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為什麼要善良,「兩幅古畫」告訴你答案

2023-11-22     布衣粗食

原標題:人為什麼要善良,「兩幅古畫」告訴你答案

老子說:「善行無轍跡。」

從古至今,我們都推崇,做好事不留名,幫助別人不要指望回報。

事實上,任何事情,都是有跡可循的,百分百不留痕,是做不到的。同時,一些善意的事情,留下來了,是弘揚正能量的體現,不無裨益。

善良,是內心的慈悲,更是人與人之間的良性互動。

古人留下「兩幅畫」,一幅是感激親人的,一幅是感激「外人」的,投桃報李的過程,皆在其中。

01

「閻錫山的母親」:養育你的人,血脈相親。

民國時期重要政治、軍事人物閻錫山,戎馬一生,還有些暴躁。

他很小的時候,母親曲月清就染病過世。他跟隨外祖父、祖父長大。父親再婚,對他也很少關心。

看著身邊的玩伴,都有母親疼愛,他的內心五味雜陳。

他做了山西都督之後,有了一些成就,卻更加思念母親了。於是找來畫師,要把母親的樣子畫下來。

可是,母親沒有留下影像資料,只能憑藉人口來描述,因而畫師的畫作,都不令人滿意。

就在閻錫山很失望的時候,玩伴劉石生主動請纓。

劉石生和閻錫山是鄰居,又能繪畫。憑藉這一層關係,劉石生領取了任務,然後在老家的村莊裡住了一段時間,和村裡的老人聊天,勾畫出閻錫山的母親的模樣,又請村裡的老人,反覆指點。

當劉石生把畫作給閻錫山看的時候,閻錫山淚流滿面。

每當人生困頓的時候,閻錫山就會站在母親的畫像前,靜下心來思考。下屬摸索到了這一個規律之後,也會藉助機會,彙報工作,避免挨罵。

一個人本事再大,做人再狂妄,在母親面前,也只能「乖乖就範」。

俗話說:「百善孝為先。」

連父母都不孝順的人,就談不上什麼善良了。可以想像,對外人客客氣氣,對父母卻兇巴巴,這不是做人的道理。

孔子說過:「孝子之事親也,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五者備矣,然後能事其親。」

把孝順的事情做好了,肥水不流外人田,但是人的名聲,卻傳播萬里。這樣的善事,還有什麼理由不去做呢?

如果你找不到行善的理由,那就想一想父母如何教養你的,操勞了多少時光,費了多少功夫。總有那麼一兩件事,觸動心靈。

現在開始,隔三差五打個電話,問候父母;逢年過節,去拜訪父母;有空的時候,帶著父母外出,看看風景;你走到外地的時候,看看有什麼東西,可以捎給父母。

如果父母不健在了,真誠祭祀,記住父母的恩,對兄弟姐妹好一點,人生也會變得溫暖,家庭也會有模有樣。

02

「陳獨秀肖像」:幫你忙的人,沒齒難忘。

「陳獨秀肖像」是女畫家潘玉良的作品。

說起畫作的來源,就是潘玉良和陳獨秀互幫互助的過程。

十幾歲的潘玉良,成了孤兒,被舅舅買到妓院。

17歲時,她遇到蕪湖海關監督潘贊化,並且為她贖身。

潘贊化想送她回老家,但是她不肯。因為老家沒有值得留戀的親人了,要是再次被親人欺負,那就是從火坑跳到水坑。

經過考慮,潘玉良嫁給了潘贊化,居住在上海乍浦路。

陳獨秀與潘贊化都是安徽人,一起辦過報紙,結下了深厚的友情。並且,陳獨秀是進步青年,對潘玉良和潘贊化的婚姻,非常支持,並且做了主婚人。

當陳獨秀知道潘玉良熱愛繪畫之後,鼓勵她去考上海美術專科學校。從此,潘玉良走進了繪畫圈。

有一段時間,陳獨秀被捕,關進了南京老虎橋監獄,潘玉良多次去探監,想辦法搭救。

借用探監的時間,她觀察陳獨秀的一舉一動,並有了作品《陳獨秀肖像》,公開展出。

很多人,遇到幫忙的人,無非就是請客吃飯,或者回敬一個紅包。殊不知,這樣的善意,是不夠的。

成年人的生活,非常忙碌,若是要參加飯局,都顯得無奈。收禮的話,也有受賄的嫌疑。一些沒有用的禮物,放在家裡,也是麻煩。

從留住善意來說,把幫忙的人,永遠留在腦海里,或者記錄下人情交往的過程,就很有意義了。

我們沒有繪畫的技術,但是可以寫一段文字,或者和晚輩聊起恩人,和外界的人宣傳恩人,那就有了「大恩大德」了。

比方說,作家莫言,小時候家裡窮,鄰居大娘借給他家一碗米。這樣的小事,後來變成了莫言文章里的段落。

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

「湧泉」的方式,有很多:在對方需要的時候,施以援手;宣揚善舉,讓更多的人參與;給做好事的人送錦旗,留下實物痕跡;把恩人變成親戚朋友,平常多走動;恩人的晚輩需要幫助,你也要積極作為。

人啊,受到了恩情,就要留下一些痕跡,不要把恩情變成一陣風,來無影去無蹤。

03

亞里士多德在《倫理學》中寫道:「如果想做最幸福的人,這是出於其自身善良說人的天性,其友人亦如是,有一個摯友則必然是其願望之一。」

一幅畫,承載了善意,那麼畫面就會留存在腦海里,就會促使一個人嚮往美好。

若是你的人生中,有很多感人的畫面,有人情的互動,那麼你的一路走來,都是溫暖的。

靜下來,你會看到什麼畫面呢?

母親拱起脊背,種地、送兒女遠行;父親在工地忙碌,汗流浹背;老師在講台上,傳授知識;朋友借給你幾塊錢,幫你找工作......

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善小而不報。

作者:布衣粗食。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於網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fd9a4d422878a707866e02df931f1b8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