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一上幼兒園就哭?這六招幫你度過分離焦慮期

2019-07-23   小七育兒專欄

每次路過樓下的幼兒園,總能看到各種「生離死別」的情感大戲:孩子眼淚汪汪地被老師領進去,一步三回頭地看著家長,那場景,讓人恨不得上去說「寶寶別哭,咱不去幼兒園了!」

「入園難」是讓眾多家長頭疼不已的問題,而現在孩子抗拒上幼兒園的方式,已經遠不止掉幾滴眼淚這麼簡單了。

小七老師觀察了一下身邊,孩子「花式」逃避幼兒園的招數,可以總結為三大類型:

1、「甜言蜜語型」

曾經看到一條朋友圈,女兒跟老師說忘了最最最重要的東西在家,一定要回去取,沒辦法,爺爺就只好把她接回家了。

回家以後爺爺看她玩了一會兒,就問你忘了什麼呀,我陪你找。女兒說,我最重要的東西就是爺爺你呀。把爺爺甜暈了。上什麼幼兒園?爺爺陪你在家玩!


2、「戲精上身型」

鄰居家小孫子,每天歡快活潑地起床、穿衣、吃飯、上廁所,只要奶奶拿起書包,「上幼兒園」四個字還沒說出口,小男孩就戲精附體一般,「哇」地一聲嚎......

接著,連哭帶說唱:「我要找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姑姑姑父舅舅舅媽……」

全家族人的稱呼都喊遍——聲調由高到低,一路從家叫嚷到幼兒園,傷心絕望之情可見一斑。

3、「情緒爆髮型」

有的孩子雖然勉強去了幼兒園,但是整個就像變了個人一樣——

在家裡面非常活潑開朗,可是在幼兒園一聲不吭,任何活動都不參加;

在家時很溫和,可是一去到幼兒園,就亂發脾氣,甚至還動手人;

有的孩子回到家,會拒絕談論幼兒園任何的事情……

雖然孩子沒有說出來,但卻在用整個身體抗拒著幼兒園。

其實讓孩子離開日日陪伴的父母,去一個陌生環境,孩子害怕、抗拒,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你想想,我們大人新換了一個公司,到了新環境,也得適應一段時間,對不對?

更何況孩子還這麼小,他們將要面臨人生第一次分離焦慮,可能缺乏足夠的安全感。

所以我們家長要做的,就是從各方面幫助寶寶適應幼兒園,消除這種不安全感,並且愛上幼兒園

那麼我們家長應該怎麼做呢?從以下兩個方面入手!

入園前

一、培養孩子對幼兒園的好感


我們平時一定要在孩子面前營造一個「幼兒園很棒」的的印象,比如可以說:

「寶寶,如果我們表現好呢,就可以去上幼兒園~」

但是你不能說:「寶寶,你要是不聽話,我就把你送到幼兒園」

朋友跟我聊天的時候,曾經說過,她家二寶比大寶更能適應幼兒園,焦慮情緒也明顯少很多。

原來是因為二寶小時候天天跟著媽媽去接送姐姐上幼兒園,他知道幼兒園會有很多小朋友,會有很多玩具和好吃的,是個特別好玩的地方。

最最重要的是,他很早就明白,媽媽把姐姐送到幼兒園,並不是不要她了,媽媽每天晚上都會準時接姐姐回家的。

因此當二寶自己上幼兒園的時候,他就有一個充分的心理準備:上幼兒園不過是短暫的分離,我們終歸還是要一起回到家裡來的。

當孩子對「短暫分離」有了足夠了解和認知,「上幼兒園」很快就會變成一件有趣的事。

二、幫孩子養成自理能力和生活習慣

如果能及早培養孩子自理能力及各項習慣,讓孩子的生活方式、作息與幼兒園一致,那麼,「高度相似」的生活節奏會讓孩子心生安全感。

明星馬雅舒也曾面臨過「女兒剛上幼兒園就被勸退」的危機。

她的女兒米雅,在幼兒園全天哭鬧,無法獨立上廁所和吃飯,也沒辦法和小朋友相處。

老師委婉表示:會給孩子兩個星期的時間適應,否則就要退學。

米雅爸爸馬上認識到孩子的自理能力不足。

為了讓孩子儘早獨立起來,他開始以「強硬又鼓勵」的態度訓練米雅自己吃飯、上廁所、看書,並且假扮成幼兒園女老師,讓女兒學著獨自和陌生人相處。

後來當爸爸認為米雅已經準備好了,就吹著口哨把女兒帶到幼兒園,用輕快的態度鼓勵孩子自己走到老師面前。

回家後,爸爸開心總結:「米雅今天有進步,是自己走進去的,非常好。」

現在,米雅很享受在幼兒園的時光,在家裡也開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三、提前試試「分步脫離」法


我的表嫂在小侄女準備上幼兒園的前3個月,帶女兒多次參加了幼兒園的體驗課。

剛開始,她會全程陪伴,帶女兒熟悉幼兒園的環境,讓女兒參與到和其他小朋友的互動中,提前結交朋友。

半個月後,她會嘗試短暫離開,告訴女兒自己在外邊休息區等著,但不會走。

一個月以後,她會把女兒拜託給老師一個上午或者下午,並和孩子溝通好,說是出去辦事,下課時間一定會回來。

由於提前做了準備,她和女兒都沒有出現入園焦慮症狀。

這種「分步脫離」法,幫助孩子實現了從媽媽身邊到幼兒園的過渡。

其實我們在家裡也可以這麼做。媽媽們可以試著在自己短暫離開孩子時,明確告訴孩子自己的去向和回來時間,而不是偷偷溜走。

回到孩子身邊時,請別忘記給孩子一個親吻、一個擁抱。

讓孩子逐漸在心理建設上有這樣一個概念,無論何時,自己和父母的分開只是暫時的,他們終會回到自己身邊

我們可以在孩子入園前,提前半年進行「分步脫離」練習,讓孩子慢慢去適應。

入園後

一、引導孩子表達在幼兒園遇到的困難


孩子剛去幼兒園的時候,一切都是陌生的,各種不確定性會讓他們壓力倍增,產生負面情緒。

但是三四歲的孩子,語言表達能力還不是很強,這個時候,我們可以用模擬的方法,通過角色互換的方式,來進行猜測,引導孩子把話「說出來」。

比如說,來玩這樣一個遊戲——說說學校的故事或者是班級的故事,孩子來做老師,爸爸媽媽來做小孩子。

在玩的過程中,可以模擬幼兒園可能會發生的一些場景,比如我們扮演的孩子說「老師,我很害怕」,或者「我來到這裡,沒有人和我玩」,或者「老師,有一個小朋友,他常常打我,我要怎麼辦呢?」

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孩子就會比較容易把學校的情況展示出來。

我們也可以通過角色扮演告訴孩子,寶寶你遇到這些情況可以這樣做,寶寶你可以這樣跟小朋友說,幫助孩子在家裡做一些訓練。


二、接納孩子的負面情緒


入園焦慮,每個孩子表現都不同,但無論輕重,孩子的情緒表達都應被接納。

心理學家認為:接納是一個生命對另一個生命的滋養,當一個人被滋養過後,會體驗到愛的流動,這是修復哀傷的能力。

女兒的幼兒園老師,常常對那些早晨入園情緒不佳的孩子說:「覺得難受就趴我身上哭一會兒吧!」

這樣的安慰,往往有著非常神奇的效果,孩子們被允許表達心情,反倒更容易克服不良情緒,回歸到集體中。

允許孩子有緩衝,允許他們宣洩情緒,是對孩子最好的接納,這種滋養,勝過一切語言撫慰。


三、家長不要把自己的焦慮傳染給孩子


入園焦慮,從來都是雙方面的,除了孩子的不適應,家長也常常表示擔憂。面對家長的焦慮和依依不捨,孩子只會更加鬱鬱寡歡、惶惶不安。

同事家孩子就是這樣,上幼兒園哭了三年。

她是特別焦慮的人,總擔心孩子不能適應,孩子條件反射一般,到幼兒園後就哭。 到後來孩子自己都不知道為什麼哭。

心理學家稱:這是孩子用哭來配合媽媽的焦慮。

潛台詞是「好吧,媽媽,我離不開你」,以此來滿足媽媽的內心需求。

上幼兒園本是孩子長大的過程,其實需要成長的,不只是孩子,還有父母。

只有父母率先放下焦慮,不再忐忑,孩子的內心才能真正安定下來

孩子踏入幼兒園第一步,何嘗不是父母成長的一步。

孩子小企鵝般搖搖晃晃走進幼兒園的身影里,有著他的堅強,更有著你的成全。

幫孩子度過入園焦慮期,爸爸媽媽,我們一起加油!

關於育兒,或許你還有很多問題

沒關係,小七老師一直關注家長們的需求

我們將不斷推出能解決大家育兒問題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