼材由鞍山鋼鐵提供。

儘管當時有蘇聯專家的援助,但具體的施工建設、試驗和實施全是我國專家慢慢摸索出來的。

如今天所見的橋頭堡就是由我國現代著名的橋樑專家唐寰澄設計,這也是他的第一個作品。

據了解,武漢長江大橋的橋頭堡是借鑑了清代黃鶴樓「攢尖頂亭式」的建築風格,並與當時的宮燈造型、護欄風格極為協調(宮燈後來被換,但近期有新聞報道或有換回宮燈計劃)。

橋頭堡是武漢長江大橋的醒目建築特徵之一,如人們所言,它具有樸素大方的中國傳統建築風格。不僅配合了橋樑本身的宏偉壯闊,也完美融入了周邊建築中,可謂「渾然一體」。

長河落日餘暉,站在橋頭堡看這座大橋,看城市風光,看車水馬龍,人來人往,一股無法言語的激動之情油然而生。

可以想像在1957年10月15日的那一天,5萬群眾在這裡慶祝武漢長江大橋落成通車典禮的盛況空前。

「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不僅實現了南北大動脈一線貫通, 對促進南北經濟的發展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同時,它也向全世界證明了「中國實力」。巍巍大橋,煌煌中華。這座建築規模空前的大橋(在當時),從設計到建設完成,只用了不到3年的時間。

「萬里長江第一橋」的美譽不僅說明了這座大橋的重要性,體現了歷史的使命感,也證明了它是我國建築橋樑界的里程碑,開啟了中國現代橋樑建設的華章。

此後的數十年的發展內,中國的建橋實力、速度、力量、質量,不僅多次打破世界紀錄,更創下多個世界紀錄。

從「建橋」看中國實力,武漢長江大橋是先驅,是里程碑。它不僅是武漢的城市脊樑,也是中國的華夏傲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