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商獨資醫院帶著「更多選擇」來了

2024-10-19     環球時報新媒體

本報記者 丁雅梔 楊沙沙 馬 彤

今年9月,商務部、國家衛生健康委和國家藥監局三部門聯合發布《關於在醫療領域開展擴大開放試點工作的通知》,其中有一項非常重要的政策——擬允許在北京、天津、上海、南京、蘇州、福州、廣州、深圳和海南全島,共9地設立外商獨資醫院(中醫類除外,不含併購公立醫院)。該通知引發國內外媒體對於外商獨資建立醫院的討論。

在外商投資醫院看病有何不同?

10月初,33歲的張女士從武漢趕到上海,在一家外商投資醫院做婦科檢查。「我提前在網上預約了醫生,挂號費相對其他醫院來說還挺高的,首次挂號費是500元,之後就是每次200元。」張女士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助理醫生會在正式就診前了解她的病史,測量血壓、填寫基本資料,並抽血檢查當天激素水平,大概一個半小時就能出具報告。就診過程中,主治醫生會親自做B超,與患者進行約半小時的看診和溝通,並根據患者情況診斷。最後其他醫生會針對診斷情況和治療方案來下醫囑。「整個流程下來差不多需要4個小時。另外,就診全程有人指引,節奏相對舒緩。」

廣州艾力彼醫院管理中心主任莊一強告訴《環球時報》記者,與公立醫院相比,外資醫院往往採用更國際化的管理方法,這不僅體現在醫療流程上,也體現在患者體驗上。此外,外資醫院的管理模式相對靈活,可以根據國際慣例和病人的需求來制定自己的服務標準。

IHH醫療是首批進入中國市場的外國醫療服務提供商之一。上海百匯醫院是由IHH醫療集團、上海虹信醫療投資控股以及泰康保險集團共同出資建設的一所中外合資綜合醫院。醫院提供預約制就診服務、獨立留觀床位等。其次,因為是IHH醫療集團的成員,百匯醫療能夠為患者提供國際轉診服務。IHH醫療(北亞洲)區域執行長曾慶廉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舉例說,5年前,一位香港患者進行左側髖關節置換手術後,長期遭受大腿外側不明疼痛,導致止痛藥依賴和焦慮情緒。後來他通過上海百匯醫院聯繫了一位骨科專家,醫生檢查發現患者雙側髖關節均存在問題,並對其進行了手術。之後患者返回香港居住,由於香港港怡醫院與上海百匯醫院同是IHH醫療集團的成員,他可以在香港繼續跟進醫療。

服務哪些人群

外資醫院在中國醫療服務市場的發展,可以追溯到2014年。當年,原國家衛計委、商務部在《關於開展設立外資獨資醫院試點工作的通知》中允許境外投資者通過新設或併購的方式在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江蘇省、福建省、廣東省、海南省等7省市設立外資獨資醫院。除香港、澳門和台灣投資者外,其他境外投資者不得在上述省(市)設置中醫類醫院。但不到一年時間,政策收緊。2015年3月,國家發改委和商務部發布修訂版《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將醫療機構納入限制類。之後的2017年,國務院發布的《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再次明確,醫療機構的參與形式僅限於合資、合作。

而此次三部門聯合發布《關於在醫療領域開展擴大開放試點工作的通知》再次釋放了放寬外資辦醫的信號。對於近期政策變化,曾慶廉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我們歡迎這些政策變化,並期待新的機會,通過我們的當地團隊與當地社區的合作,進一步提高我們的能力,以滿足中國市場不斷變化的醫療需求。」百匯醫院官網稱,中國長三角「腹地」將成為未來高端醫療「福地」,中國高端外資醫院將迎來規模化時代。

那麼外商獨資醫院將主要服務哪類人群?曾慶廉以百匯醫院舉例說,他們主要服務對象包括長三角區域的居民、需要國際標準醫療服務的患者、注重隱私和服務質量的患者以及擁有商保或者高端醫療保險的患者。

莊一強表示,與國內醫院相比,外資醫院的費用較高,且通常不在醫保報銷範圍內,這使得它們的服務對象主要集中於有國際商業醫療保險的高端客戶群體。這些人群可能包括在中國工作的外國人、持有外國護照但在華工作的華裔,以及那些願意支付更高費用以獲得更優質服務的國內白領甚至金領,這些保險則通常覆蓋廣泛的醫療服務,包括門診和特需服務,但價格相對較高。外資醫院的服務重點往往集中在婦科、產科和兒科,這些主要客戶群體在這些方面有著特別的需求。

會帶來一定的「鲶魚效應」

長期從事高端醫療機構調研的保險經紀人李敬華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提到,儘管外資醫院主要服務於高端客戶群體,但隨著醫療資源的開放和人們健康意識的提高,這些醫院也開始逐漸進入二線和三線城市。中國醫療資源分布不均,一線城市的醫療資源相對豐富,而外資醫院的進入有助於緩解這一問題。同時,外資醫院的全球醫療資源網絡為疑難雜症患者提供了更多治療選擇。

莊一強分析稱,類似於特斯拉在中國的引入推動了國內電動汽車行業的發展,這些引入了國外的先進醫療設備和管理理念的外資醫院能夠帶來「鲶魚效應」,促進行業標準的提升。

政策放寬之後,有一種聲音擔心,外資醫院的進入是否會導致醫療資源的傾斜。對此,莊一強表示,相對於全國3萬多家醫院來說,外資醫院市場份額微乎其微,對整體市場的影響有限。根據國家衛健委數據,外資醫療機構數量截至2021年已達到302個,其中外資醫院為114個,占比37.75%;外資診所/門診部為188個,占62.65%。外資醫療機構所占市場份額、產值都非常小。

「對於公立醫院的醫生來說,他們通常更傾向於在原單位工作至退休,因為退休後的待遇和醫療保障更為優厚。此外,公立醫院能為醫生提供職稱評審、科研支持等,這些都是外資醫院難以提供的。因此,儘管有部分退休醫生可能會選擇到外資醫院工作,但這並不會對公立醫院的醫生隊伍造成太大影響。」莊一強說道。

在選拔人才方面,曾慶廉介紹說,「一方面,我們從自有人才庫中挑選精英;另一方面,吸引了眾多來自公立醫院的優秀醫生加盟,其中超過50%擁有副高職稱。」曾慶廉本身是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社會醫學)、香港社會醫學學院院士及澳洲皇家醫務行政學院院士。他認為,由外資醫療機構引發的競爭有助於優化醫療及人才資源配置,促進醫療機構尋求服務的持續改進,使患者得益。此外,在一系列積極政策引導下,外資醫院有望在技術、人才培養等方面與公立醫院合作,實現資源共享,這將有助於提高公立和私立醫院為患者提供醫療服務的質量。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fb6d1975ef353806f857d57752ddaa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