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古代行軍打仗主要分為步兵、騎兵和海軍,當然海軍是後來發展而來的,而且古時候的海軍也只是在內路河上作戰而已。最主要的是步兵和騎兵,而對於騎兵來說,中原王朝的騎兵一向難以抵禦北方蒙古人或者匈奴人的騎兵,不僅僅是因為他們自幼善於騎射,更因為他們有一匹好馬,而且在配種量產之後的馬匹也普遍比中原馬匹的質量好,著名的「汗血寶馬」便是自蒙古而來。
騎兵打仗的重要性各個國家都清楚的知道,而只約騎兵戰鬥力最重要的是不外呼馬匹的質量,大批量上好的戰馬絕對可以對一張戰役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特別是在古代機動能力基本全部靠馬的時候。馬匹既然如此重要,各個王朝自然要選拔專門的人員去為國家養馬,自春秋戰國時代騎兵這一兵種出現之後,便迅速被各國所接納,緊接著便派專門的官員去飼養馬匹。
等到秦王掃六合,一統天下之後,關於馬匹的養殖則被秦王嬴政抬到了一個新的歷史地位。在秦帝國的中央國家機關中的三公九卿制中,太僕既為其中一卿,為九卿之一,專門負責養馬的事務。從此以後太僕寺便真正成為了中國皇家養馬的專用地,直到清朝太僕一職基本上指長官馬政的官員,中間各朝各代雖略有所變化,但扔大概一樣。在這兩千多年的變化中太僕寺又有著怎樣的發展變化呢?
一、太僕寺的發展變化
太僕寺儘管歷經兩千多年都一直在掌管馬政事宜,但伴隨著每個朝代的國情並不相同,太僕寺中的官員組成和任命方式也不盡一樣,太僕寺同樣在著兩千多年中經受著不小的變化與考驗。
(1)秦以前的養馬事業
前文我們已經說道,早在秦以前我國便開始對馬匹進行人工飼養,《世本》中雲「相土作乘馬」。說的是商代第十一世祖就開始人工養馬。等到了周代的時候就已經出現了「太僕」一詞,《周官》中曰「校人掌馬,巾車尚車,及置太僕,兼其任也」由此可見,早在周朝太僕就已經開始負責養馬事宜了。
(2)秦至唐以前的太僕寺發展變化
秦朝設立三公九卿制,太僕貴為九卿之一,而後世的養馬制度也基本上都是和秦朝相關。整個太僕寺中的最高長官為太僕寺卿掌管「總國之馬政,籍京都坊監、畿甸牧地畜馬之數,謹其飼養,察其治療,考蕃息損耗之實,而定其賞罰焉,死則斂其尾、筋革入於官府」,這邊是秦朝的太僕寺制度。
等到了漢代,有《漢書》記載「屬官有馬廄、未央、家馬三令,各五丞一尉……又邊郡六牧師菀令,各三丞」,從上面我們可以看出來,等到了漢代不僅僅是在中央,在各地方上同樣也有著官方的養馬機構。
而太僕寺卿除了要負責好全國馬政,管理國家軍馬飼養場以及藉助各官馬的調撥外,同樣負責親自為皇帝駕車。「天子乘與以出,將自西階,曲直華蓋……天子升路,太僕卿授綏,侍中、中書令以下夾待」,天子出行乃是一國威儀所在,必須以最高規格接送。
等到了曹魏時期則和漢代制度基本相同,但由於戰亂因素影響,不管是晉朝還是南北朝都是時而有太僕一職,時而則沒有省略。比如晉朝前期有太僕一職,並且還授予銀章,領四品官職,但後來到了成帝永和七年的時候,則把太僕一職的職能併入到了宗正,後來有事的時候再把太僕一職設立,沒事的時候則省略。
再之後的南朝宋也因為晉朝如此,同樣也沒有設計太僕一職,遇到了祭祀等重大場合,採用的辦法和晉朝一樣,臨時設置一個太僕為皇帝駕車,事後則取消。
嚴格來講在隋朝以前,太僕寺並非被稱作太僕寺,而是太僕卿,只不過等到後來三省六部制的形成,讓原本的三公九卿失去了原本的影響力和權力,後來便把太僕卿改成了太僕寺,這是從北齊開始的,後來的隋朝則對這種制度加以繼承和改善。
(3)唐代的太僕寺發展
唐代繼承隋朝的三省六部制以後,將太僕寺下轄到六部中的兵部管理,同時唐代中的馬政機構也不僅僅只有太僕寺一個,同樣隸屬於兵部的馬政機構還有駕部,還有殿中省尚乘局,他們三者一同構成唐代的馬政機構。
太僕寺主要負責牧馬,也就是負責馬匹的飼養生產,麾下有眾多牧監,都是飼養馬匹的場所。太僕寺飼養的馬匹主要是供給軍隊用作戰馬,或者郵政驛站亦或者供給皇室和官員的車馬,當然最重要的還是皇室的需求。
唐代相比之前的朝代,太僕寺的職權被分割細化,比如監牧使、群牧使的出現,讓太僕寺的職能不斷減少,影響力相比唐以前有所減少,當然依舊對唐朝的牧馬行業起到了重要的影響和作用。
唐代的太僕寺有七百多位官員,分工精細,除了中央之外,在各地同樣有品階不同的官員。太僕寺的主要負責人是太僕卿和太僕少卿,除了負責掌管全國馬匹飼養外,還掌管全國馬車的製作,以及給皇帝駕車及祭祀等。太僕寺下屬有四個機構,乘黃署、典廄署、典牧署、車府署等部門,同樣還有兩個在各地方的和牧監和沙菀監等。各部門分管不同的事務,保證了太僕寺日常職能的運轉。
(4)宋元明的太僕寺發展
到了宋代繼承著唐代的制度,由太僕寺在中央負責全國馬政,為最高馬政的行政機構。並且相比唐代,太僕寺的官銜品級大小也相應的有所減少,人員編制上同樣有所縮減。
唐代設立太僕寺卿一人,為從三品職位,到了宋代,太僕寺卿便是從四品的職位;「唐制,太僕寺卿一人,從三品;少卿二人,從四品上;丞四人,從六品上;主薄二人,從七品上」,與此相比「宋制,太僕寺卿一人,從四品;少卿一人,正六品;丞一人,正八品;主薄一人,從八品」,由此可見,宋代無論是官職數量還是品級都有所下降。
宋代官場上最明顯的一個特點就是帝王心術,冗官冗員,皇帝為避免一家獨大無論那個掌握實權的結構組織都要建立另外一個組織來進行制衡,因此在宋代的馬政機構上同樣還有群牧司來限制太僕寺的權力,「事為之防,曲為之制」是宋氏皇帝的治國心術。
因此,關於宋代的太僕寺還出現的一個情況就是權力時高時低,由於周邊有群牧司和駕部的牽制,不同時間裡太僕寺對於宋代馬政的影響也是因時而異。
元明的太僕寺機構儘管在宋代的基礎上有所改變,但基本是按照宋代的形式進行並無太大變化。
(5)最後的太僕寺與消亡
清代的太僕寺便是歷史上最後的太僕寺機構,因為交通工具的日益進步,國家軍隊作戰對馬匹的需求大大減少,馬政不在是國家的重要相關政策,因此在清朝滅亡之後,太僕寺也消失匿跡。
關於清代的太僕寺最重要的是滿漢民族官員的劃分,滿族入關建立大一統的清政府,最開始並不歡迎漢人,只不過後來清朝皇帝意識到必須和漢人一同治天下才可以。
清朝時的太僕寺主要負責的幫助清政府管理邊外內蒙古地方左右兩翼的牧馬廠,內設機構主要是左右二司與主薄廳,相比宋代,太僕寺的地位和影響力進一步下降,在「九卿」當中可以說是最容易被忽略的,在《清史稿·職官志》中對於太僕寺竟然以「太僕寺缺」來敘述,這源於太僕寺曾在順治元年被皇帝裁撤,之後再復建。
太僕寺的最高長官同樣是太僕寺卿,滿漢兩族各一人,都是從三品的官職,主要掌握邊外的牧馬場,定時請點馬匹數量並總掌牧馬事宜。清代的太僕寺相比之前已經只是一個地方上的機構,單純的負責養馬事宜,僅僅是清政府諸多衙門中的一個而已。並且伴隨著光緒三十二年清政府改革官職,太僕寺便被裁撤,在清政府掙扎兩百多年的小衙門也徹底宣告破滅。
由此,擁有兩千多年歷史的太僕寺便正式的壽終正寢,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之中。
二、結語
時代的不斷進步使得馬匹的影響並非向古代那樣影響巨大,截止到今天,騎馬除了在內蒙古、西藏、青海等地算是一種短距離的交通工具外,對更多的人而言,騎馬變成了一種休閒娛樂的一种放松方式。
不可否認無論是在中國還是在西方地區,馬匹的質量和數量都嚴重影響著古代軍隊的質量,動輒上萬十數萬的騎兵更是對相同數量的步兵造成碾壓式勝利的效果。
參考文獻:
〔1〕【東漢】班固:《漢書》,【唐】顏師古注,中華書局,1962年版
〔2〕馬俊民:《唐代民間養馬盛衰考――[資治通鑑]辯誤》,《天津師大學報》1985年第5期
〔3〕薛瑞澤:《漢唐間河洛地區的畜牧業》,《中國農史》1993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