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診服務興起,混雜醫托、推銷產品?代表建議規範陪診師隊伍

2024-10-16     上觀新聞

老人就醫難是當前養老服務領域一大痛點。目前市場出現各種陪診服務,但由於缺乏行業規範和有效監管,致使市場存在從業門檻低、人員背景複雜、未受過專業培訓等問題,價格欺詐、醫托、推銷產品等侵害老年人權益的不法行為時有發生。因此,迫切需要政府和協會進行頂層設計和業務指導,使陪診行業走上規範化的發展道路。

目前的陪診服務市場主要存在以下問題。首先,行業標準體系不健全。陪診服務是一種新興業態,目前在國家及本市層面均無針對陪診服務出台相關法律法規及政策規定。今年711日市養老服務行業協會在楊浦正式發布的兩項團體標準,為陪診服務標準化工作打下良好基礎。但就效力位階來看,具有更高效力的國家標準和地方標準尚未出台。市場上存在專門陪診機構、保險公司、家政公司、養老服務機構、自由職業者等多種服務供應主體,但缺乏統一行業規範和監管體系,導致各方在服務標準、服務內容、收費標準、爭議解決等方面均存在較大差異。

其次,聯動治理體系未成型。老年陪診服務涉及面廣,覆蓋市、區、街道等多層級,涉及民政、人社、衛健、醫保、公安等多部門業務範圍。目前,各層級各部門尚未就陪診服務領域的綜合治理明確職責、建立機制、形成合力。老年人行動不便、信息滯後,處於相對弱勢地位。陪診行業的准入門檻較低、對市場秩序和服務行為的監管不足,要防範「醫托」「倒藥販子」等不法分子通過陪診服務誘導老年人以騙取醫保資金的風險,也要研判陪診服務領域涉老詐騙行為的風險點。

陪診師這個職業也尚未納入職業序列。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2022)》,尚未發布陪診師這一職業的具體設置標準,因此無法開展強制性的職業准入和技能等級評價工作。所以,陪診師從業門檻相對較低,多以業餘兼職為主的家政員、護工、志願者等專業技能有限的群體構成,從業人員服務質量、素質能力參差不齊。

另外,扶持保障體系未出台。目前,陪護服務的風險分擔機制未釐清。比如多元主體權責不清。陪診服務參與主體可分為:服務對象及其家屬、陪診師、平台、醫療機構、政府。對各方應當享有何種權利、承擔何種義務,尚無明確規定。如果在陪診服務過程中發生意外事件,由誰來負責。而相關保險工具也不全。目前針對陪診服務領域的責任保險產品尚不成熟,各方是否應當強制購買保險也不明確,缺乏有效的風險分擔機制。

應該看到,發展養老陪診服務,是培育壯大銀髮經濟、完善居家社區養老服務體系建設、促進醫養康養融合發展的重要抓手,是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的重要內容。

為此建議,一方面探索頂層設計,研究市級政策。立足全市整體情況,加強老年陪診服務領域的政策法規供給,適時推動地方立法和政策出台,實現規則統一。同時,加快陪診行業標準制定,可在總結市養老服務行業協會兩項團體標準實際運作情況的基礎上,適時出台陪診行業領域市級地方標準,實現標準統一。

另一方面,鼓勵基層探索,出台區級政策,為制度建設探索路徑。鼓勵楊浦等陪診服務率先開展的地區結合本地區實際情況,儘快出台陪診服務相關區級政策,通過先行先試、總結經驗,為陪診服務相關制度建設提供樣本。

同時,要做實平台主體作用。以陪診服務平台供應方為抓手,依託平台建立健全服務監管機制,實現行業有序發展。健全風險化解機制。從法律層面研判並化解風險,綜合運用責任保險、調解機制等手段,確保「矛盾不上交」。可參考長護險模式,針對陪診服務設立特殊類型保險,探索實現個人醫保帳戶直接購買。

此外,推進陪診師人才隊伍建設。加快培養一支有專業、有愛心、有責任的陪診師隊伍,通過將人才用起來、資源盤起來、團隊動起來,將陪診師隊伍建設融入到共治、共享的新時代老齡社會治理中。

(作者系上海市人大代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faddc17805b048d0f8af75d30862a4d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