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杭州6月14日電 題:京杭對話五周年:讓全世界聽見中國大運河的聲音
作者 嚴格 童笑雨
700多年前,來自義大利的著名旅行家馬可·波羅從元大都出發南下,沿著京杭大運河到達杭州,在《馬可·波羅遊記》中,他稱讚「杭州是世界上最美麗華貴之天城」。
在中國大運河申遺成功十周年和馬可·波羅逝世700周年之際,一群當代馬可·波羅於6月13日從北京出發,終點也是杭州。他們將在沿途走進運河人家、體驗運河文化,了解千年運河的保護、傳承和利用。
2024年6月13日,千年運河千里行·新馬可波羅遊記採風團「打卡」北京北運河。田雨昊攝
這是即將舉行的中國大運河申遺成功十周年暨2024大運河文化帶京杭對話活動(下稱「京杭對話」)的序幕,活動由北京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浙江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杭州市人民政府、中國新聞社、世界運河歷史文化城市合作組織(WCCO)主辦。5年來,京杭對話從中國的大運河邊起步,不斷擴展「朋友圈」,成為促進世界運河文化交融共鑒的品牌活動。
唱響「雙城記」
杭州與北京是京杭大運河的南北起點。「杭州碼頭裝大米,一纖拉到北京城」「流成的杭州,漂來的北京」……大運河上的古時俗語,道出了兩座城市因河而興因河結緣。
2019年,首屆京杭對話在浙江杭州舉行,此次活動促成「三好」(「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大運河」)新行動、合作新機制、傳播新探索、搭建新平台等四大成果,並約定,北京和杭州每年輪流主辦京杭對話活動。
在首屆京杭對話,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北京市委書記蔡奇同志關於中國大運河文化帶京杭對話專門作出批示:「大運河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是流動的文化。今年正值大運河申遺成功5周年,京杭兩地舉辦中國大運河文化帶京杭對話,推動運河文化交流合作,是一件有意義的事情。希望以此為平台,匯聚運河沿線地區智慧和力量,貫徹落實好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共同為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大運河作出應有的貢獻。」
2019京杭對話期間,大運河京杭雅集活動舉行,浙江崑劇團國家一級演員楊崑進行表演。徐軍攝
一年一會,京杭「雙城記」就此拉開序幕。
2020年,浙江圖書館鎮館之寶文瀾閣本《四庫全書》重返「誕生地」北京,引起人們對千年運河文化長流的共鳴;2021年,京杭頂級藝術家第一次在杭州運河百年戲院開展雅集對話;2023年,來自北京的首都博物館和杭州的中國絲綢博物館文物瑰寶同台展出,向人們訴說大運河上的壯闊史詩。
「雙城記」的唱響,不僅在於文化交流,更在於產業合作。
5年來,相關合作成果不斷:杭州商旅運河集團已和北京文資中心就老舊廠房保護利用、共同推動文化產業優化升級開展合作;北京首創集團與杭州文廣集團圍繞雙方資源和優勢,合力推動京杭文化交流和產業發展;首鋼與杭鋼開展工業遺存保護利用對話;中國大運河文化帶文化金融產品發布;《北京浙江文旅高質量發展合作框架協議》簽約;攜手推動大運河文旅產業發展。
帶動全流域
中國大運河縱貫南北,串聯起京津冀、蘇浙皖以及魯豫八個省市,大運河文化帶的保護需要多方共同努力。5年來,京杭對話的「朋友圈」一直在擴大。
首屆京杭對話提出以「文化與科技推動大運河復興」為主題,充分調動運河沿線城市的資源和力量,構建大運河保護、傳承、利用共同體。
自京杭對話組委會向全社會發布《共建共享大運河文化倡議》開始,京杭對話邀請天津、河北等運河沿線省市有關負責人與會,協同推進大運河文化帶共建共享。全面深化大運河沿線省市的深度合作,做好研究傳播、創新轉化、富民為民「三篇文章」,成為共識。
2023京杭對話舉辦期間,融合運河沿線八個省市地域音樂元素的民族交響詩《大運河》在北京藝術中心上演,由來自北京民族樂團、天津歌舞劇院民族樂團、河北省歌舞劇院演藝有限公司民族樂團、山東歌舞劇院民族樂團、河南民族樂團、安徽樂團民族管弦樂團、江蘇省演藝集團民族樂團、浙江民族樂團的百位演奏家共同演繹。
主辦方中新社旗下的中國新聞周刊出版中國首本以生活方式呈現的《中國大運河生活圖鑑——愛上大運河的128個理由》,串聯起京杭大運河沿線20座城市的美食美景、風物精華,讓運河文化流行起來,賦能美好生活。
京杭對話還通過「千年運河千里行」採風活動,組織文化名人、攝影大咖、媒體人等組成採風團,在運河沿線城市開展文化交流活動,深入講好新時代運河故事,加深運河城市的交流融通。2023年,杭州賣花姑娘陳喜悅在北京後海賣花贈送杭州禮物,更是引髮網友熱議。
「我們期盼,京杭兩地通過對話合作,讓大運河實現從『各美其美』到『美美與共』的轉變,讓這一千年文脈『流動』起來,讓古老的大運河『活化』起來,讓其進一步成為中國精神、中華文化的獨特符號。」中國新聞社社長陳陸軍這樣表示。
時任國家發展改革委社會司司長歐曉理在2021京杭對話中也表示,希望北京和杭州能以京杭對話整合資源、創新方式方法、強化品牌打造,共同推進大運河承載的文化創新性發展和創造性轉化,為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和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探索創新模式,輸出成功經驗。
面向全世界
2014年,中國大運河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第六條世界遺產運河,到今年正好是第10個年頭。
浙江外國語學院校長張環宙說,大運河是中國歷史發展的見證,流動的運河連接著中華民族與世界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鑒,成為推動中外對話的共同語言。
2020京杭對話通過建立由北京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浙江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杭州市人民政府、中國新聞社以及世界運河歷史文化城市合作組織(WCCO)組成的五方合作機制,積極向世界講好中國大運河的故事,讓全世界聽見中國大運河的聲音。
2021京杭對話首次將國際化賽事納入框架,並舉辦首屆國際大運河影像大賽,收到海內外參賽作品6537件。
也是那一年,胖乎乎的北京冬奧會、北京冬殘奧會吉祥物與杭州亞運會吉祥物在杭州市大運河畔拱宸橋頭「同框合影」,幫助大運河破圈傳播。
2021京杭對話期間,北京冬奧會、北京冬殘奧會吉祥物與杭州亞運會吉祥物在杭州拱宸橋「同框合影」 。王剛攝
「雖然馬可·波羅當年所見場景只能在書里看到,但我卻看到了大運河的全新風貌。中國既保持千年歷史,又取得巨大進步。」6月13日,在北京啟幕的2024京杭對話「千年運河千里行」採風活動上,義大利漢學家麥克雷說。
13日開始,新馬可·波羅們從北京出發,到訪揚州和杭州,跟隨北京非物質文化遺產「通州運河船工號子」第四代傳承人體驗「運河號子」;參觀走訪揚州的馬可·波羅紀念館;參與杭州宋韻簪花體驗,入住運河人家,體驗運河人家的一天,感受新時代運河文化的魅力。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東亞多部門地區辦事處(駐華代表處)主任夏澤翰在2023京杭對話上表示,希望通過京杭對話,弘揚與大運河相關的藝術和傳統,加強大運河保護的國際合作,構建一個更加包容和可持續的未來。
讓全世界聽見中國大運河的聲音。這是大運河文化傳承的時代表達,也是千年大運河流動的新生機。(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