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劉秀與陰麗華的婚姻?這是一場充滿算計的政治聯姻,毫無浪漫可言

2022-08-05   尋根拜祖

原標題:如何看待劉秀與陰麗華的婚姻?這是一場充滿算計的政治聯姻,毫無浪漫可言

陰麗華是一個被過度美化的人物,她與劉秀的婚姻也絕不像後人想像中的那麼完美,甚至連那句「娶妻當得陰麗華」也極有可能是編造的。

劉秀迎娶陰麗華發生在更始元年(23年),那一年劉秀28歲,陰麗華18歲。一個疑問立刻就來了:既然劉秀立下了非陰麗華不娶的誓言,為何差點把自己搞成了老光棍,才迎娶大齡女青年陰麗華呢?

兩漢男人成婚的年齡一般在14—18歲,女子在12—15歲,過了這個年齡就算是晚婚,西漢時曾經規定,女子過了15歲(虛歲)不出嫁,就要被課以兩倍人頭稅的懲罰性稅收,超過18歲(虛歲),金額提高到五倍。

按這個標準,18周歲的陰麗華是典型的的晚婚,而劉秀幾乎可以說是老光棍了!

我仔細研究了一下那句千古明言:「仕宦當作執金吾,娶妻當得陰麗華。」按史書記載,前半句是劉秀在長安讀太學時說的,後半句時間不詳。

我個人認為,前半句話的真實性50%(理由不闡述了),後半句話幾乎可以認定是編造的。

劉秀去長安讀太學時大約十八歲,在此之前他不大可能對8歲的陰麗華說出如此流氓的話。所以這句話一定是他從長安回家後發生的,大約在他23—28歲之間。

考慮到劉秀的年齡比較大,按理來說他應該立刻就迎娶已經處於待字閨中的陰麗華了,為何一直拖到一個非常不合時宜的時間點呢?

補充說一下,劉秀大婚的那一年身上穿了兩重孝衣。第一身孝衣就是大家都熟悉的,他大哥劉縯剛剛被劉玄殺害。這個行為後人理解為劉秀為了麻痹劉玄,故意在大哥去世的當月成婚,那麼另一身孝衣呢?

大多數人都不知道,就在劉縯被殺害前不久,他的母親樊嫻都去世了。哥倆舉兵時,不知道什麼原因將老媽送回了外公家,死後被一個叫樊巨公的族人收葬。

大哥死了不戴孝是為了麻痹劉玄,老媽死了也不戴孝,反而舉行婚禮,這算什麼呢?史書選擇了沉默,所以後人很少注意到這個細節。

只有一個解釋:為了更大的利益,不得不這麼做。

這個利益是什麼呢?一定是為了劉氏、陰氏、鄧氏、李氏集團的政治利益,也就是說,劉秀娶陰麗華就是一場政治婚姻。

這四大家族是什麼關係?劉秀的二姐嫁給了鄧晨,陰麗華的母親是鄧晨的姑媽,李氏家族加盟比較晚,是起義之前剛剛由劉秀跟李通談判的結果。

原先四大家族的核心人物是劉縯,如今劉縯被劉玄殺害,他們的利益面臨著被收割的危險。接下來的兩場婚姻,就顯得很弔詭了:第一場劉秀迎娶陰麗華,第二場劉秀的妹妹劉伯姬嫁給了李通。

你看懂沒?這分明是四家通過婚姻訂立了生死同盟,並且形成了新的領導核心——劉秀。

劉縯被殺後,四大家族的處境很艱難,倒戈的家族子弟很多。比如劉家很多人立刻倒向劉玄,還有李通的族弟李軼也是如此,甚至還有人建議將劉秀殺掉,以斬草除根。

危急關頭,劉秀唯有擴大自己的聯盟才能自保,所以他一方面不顧大孝在身也要大婚,同時也是變相麻痹劉玄。

因此我斷定,所謂「娶妻當得陰麗華」根本不存在,這場婚姻只是四大家族抱團取暖的契約,是臨時起意,而不是浪漫的愛情。

正因為這是一場政治婚姻,所以它也很容易被出賣。當劉秀出行河北期間,在最緊要的轉折關頭,他立刻拋棄了陰麗華,轉而迎娶了郭聖通。

這話說得有點殘忍,請先放下情緒波動,冷靜地看待事實。

劉秀在河北經歷了九死一生,好容易在信都郡立住了足,但遠離安全線尚有很長的距離。因為他的南面是強大的趙漢政權,北面是天下戰力最強的幽州騎兵軍團,不要說兩家夾擊,任何一方劉秀都抵抗不了。

這時候劉秀敏銳地發現了一個機會——真定王劉楊和他手上的十萬大軍。

劉楊此時已經投靠了趙漢政權,他的真定國離中山國很近,只要扼守住中山,就可以抵擋幽州鐵騎。

事實上,劉秀正是靠劉楊的反水,替他盯住了北部防線,才得以放開手腳專心對付趙漢政權,進而占領了整個河北北部地區,贏得了寶貴的戰略轉機。

問題是,劉楊憑什麼支持弱小的劉秀?理由很簡單,聯姻,劉秀答應迎娶了劉楊的外甥女郭聖通。

人家劉楊白送給劉秀一個美女,還搭上了10萬大軍的嫁妝,你覺得他有可能讓自己的外甥女給劉秀做妾嗎?史書不好意思說,但事實肯定是陰麗華被降為妾,郭聖通做了妻。這就是劉秀登基後,郭聖通是皇后,陰麗華是貴人的原因。

估計有人憋了一肚子火:那為何劉秀後來又廢了郭聖通,重新立陰麗華為後呢?還不是因為陰麗華才是他的真愛?

呵呵,太單純了!所謂時也勢也,到建武十七年廢后時,郭聖通所代表的的河北功臣集團僅剩下一個耿弇,其餘都死了,而陰麗華所代表的南陽集團絕大多數還活著。

從建武十三年劉秀統一天下後,就著力於打擊豪族,也因此內亂再起,差點摧毀新生的東漢政權。這種情況下,劉秀不得不採取一手硬一手軟的辦法,一面打擊,一面拉攏,才平息了叛亂。

有人說,叛亂不是平息了嗎?劉秀為何要向南陽集團服軟?這是典型的不了解東漢政治結構,東漢就是一個皇權與豪門集團共治天下的模式,皇權不做適當的讓渡,根本立不住。

所以,劉秀後來廢掉郭聖通不是因為不愛,而是她背後的勢力太弱了,價值沒了。劉秀改立陰麗華也不是因為愛,而是強大的南陽集團凸顯了她的價值。

那麼劉秀究竟更愛郭聖通還是陰麗華呢?

劉秀這個人不好色,他有11個兒子,出自郭聖通、陰麗華和許美人,其中郭聖通和陰麗華各生了五個兒子。第三女館陶公主劉紅夫的生母是郭聖通,另外四個女兒生母不詳。

從這個數字來看,很難看出劉秀更愛哪一個,至少他對郭聖通的愛一點不比陰麗華差。

那麼為何後人總認為劉秀更愛陰麗華呢?很簡單,史書的立場傾向性。

我們知道,劉秀去世後接班的是陰麗華的兒子漢明帝劉莊,而東漢的正史《後漢書》取材於《東觀漢記》,《東觀漢記》是東漢當朝的作品。

按常規,本朝是不能寫本朝歷史的,所以最早班固寫《東觀漢記》是偷偷摸摸寫的。後來被漢明帝發現,他乾脆拔專款,成立寫作班子將東漢史變成了國家行為,一直持續到東漢滅亡。

當朝人寫本朝的歷史,漢明帝給老爸老媽寫歷史,你覺得他的立場會傾向於誰?

所以,東漢的歷史可信度很低,劉秀原本是個血肉豐滿的帝王,卻被包裝成了呆板的知識分子,看起來完美了,其實沒了靈魂,這反而降低了劉秀的人氣,令人非常惋惜。

同樣,陰麗華也被過度美化,而失敗者郭聖通卻被刻意貶低。

史書中指責郭聖通「懷執怨懟,既無關雎之德,而有呂、霍之風」,可如果找證據卻什麼也找不到,除了這個空洞的大帽子。

史書說陰麗華簡樸、賢淑,可事實上卻又不經意間讓我們看到了她相反的面孔。

比如陰麗華死後,漢章帝曾經將她的衣服分賜給劉家子孫和外戚子弟,每人分了一箱,漢章帝自己留下五十箱。僅此一項你就知道,陰麗華的穿著有多奢侈。

陰麗華死後的財產有多少呢?不清楚,但可以舉個例子。她的金銀細軟都被賜給了幼子劉京,這位小王爺自從得了母親的遺產,立刻富得流油,他大興土木修建宮室,窮盡技巧。史書說劉京的宮殿,其木料全都包上了黃金或白銀!

可就是這樣,史書依然很不要臉地說,陰麗華「俸祿不過粟數十斛」。

另外,陰家子弟多驕縱不法,比如陰麗華有個同母弟弟叫陰就,這傢伙曾經詐騙郭聖通的兒子劉輔數千萬錢,遭到當世人的譏諷。有其父必有其子,後來他的兒子陰豐公然殺害了劉秀的小女兒酈邑公主劉綬。

陰家子弟的墮落,你很難說沒有陰麗華的縱容。明代大思想家李卓吾甚至含沙射影地批評陰麗華,說她的手段一點都不亞於武則天。

說實話,李卓吾也沒有實證,只能放空炮。但有一點可以確信無疑:劉秀與陰麗華的婚姻絕不像世人想像的那麼美好,本質上它還是政治聯姻,是交易,充滿算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