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湘地理之神韻安化丨這座古鎮,為什麼對湖南這麼重要

2023-09-29     紅網益陽站

原標題:湖湘地理之神韻安化丨這座古鎮,為什麼對湖南這麼重要

安化雲水深處,有唐家觀,資江流域唯一保存完好的古商業街。

它是一個商埠。

安化所在的梅山地域自古被中原王朝視作蠻荒大地。這其實是一種對文明進程差異的誤讀。地緣政治上的長期對立,妨礙了貿易的正常化,無論是貿易的頻次和廣泛度都大受影響。

這種影響到北宋熙寧五年(公元1072年)開梅山後開始減弱。日漸頻繁的貿易讓安化的山水更加秀麗。

作為水路與陸路交通重要節點的唐家觀,也因此從煙雲繚繞的山間村落,迅速成為萬里茶道上輝煌的商埠碼頭。

這個依山傍水的商埠,不止是物資的集散地,更是各種思想和文化碰撞、融合之所。

茶葉,讓雙方從戰爭走向了和解

全民愛茶的宋朝,是中國傳統文明發展的巔峰時期。中原王朝對梅山的征討最終變成了談判,值得慶幸的是,雙方在經歷了漫長的衝突和對抗之後,最終選擇了和解,讓兩種文明有了直接對話的機會。

這樣的妥協與公元1047年宋王朝和西夏簽訂的「和平協議」有關,按照協議,宋王朝要每年向西夏免費供應數萬斤茶葉。與「梅山蠻」妥協,開發梅山茶葉資源,便成了一件迫在眉睫的戰略任務。

南宋《攆茶圖》。

無論在什麼年代,商業資本的嗅覺都是最敏感的。

梅山缺鹽鐵,王朝缺茶葉,在安化真正設縣納入中央王朝的統治不久,商品貿易便變得頻繁而廣泛。

首先被看中的自然是安化的茶葉,安化是得天獨厚的茶葉地理產區,茶樹多到「山崖水畔,不種自生」的狀態。宋哲宗三年(1089年)資江邊便設立了茶葉交易市場。唐家觀的商業格局雛形初顯。

中茶新化紅茶廠機房(資料圖)

武力征服不了的,商業卻可以將其改變乃至同化。文明的衝突與融合就是這樣奇妙。

雖然北宋朝廷的思路是「使為士民,口授其田」,讓安化成為穩定的農耕社會,但安化的地理狀況讓這種想法難以實現,它融入中原文明最順暢的模式依然是貿易。

於是沿著資江,商埠紛紛設立,深山裡的茶葉、木材、棕片、桐油開始大規模向外輸出。安化的經濟開始活躍了起來。

曾經商會雲集的唐家觀,今天仍有關於它們的故事。一塊被當做鋪路石的碑,證明著當年邵陽商幫的存在。

我們在唐家觀遇到了地方文史專家曾鴻鈞。

他帶著我們把唐家觀的老街走了一遍。唐家觀並不大,是群山與資江之間一塊狹長的地帶。但它卻是一個聯通水路與陸路古道交通的中轉站。

老街長約五百米,處於資江的黃金水道旁,槎、株、渭三溪流入資江的匯合處,成為物資集散地。清乾嘉咸年間,江、浙、贛、甘、陝、晉、鄂、粵等省的茶商、木商、藥材商在此設堆棧,上下大宗商品,六七個碼頭無有停歇之時。

近邑新化邵陽的手工藝者也紛紛遷入,入行營生。安化豐富的棕、桐、竹、木、茶,以及木炭、藥材等農副特產,由資江運往長江南北。外埠的大米、布匹、食鹽和其他日用品,也由資江運進來,在沿岸各處上岸,再銷往近邑。

曾鴻鈞向我們描繪了當年唐家觀的盛況。唐家觀茶商在益陽、岳陽、長沙、漢口、上海有五大轉運站和31大茶行,是全國罕見的茶馬古道、萬里茶道、鹽茶古道「三合一」的商業重鎮。

唐家觀老街上,臨街的一些門面還掛著當年的招牌,曾喜慶錢莊、陳永興米號、戴仁齊客棧、諶濟民國藥號、廖榮華木炭行……似乎剛剛還在營業。夕照里,當年唐家觀商業的繁榮景象並未走遠。

貿易,帶來「外來」文化和生活方式

我們可以把商埠視為一個「商業文明綜合體」。商業是開放的,商埠也是沒有圍牆的開放體系。

商業資本進入安化,帶來的是文化的融合。他們在安化修建的不僅僅是商鋪和加工作坊一類的商業設施,與中原的文化相關的文化建築也隨之而來。祠堂、寺院、庵堂、會館、學校、亭台樓閣等建築遍地林立。在唐家觀,我們看到了幾乎所有這些類型的遺存。

建築是文化的載體。唐家觀是文明的熔爐。史學家呂思勉說「文化就是生活方式」。商埠的活躍讓來自中原、來自江浙等地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在此蔓延生長。傳統中國的宗族文化、文教文化、商業文化逐漸成為安化的文化主體。

原始荒蠻的野性一旦與文明的基因雜糅,便生出一種超常規的力量。當文明染上了野性,當野性融合了文明,於是它既有文明的基本觀念,又有突破傳統形式束縛的勇氣和能力。湖湘文化中的堅韌與粗獷,多來源於這片繁茂到令人驚嘆的山林。

千年之後,我們幾乎已經見不到最初呼嘯山林的純粹原始文明,這裡的城市風貌和中國每一個地方几乎同步。唯有山水更美。

唐家觀古建築群始建於唐代,現存古建築群形成於清至民國時期,良好地保留著民居、商鋪、會館、學校、碼頭等古建築。

聊了很久,曾鴻鈞忽然說要帶我們去看看他的「寶庫」。寶庫其實就是他辦公室旁邊的一間屋子。推開屋門,眼前的場景的確讓我們感到驚喜:滿滿一屋子的碑刻。

其中茶葉章程、禁賭公約、商務公規、碼頭章程等石碑石刻三十餘塊,如道光四年(1824年)《茶葉奉上示禁》碑、道光十一年(1831年)《通鄉公議規程》碑、道光十七年(1837年)《茶務章程》碑、咸豐元年(1851年)《永禁假茶》碑、民國八年(1919年)《茶葉章程十則》碑、民國元年(1912年)《永禁賭博》碑等。

對於地方史志而言,這些碑刻價值極高。把它們所表達的信息連接起來,就是一部唐家觀的茶葉貿易史。

貿易帶來的是人口的流動。

據說,唐家觀人口有五百多人,姓氏就有六十多種,遠遠超出正常人群的姓氏豐富度。這正是商業貿易帶來的各地人群混雜的現象。這些來自各地的商人,也帶來了極具地域性的文化。寶庫里有一塊康熙五十四年的《萬壽宮碑誌》,引起我們的極大興趣。

萬壽宮作為江西商幫的供奉之所和交流中心,曾普遍存在於各個水路商埠。萬壽宮供奉的是許真君,江西商幫帶著自己的信仰走遍大江南北。

唐家觀古建築群始建於唐代,現存古建築群形成於清至民國時期,良好地保留著民居、商鋪、會館、學校、碼頭等古建築。

傳統中國的商業,帶著強烈的文化色彩。畢竟,文化才是受到社會最為尊重的群體屬性。

在唐家觀的文物收藏中,曾鴻鈞最為看中的是一個小石屋。這個看起來有點像經幢的物件上刻著四個大字:神之格思。出自於《詩經·大雅·抑》: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它屬於唐家觀以販鹽為業的鄢氏始祖。今天我們還能在唐家觀後的山坡上看到販鹽的「五尺道」。

以前梅山地區嚴重缺鹽,依賴從甘肅、青海的漢唐鹽茶古道運來的「石鹽」「湖鹽」。販鹽利潤很高,唐家觀鄢氏先祖修建了這樣一個「石屋」,門上刻有一聯:「生財有大道,則拳拳服膺,仁是也,義是也,富哉言乎,至足矣;君子無所爭,故源源而來,孰與之,天與之,神之格思,如此夫。」

傳統商業家族對於文化的追求由此可見一斑。

唐家觀古建築群始建於唐代,現存古建築群形成於清至民國時期,良好地保留著民居、商鋪、會館、學校、碼頭等古建築。

唐家觀老街上的古建築,有著明顯的多元文化屬性。

有陶英學校,有當地望族的吉氏宗祠、廖氏宗祠,有外地客商的湘鄉公館、邵陽公館,有佛教的回龍寺、九鄉庵堂,還有基督教會、福音堂。

多樣性的文化混雜,讓安化成為了一個雖遠在深山卻並不封閉的空間。

商業精神,從古代流傳到今天

唐家觀人,多是商人後代。在傳統中國的大多數時間裡,經商是一個要忍受各種漂泊之苦、江湖之險的事情。他們因此擁有著堅韌不拔的性格。

唐家觀雖小,卻出了許多名人。有前清江西、陝西兩任知縣,後為陶澍總督府西賓(老師)的吉先靚;有早期加入同盟會,留學日本的民國著名教育家吉光勛,有中共早期地下黨員、中共滿洲省委秘書長廖如願;有著名電力專家吉輔、音樂家李亞南、留美學者曾香山等,他們多沒有延續祖上的商業傳統,卻保留了商業拓荒的頑強精神,並以此投身社會。

今天的唐家觀古街,久遠的記憶與眼前的生活交融一體。

勤奮開拓是唐家觀人骨子裡的基因。今天走在唐家觀的老街上,依然可以看到人們在不停地忙碌著。小廣場上有人在晾曬豆腐。金黃色的豆腐成排擺設,頗為壯觀。大家都喊曬豆腐的姑娘叫「六姑娘」。有人說她是「網紅」,她便顯露出很不好意思的神情。

這種傳統的製作豆腐的工藝讓我們很感興趣。豆腐坊的老闆娘叫陳新軍。她看起來陽光開朗。老街上並沒有足夠的人來買豆腐,大多數的豆腐都是通過「六姑娘」在網上售賣。「六姑娘」今年三十出頭,在抖音做主播。她在古街上開了直播室,向人們推廣安化黑茶、臘肉,以及各種山貨。

作為一名大學畢業後返鄉的有為青年,「六姑娘」從2020年就開始了直播帶貨。她在大學學的是國際貿易。比起很多主播,她有專業上的優勢。抖音上的唐家觀古鎮話題,瀏覽量已超百萬。

比起帶貨,她更在意人們對唐家觀的關注,每次直播,她總會先介紹唐家觀的自然風光和人文歷史。歷史上的唐家觀,因商業貿易與世界同步,今天,網際網路則重新建立了這種連接。

唐家觀的網紅豆腐乾。

水運時代曾鑄就了唐家觀的「黃金時代」,然而在今天,它確切無疑地結束了。真正保留下來的,除了古建築之外,更多的是開放、包容、平等的商業精神。

商業精神深入唐家觀人的骨髓,這正是一個小地方生生不息的活力之源。

來源:湖湘地理

作者:常立軍 歐小白

編輯:岳敬然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fb926353d8eb2e82e8ad1e934390510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