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是一個熟人社會,到今天還是熟人社會,這個改變不大。
一個村裡祖輩居住幾百年,不管是村裡的趙錢孫李,還是張王李趙,同姓的是同宗,異姓的朝上追溯三代,幾乎都有姻親關係。
所以,別看散落在華北平原上這些小小村落,平靜如水,有些事一旦發生,可是牽一而動百的全村的事情。
所以,當那一年在武漢某公司打工,因為伏天太熱,鑽進一家書店蹭空調,無意中從書架上抽出一本小冊子《鄉土中國》,我盤腿席地而坐,一口氣把這本小冊子讀完。豁然開朗,明白了中國農村的好多事情。
看這本書的作者才知道是費孝通老先生著作的簡本。
作為一個農民,看待農村問題,《鄉土中國》成了我看問題的坐標。
例如我們邯鄲農村,一個農戶中一輩子就這麼三件大事:蓋房子、死人、娶媳婦,其它的事情都是雞毛蒜皮的小事了。
這三件事中,死人被尊為最大的事情,其實相比較於實質的問題,死人真沒有蓋房子和娶媳婦事情大。
雖然死者為大,但人死了,怎麼埋,穿啥壽衣,用啥木頭棺材,作為當事人的死者是沒有知覺了。後人只要按照當前當年的規矩規則讓死者入土為安就萬事大吉了。
儘管這樣,誰家死了人,幾乎還是全村人只要沒有重大矛盾的都會自覺來弔孝幫忙。說是幫忙,也沒啥活干,無法是一夥一夥的人歇著聊天。
誰家娶媳婦,雖說在人們的觀念中沒有死人埋人事情大,但其實娶媳婦的事情實質上比死人事情要大,因為這關乎到女方,不能由男方一家完全決定。
誰家娶媳婦,主要是家族的人來幫忙,當然還有關係密切的鄰居也來幫忙(現在,我們這演繹到全村沒矛盾的都來幫忙了)來幫忙的有活乾的也沒幾個人,多是幫閒。
可是,誰家蓋房子,那就不一樣了。來一個人一個人有活干,大人有大人乾的活,少年有少年乾的活,老人婦女都有乾的活。
因為我們這個地方,誰家蓋房子,只請匠人就是技工。搬磚和灰等小工乾的活,都是親戚鄰居來義務幫忙,吃飯時,各回各家,飯都不吃。
誰家蓋房,來幫忙人多少,就可以看出這家人的威望了。一種威望是這家人有勢力,儘管這家人很少給其它人家幫忙,但有些喜歡逢迎的農戶也會去幫忙。
另一種是真正有威望的農戶,這位農戶只要誰家蓋房,他一定去幫忙,還在村裡有一定的話語權,自然村裡鄰居們是來幫忙的多了。
因此,那些年村裡人有句話,很實在:鄰居家蓋房你不去幫忙,那麼你家蓋房誰去為你幫忙?全村人都大眼瞪小眼互相監督著呢!
說白了,這在農村是一種約定俗成的沒有規則條文的互助。這樣的人情社會構成了農村人的表面看似和諧,內里也比較現實主義。對於懶漢不喜歡白給鄰居幫忙的農戶,蓋房時,就滿大街腆著面孔求人找人去幫忙。
那些年,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村民都閒。
後來,到1993年以後,隨著村裡外出打工的人越來越多,村裡誰家再蓋房子,絕對是找不到義務幫忙的了,因為村裡人少了。
於是,村裡誰家蓋房就實行包工了。就是匠人小工全部花錢僱人。
誰家蓋房子,都是找建築隊,談好價錢,包工不包料。農戶蓋房義務幫忙這一說,從此再也沒有了。
但是,誰家死了人,或者娶媳婦,還會有家族的人和親戚幫忙,村裡在家的人也會來幫閒,說白了,就是湊熱鬧。
因此,現在,在我們這裡的農村,真正需要幫忙的,蓋房沒人來幫忙了,變成了包工蓋房,反而不需要幫忙的,卻有幫閒的仍然在。
作為農村人,你怎麼看待這個問題呢?你覺得農村鄰里互助關係消亡,是值得高興?還是感到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