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聽聞原子彈炸響,青島一掃廁所老頭痛哭道:那本該是我做的

2024-08-18     無風卻起念

1964年,中國的第一顆原子彈成功爆炸,舉國歡騰。就在這普天同慶的時刻,青島的一位年邁清潔工卻淚流滿面,悲痛難抑。他手握報紙,聲音顫抖地喃喃道:「那本該是我做的……」

此人正是束星北,曾是舉世聞名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的助手,被譽為「華夏愛因斯坦」。如今,他卻在青島的一所學院掃廁所,實在令人唏噓。

01 昔日才俊,捨棄國外榮譽歸國

束星北出生於1907年的江蘇揚州,家境優渥,幼年時便展現出卓越的天賦。1926年,他遠赴美國深造,不久後又輾轉歐洲,曾在柏林大學師從愛因斯坦,成為這位物理學巨匠的得力助手。

後來,他前往英國和美國,在學術上不斷攀登,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年紀輕輕的他,已然成為物理學界冉冉升起的新星,甚至被認為是諾貝爾獎的有力競爭者。

然而,九一八事變的爆發讓他深感憂慮。他意識到自己的國家正面臨巨大的危機,於是毅然放棄了在國外的優越條件和前途,選擇回到戰火紛飛的祖國。

他回國後,曾在中央軍官學校和浙江大學任教,用他的知識和才華,為抗日戰爭培養了一批批有志青年。

束星北的教學生涯中,最為人稱道的便是他對學生獨特的眼光和培養。李政道,這位日後與楊振寧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科學家,就是束星北慧眼識珠的傑作。李政道在束星北的激勵下,從對物理一竅不通到後來成為物理學大師,束星北對他的影響深遠且深刻。

02 一生坎坷,性格剛烈不懂圓滑

儘管束星北在物理學領域成績斐然,但他耿直剛烈的性格卻為他埋下了不幸的種子。他不懂得如何在複雜的人際關係中周旋,總是直言不諱地指出別人的錯誤,絲毫不顧對方的顏面。

在山東大學任教時,他因一堂課上指出同事王竹溪教授的錯誤而得罪了不少人。他還因為對教學資源分配不滿,和教務主任發生了激烈衝突,甚至動手打了對方。束星北的直率雖然源於他的學術嚴謹和責任感,但也讓他在學術圈內樹敵不少。

1952年,束星北因與好友蘇步青一起遭到不實的指控,被迫離開山東大學,調至青島醫學院。自此,這位曾經在學術領域光芒四射的科學家被推入了命運的低谷。他被安排清掃廁所,這樣的工作對於一個曾經的科學泰斗而言,無疑是莫大的屈辱。

03 堅韌不拔,內心未曾放棄學術

儘管境遇淒涼,束星北並未自怨自艾。他以自己的方式適應了新的生活,將廁所清掃得一塵不染,還寫出了一篇《廁所清潔的科學解析》的論文。他用幽默的筆觸描述了廁所清潔中的科學問題,令人忍俊不禁的同時,也展現了他始終未曾放棄的學術精神。

然而,內心的苦悶並未因此減輕。尤其在得知中國成功爆炸原子彈的消息後,束星北無法抑制自己的情緒,痛哭失聲。他曾是物理學的領軍人物,本應為國家的科技事業貢獻更多力量,但命運卻讓他遠離了自己熱愛的領域。

幸運的是,1972年,李政道回國訪問,在周總理的接見中,提到了束星北的境遇。周總理當即安排,讓這位被埋沒的科學家重返講台。此時的束星北已然是花甲之年,但他依然滿懷熱情,繼續著教書育人的事業。晚年的他,將全部精力投入到培養下一代科學人才的工作中,謝絕了所有的應酬和訪客,一心只為祖國的未來培養棟樑。

04 生命終章,無悔的選擇

1983年,束星北以76歲的高齡辭世。在遺囑中,他做出了兩個決定:一是將自己的遺體捐獻給科學研究,二是希望自己的子女走出國門,接受更廣闊的教育,但務必學成歸來,報效祖國。這兩項遺願無不體現了他一生對國家的忠誠與熱愛。

束星北的一生,是一部壯麗而悲壯的歷史篇章。他從光輝的學術巔峰到被命運捉弄的底層,但始終未曾放棄自己的信仰與理想。他的經歷不僅是一個科學家的個人奮鬥史,更是那個動盪年代無數知識分子的縮影。

他在最輝煌的時刻選擇回國,卻在最黯淡的日子裡被埋沒。然而,他從未因此抱怨過命運的不公。他用自己的行動證明了什麼是真正的科學家精神,也為後人樹立了光輝的榜樣。

當他淚流滿面地說出「那本該是我做的」時,包含了多少未竟的心愿與無奈。然而,這位掃廁所的老人並未被歷史遺忘。他的名字,連同他的精神,將永遠銘刻在中國科學發展的史冊中。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fc515e65101ff4c56cc5c7284e6d34a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