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早前發布的榮耀筆記本 MagicBook X 14 Pro 2023 取得良好市場口碑之後,更讓人期待的 MagicBook X 14 Pro 銳龍版終於在 8 月 8 日正式發布。這款全新的銳龍新品,又能帶來怎樣的體驗呢?
大部分用戶對銳龍版本的期待主要集中在三點,一:更強的集成 GPU 性能、二:更長的續航表現、三:更高的性價比。本文主要內容也將會聚焦於性能、續航和辦公體驗,除此之外,榮耀筆記本與榮耀手機的智能互聯體驗也是很重要的部分,希望能對各位的判斷有所幫助。
銳龍版外觀設計方面與之前推出的榮耀 MagicBook X 14 Pro 並沒有區別,這點就不再贅述,在配置方面除了處理器的不同之外,比較顯性的就是螢幕解析度改為 1920*1200,螢幕本身的尺寸沒有變化。
AMD Yes!
這次榮耀 MagicBook X 14 Pro 採用了最新的 AMD Ryzen 7 7840HS,4nm 工藝,8 核心 16 線程設計,基頻 3.8GHz,最大睿頻可以超到 5.1GHz。正是領先的製作工藝和激進的頻率設定,才讓 AMD 版本受到更多追求性能的發燒用戶歡迎。這一顆剛上市不久的高性能 CPU,其實際表現也相當亮眼。
想要直觀看到 AMD 7840HS 的具體性能,當然還是直接走一遍跑分比較實際。開啟性能模式,Cinebench R23 測試中單核得分為 1701,多核為 14528。這個性能表現對於輕薄本領域而言已經非常優秀,其中的多核得分,比起 i5-13500H 常見的 13050 分還要高上不少。
在 3DMark Time Spy 中,榮耀 MagicBook X 14 Pro 更是跑到了 3355 的高分數,這個分數已經是達到了早幾年輕薄遊戲本上英偉達 GTX 1060 的級別。作為對比,i5-13500H GPU 在這方面得分為 1692 分。
基本上,這已經可以預見到榮耀 MagicBook X 14 Pro 這款輕薄本也擁有了不錯的 GPU 和 CPU 性能。當然,相比較短時間的跑分而言,還是通過測試一些熱門遊戲更能反映整體性能和穩定性。
萬年青 《CS:GO》 中,自動畫質基本上就已經是高或者最高,在這種畫面下經典的沙漠 2 地圖基本上也是有 100 幀以上的表現。儘管螢幕本身只是 60Hz,但對於 FPS 遊戲而言,幀數當然是越高越好。
另外就是大熱門 《原神》 啟動,經過實際測試,中畫質 60 幀模式下,基本上是可以滿幀運行的,激烈戰鬥途中也基本能保持 50 以上。但如果你想要更高清的畫面,在高畫質下,基本上日常跑圖能到 50 幀左右,激烈戰鬥幀數會降低一點點。
最後是經典跑圖網遊 《絕地求生》,在開啟高畫質的情況下,這款機器的表現比預想之中還要好,除了有幾個場景產生卡幀之外,基本上都能在 60 幀的情況遊玩(甚至還吃雞了)。因為 《絕地求生》 並不是屬於快節奏的 FPS 遊戲,如果能一直穩定在 60 幀以上,其實已經屬於能玩的程度了。
如果你還是希望有更高幀率的話,適當開啟中畫質就有 70 - 80 左右的幀數,能接受非常低畫質,則能夠達到 100 幀以上。
根據這些遊戲的實際體驗可以判斷,其足以應付大部分網絡遊戲,部分 3A 大作適當降低畫質也能流暢體驗。
輕薄的高生產力
對於輕薄本而言,硬體升級帶來更好的遊戲體驗可能只是符合一小部分用戶的需求,絕大部分用戶應該還是更看重其日常辦公方面的表現。
在辦公整體性能測試 PCMark 10 中,榮耀 MagicBook X 14 Pro 也取得了 6719 的高分,其中生產力分數尤為突出。而英特爾版本,跑分大概在 5990 左右。
「生產力」 當然只是一個模糊的範圍,不同的工作對 「生產力」 的要求的不一樣的。這裡以我個人舉例,在需要使用到電腦的日常工作中,文本、表格輸入大概占據了 60% 以上,其餘的 39% 左右為拍攝和圖像處理,還有最後的 1% 有時候要自己簡單剪輯一些視頻內容。
文字、表格輸入自然就不需要說什麼了,多年前的輕薄本就已經可以輕鬆處理這些輕度辦公內容。就算是大幾十 MB 的 PPT 打開和切換幻燈片都很流暢,相信日常辦公是不會有問題的。
重點還是看看圖像處理和基礎剪輯,日常我拍攝比較重要的圖賞都會使用 RAW 格式記錄,寬容度和後期空間會更足夠,不用擔心 JPG 記錄信息不足的問題。
這裡測試一次性拖入 100 張 RAW 照片進入 Photoshop 的 Camera RAW 插件中,總大小約為 6GB,對於輕薄本而言,也算是比較大的處理壓力了。而在模擬修圖的處理過程中,都比較意外地流暢,特別是在塗抹處理畫面細節的部分,反應都足夠快,體驗真的很不錯。
在視頻處理方面,由於本人都是屬於輕度需求,基本採用剪映就能滿足操作。經過簡單的測試,我們導入 20 個 4K 素材,拖選 10 個到剪輯軌道上,拖動和播放都很流暢,簡單的特效、剪輯都沒有問題,導出速度也讓人滿意。
當然導出速度除了處理器性能之外,內存和 SSD 的性能也同樣重要,銳龍版採用了美光 LPDDR5x 6400MHz 內存,鎧俠 512GB SSD。固態讀取速度可以達到 3459+MB/s,寫入速度達到 2392+MB/s,對於這個價位的輕薄本來說非常滿足了。
不過銳龍版本只有 512GB 可以選擇,對容量有更大需求的用戶,可以自行增添一個大容量 SSD,內部還有一個空餘插槽位。
另外在外圍配置體驗方面,下面簡單分享一下。
由於是輕薄本的關係,鍵程相對比較淺、手感軟,不過足夠大的鍵帽和鍵位間距還是能夠帶來不錯的輸入體驗。鍵盤有三檔背光 (關 - 低 - 高),背光均勻性還不錯。
B 面只有一顆 720P 前置攝像頭,沒有 IR 所以不支持 Windows Hello 人臉識別,不過其支持指紋識別,識別速度也是挺好的。雖然指紋鍵沒有單獨設計於鍵盤區之外,但指紋鍵手感與鍵盤功能區按鍵手感完全不一樣,倒是不太擔心會被誤觸。
16:10 的霧面屏很適合現代的辦公環境,不用害怕燈光反射影響螢幕閱讀性,螢幕邊框也足夠的窄,顏值還是挺不錯的。
在體驗的這幾天內比較感覺不夠順手的,就是少了一個 Type-C 接口,畢竟現在大部分數據線和接口都已經換成了 Type-C 口.如果能把左側面的 USB A 口換成 Type-C 口,右側多增加一個 USB A 口,肯定會有更好的使用體驗。
續航上,我們測試了 80% 亮度播放本地 1080P 視頻,3 小時耗電 30%,理論上來說可以將將滿足 10 小時本地播放。此外還專門體驗了不插電辦公,從早上 9 點至 下午 6 點時,最終剩餘 9% 電量,外出輕度辦公也不需要太擔心續航問題。
包裝附送的 65W 快充可以兼容榮耀手機、平板的快充協議,一頭走天下,完全充滿只需要 1.5 小時。比較有意思的是自帶 「榮耀電腦管家」 可以設置電腦的充入電量,例如長時間插著電源的情況下,可以讓電源維持 70% 的電量,這樣就能有效保護電池健康度。
生態互聯的勝利
既然是榮耀品牌推出的筆記本,自然在生態互聯方面與自家的榮耀手機有著最好的互聯體驗。像手機投屏到電腦,在電腦上操作手機這些初級的互聯就不多說了。
現在榮耀系手機、電腦和平板已經可以自動發現在附近登陸同一個榮耀帳號的設備,支持鍵鼠互聯、通話共享、網絡共享等功能。
只需要簡單把介面中的平板或者手機放置在電腦兩側,連接完成之後,此時筆記本的滑鼠就可以 「穿過」 螢幕投射到手機上,鍵盤同樣能夠進行文字輸入,打破設備螢幕、系統之間的界限。重點是滑鼠控制和輸入都只有極低的延遲,只需要一套鍵鼠就可以無縫操作三款設備(手機、電腦、平板),體驗非常不錯。
在設備建立互聯之後,各自設備的內容也能夠使用滑鼠直接拖拽傳輸。甚至你在電腦、手機和平板選中複製一段文字之後,把光標移動到另外的互聯設備上面粘貼,那剛才的文字內容就能被複製過來,無縫的體驗優化得極為流暢。
此時如果手機來電,你又不想拿起手機,也可以直接在電腦或者平板上優雅地按下通話鍵。在無網狀態下,電腦和平板也能共享手機的網絡。同時,手機接收的信息也可以無縫同步到電腦和平板上。
互聯體驗最為值得稱道的就是它們之間可以實現攝像頭共享,電腦本身前置攝像頭只有 720P,清晰度相比手機而言有很大的差距。所以在微信、QQ 視頻通話的時候,我們就能夠調用手機的前置或後置攝像頭實現高清視頻通話。
比較驚喜的就是使用手機攝像頭時,畫面傳輸延遲也非常低,加上手機的靈活性,你完全可以把他放置在合適的地方,而不需要遷就電腦上面的攝像頭位置,實用性很高。
「Magic 文本」 可以識別當前螢幕文字內容,方便用戶進行複製、翻譯等操作。不過這個功能與 Photoshop RAW 插件莫名有點衝突(可能跟滑鼠選中操作有關係),建議幹活的時候可以暫時關閉。
「AI 字幕」 可以根據音頻內容翻譯,而且還是中英雙語,準確率高,還能自動保存為筆記內容,自動雲同步,在其他設備也能查看。
尾巴
在這幾天體驗下來,榮耀 MagicBook X 14 Pro 銳龍版的整體表現可以說是比較讓人滿意的。首先是 AMD 最新的 Ryzen 7 7840HS 確實很有效果,4nm 工藝,性能和能效齊飛。不僅滿足日常辦公,閒暇之餘與朋友開黑吃雞沒有壓力,60Wh 電池在辦公續航上也有一定保證。
與榮耀品牌手機、平板的互聯生態則是實打實地提升了效率和生產力,通訊、內容、網絡、包括攝像頭都能流轉使用,跨設備互聯體驗在目前也是第一梯隊的。如果你使用的是榮耀全家桶,那麼榮耀筆記本自然能夠發揮出最大的作用。
其實無論多優秀的硬體各家品牌基本都可以使用,無非只是時間遲早,所以在硬體性能越來越趨同的時候,系統軟體方面能帶給用戶獨特的使用體驗才是突破的新賽道。關於這一點,擁有大量用戶的各家手機廠商就有這麼一個天然的市場,誰能運用好這些智能設備構建體驗優質的生態互聯,誰就可以產生最大的用戶粘性。
也更期待日後各家廠商能在生態互聯上繼續發力,開發更多有意思的新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