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歲的他,發現了1億年前的甲蟲新種

2019-12-25   科學網

三年前,還在念初一的宋丞峻,在一場科普講座中認識了中科院動物所昆蟲分類學專家劉曄。

劉曄是一個對昆蟲近乎狂熱的人,眼前這位少年亦從小喜歡跟蟲子打交道。

因為這次遇見,這個少年走上了一條稍稍「反常」的路。

論文作者團隊,宋丞峻(右一) 胡珉琦攝

不久之前,宋丞峻和來自北京林業大學、中科院動物所、深圳世紀琥珀博物館的研究人員在國際學術期刊《白堊紀研究》(Cretaceous Research)上發表了一篇論文。

他們在一枚緬甸琥珀中找到了非常珍貴的史前甲蟲新種——齒胸背長扁甲Notocupes denticollis。

「磨」出原始甲蟲類群新種

每一枚蟲珀都是匠心之作,因為它的原石總是又大又髒,需要打磨、拋光,再打磨、再拋光,重複無數次這樣枯燥的步驟,還要絕對地小心謹慎,才能不把蟲子磨破。

一年前,不滿15歲的宋丞峻正在學習琥珀打磨。他已經可以敏感地從一塊「難看」的原石中發現蟲子的蹤跡了。

他花了一個多月時間動手求證自己的猜想,直到一隻完整的鞘翅目昆蟲的出現。

北京林業大學副教授史宏亮介紹,全世界共有38萬種甲蟲,是昆蟲中最龐大的類群。甲蟲中有個極小的最原始的分支叫原鞘亞目,僅有40種左右,而其中最古老的當屬眼甲科,它的現生種非常稀有,只有5個種,分布在澳大利亞和南美洲南部。

史宏亮說,眼甲科早在三疊紀時期就已經出現,緬甸琥珀此前已發現的眼甲科物種共有8屬10種。而宋丞峻發現的是一個新種——齒胸背長扁甲,距今9900萬年。

這件標本保存完好,長約40.9毫米,寬約34.6毫米,高約19.3毫米,重約18.02克。在顯微鏡下,可以清晰地看到,在蟲體鞘翅末端有被擠壓出的雄性外生殖器。

這是人類已知的第二個雄性外生殖器得到了完整保存的史前眼甲物種。

琥珀化石 劉曄供圖

「原始甲蟲類群新種的發現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為眼甲科的分類地位提供了新的證據,對人類理解甲蟲的演化具有重要作用。」劉曄表示,科研人員可以通過相關研究,揭示、比對其與現生類群生活習性的異同。

儘管宋丞峻並不是主導物種鑑定和研究的第一作者,但作為高度依賴化石材料的研究,他的發現及全程參與、學習論文寫作的能力,讓作為導師的劉曄欣喜不已。

難得的是,他還在中科院動物所陳睿博士的指導下,繪製了這隻齒胸背長扁甲的生態復原圖。從手繪到學習電腦繪圖,反覆修改了19稿才最終成型。

眼裡有光的人

從一個昆蟲愛好者,到把名字印在國際知名分類學期刊上,宋丞峻到底經歷了什麼?

他的故事,發生在一個名叫「石探記」的科學家團隊。

2015年,劉曄、陳睿等人創建了這個以科學研究和科學教育為核心的民間機構,由中國科學院、北京大學、南開大學、中國農業大學、北京林業大學等高校、科研院所的幾十位不同領域的科研人員組成。

他們的初衷是在小學到初中階段尋找一批真正熱愛自然、有科研潛力的孩子,幫助他們提前接受系統學習。

宋丞峻是他們中的一個。這個一見劉曄就粘上他的孩子,不僅知識積累豐富,好學且性格穩重。

於是,「石探記」團隊為他定製了一個培養計劃,每星期進行昆蟲學相關係統知識的培訓,看標本特徵,跟著科研人員去野外科考,後期又進入實驗室和研究生一起做實驗,閱讀文獻,參與科研小課題……一個普通研究生三年接受的訓練,他只用了一年就完成了。

劉曄說,在 「石探記」接受過學習、培訓的孩子已經達到了五六百名,科學家團隊為此設計制定了一套完整的教學培養路線圖,從自然知識普及到學科知識框架的搭建,從觸及科學理論的總結歸納,到掌握一個科學研究方向的全部基本技能。

根據孩子的興趣和個性特徵,導師還會對他們從技能型和理論性不同方向進行著重培養。

和總是上完課就陷入集體沉默的研究生相比,跟一群總有問不完的問題的孩子在一起,劉曄更快樂。「我們總是忽視『喜歡的力量』,可這正是當下我們從事科學研究最稀缺的動力。」

在被問到為什麼支持孩子選擇一條不同尋常的路,宋丞峻的母親說:「遇見劉曄的那一天,他的眼裡閃著光。我只希望我的孩子也能成為眼裡始終有光的人。」(胡珉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