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孩子,並不是愛他。那叫——控制欲

2019-10-22     國民心理服務站


國民心理健康網,國家級心理助推平台。

關注「國民心理健康網」公眾號,獲取更多心理資訊。

來源:丁丁心理

丁小編說:

上一期的文章中,我們討論了「控制欲」這個問題,很多用戶都在後台給我們留言,說到了自己「被控制」和「控制」的故事,這讓小編十分感動,也覺得應該更好地去和我們的用戶進行「心與心」的交流。

有一位用戶直接跟我們留言說:那不控制孩子怎麼行呢?總要用方法來約束他呀!有時候孩子不聽話還得打,這樣他們才會長記性!

關於「打孩子到底應不應該」這個話題,小編特意邀請了我們的任麗老師給我們解讀,希望對大家能夠有所啟發。也歡迎大家在文末跟我們進行留言討論。

當然,如果你有想要了解的話題,也可以在文末留言,或者私信我們,我們會想盡一切辦法給你最好的答案,希望我們一起成長為更通透的大人。

以下是本期的正文——

孩子到底該不該打?

最近在微信群里,有位媽媽說:「我覺得束手無策時,跟孩子鬥智鬥不過,就動手了。」

我接了一句:「孩子不應該打,可以跟他好好講道理。」

另外一位媽媽馬上接過來說:「有時候打一打很有必要的,反正我打過孩子,孩子不能沒有規矩。比如愛犟嘴、愛爭辯、愛偷懶,我基本上抓住一頓狠揍,現在看我發飆,馬上怕了。看看,打了才管用。「

打與不打立即形成了正方與反方兩個陣營。

認為打孩子沒有問題的那一方,甚至甩出來最近一篇10萬+的文章《現代教育的主要問題就是打孩子打太少了》。

作者認為孩子打得太少,有如下弊端:

教育成本上升;

效率降低;

身體和精神的抗壓能力都很差;

成才的機率比較低。

而我是不支持打孩子的。

這麼多年的親子教育經驗讓我明白,打孩子絕對不是教育孩子的上策,而這恰恰是父母無能的一種表現


01

打孩子其實是在用「懲罰」代替「教育」

父母責打孩子的時候,孩子最強烈的感受是父母不愛他了。如果打的比較狠,身體就會留下記憶,而這些記憶都是負面的。

經常打罵孩子的父母,大多數都是不能夠管理好自己情緒的人。

在孩子面前,他們不能給孩子做出好的榜樣,孩子在未來也會潛移默化地通過行動或者是情緒化去表達自己的需要,而很難用結構化的方式、理性的方式去解決問題。

用打孩子的方式直接懲罰孩子,是一種非常簡單、看起來有效,但又很粗暴的教育方式。

父母不需要花費太多的心思去引導孩子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而直接告訴孩子自己所認為的結果:你這樣做不對,你做錯了,你就應該受到懲罰。

至於是怎麼不對,以後該如何改,父母並沒有留出時間和空間給孩子反思,也沒有細緻的引導。

父母的權威不容置疑:

我的經驗比你豐富,我認為錯就是錯,不可反駁,這實際上阻礙了孩子創造性思考能力的培養。

孩子懵懵懂懂,也許認為父母說的對,但內心可能並不服氣。所以他下次還會犯同樣的錯誤,甚至用它來挑戰父母的權威。

用懲罰來替代教育,最重要的一點是,孩子在身體上受到了懲罰,這會抵消他內心所產生的因為犯錯所產生的內疚感。

內疚感是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逐漸形成「超我」,建立內在的道德標準的重要情感,而父母通過責罵孩子讓孩子懂規矩,在心理上孩子很難認同父母所設定的規則。

表面上他會害怕因為自己犯錯而被父母拋棄,或者因為懼怕父母權威而屈服,他內心可能是完全不接納的,即使你說的是百分之百的正確。

那些沒有內疚感,或者是沒有超我的人,最終去了哪裡呢?

很多長大後成了反社會人格的人,最終進了監獄。

回顧這些人的成長史,他們父母大多是用簡單粗暴、打罵的方式來教育孩子,很少用耐心或者溫情來面對孩子。

當然,打個一次兩次,並不一定會給孩子造成多麼嚴重的後果,它主要取決於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關係。

如果父母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很少給予孩子陪伴,很少滿足孩子的需要,父母與孩子之間所形成的情感連結就非常薄弱。通過打孩子,就會讓關係越來越糟糕,孩子越來越叛逆。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年齡越小,父母打孩子好像越有效。

但隨著孩子一天天長大,到了青春期,孩子感覺自己已經有力量反抗父母,就會與父母發生激烈的衝突。有些孩子可能在這個階段,拒絕跟父母溝通,完全不聽父母講話,甚至離家出走。

這時,父母會發現,打孩子一點都不管用了,再也無法起到那個神奇的效果了。他們發現自己管不了了,無奈中可能就會把這些有「品行障礙」的孩子送到心理諮詢室來。

還有一些孩子,因為缺少家庭的溫暖,轉而向社會上尋找親密關係或者支持。

假如遇到不良少年,可能就會出現偷竊、打群架、吸毒等行為,而女孩則會更早地與他人發生性關係,甚至導致未成年懷孕、墮胎等行為,這些對身心都會造成極大的傷害。


02

打孩子並不能提高孩子的抗挫折能力

我們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所面對的壓力和挫折,真的已經太多了。

相比較過去,孩子的學業越來越重,競爭壓力越來越大。一句「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讓多少家長在孩子話還說不利落的時候就把他們送進了早教機構。

孩子忙,家長也忙。

孩子與家長奔波在各種培訓班裡,為了給孩子打下良好的基礎,父母省吃儉用,特別捨得在孩子身上投資。

但其實這是父母迴避了自己的教育責任,而將孩子的教育推向了社會和教育機構。

與孩子呆在一起,需要極大的耐心。

孩子的一言一行,都需要父母給予關注。孩子一些細微的行為,都是我們切入孩子教育的機會。

但父母往往因為自己太忙,沒有時間,或者為了省事兒,而把孩子直接交給了別人去教育。

可是,任何人都無法替代父母的教育。

曾經有一位媽媽說自己的孩子總是咬手指甲,怎麼糾正都改不過來。她給孩子指頭上塗上辣椒水、苦瓜汁,甚至打罵孩子,但孩子這個毛病反而越來越嚴重。有時看著他啃得指甲流血,都停不下來。

我們知道啃指甲其實是孩子抵抗焦慮的一種方式,她緊張焦慮的時候,這種行為就會越頻繁。當父母覺得這個行為是不能接受的,不斷用懲罰去限制孩子,孩子就會越焦慮。

假如讓媽媽觀察一下,孩子在什麼時候不啃指甲?

父母允許孩子在這個年齡段有這樣的行為,其實在其他孩子身上或多或少也都有,只是你的孩子可能頻率比別的孩子高一點。把它當作一種普遍性的,而不是特殊性的行為,父母和孩子可能都會放鬆一些。

另外,父母可以幫助孩子緩解內心的焦慮和緊張,把他的注意力吸引到他感興趣的事情上。比如多帶孩子去戶外奔跑,多玩一些手工的活動,讓孩子的手忙起來。

人生中每一步走得都不容易,比如跟父母分床睡,第一天上幼兒園,學業退步,青春期的內心衝突,高考的壓力,前面有太多的挫折等著每一個孩子,打罵不僅不能幫助孩子順利渡過發展的每一個階段,反而讓孩子失去自信,變得在困難面前更加退縮。

孩子內心沒有力量,你讓他拿什麼來抵抗挫折?

03

讚美的教育可能比懲罰更有用


讚美可以讓孩子形成內在的秩序感與規則意識,讓孩子感覺到被欣賞,覺得自己是值得被尊重,值得被愛的,他是有價值的。

經常打罵孩子,會讓孩子覺得自己是糟糕的,是無價值的。這種無價值感,損壞了孩子的自尊,讓孩子失去了自信。

這也是我們經常看到一個孩子總是半途而廢,一遇困難就打退堂鼓,做什麼事情都沒有長性的原因。

打罵孩子,對孩子來說是一次失敗的經歷,如果這麼多失敗的經歷累積在一起,孩子就會給自己留下一個刻板的印象:我什麼事情都做不好,我是不會成功的。

建立自信的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讓孩子不斷有成功的體驗,這個體驗如此珍貴,就像我們給孩子的人生銀行投資的金幣,孩子獲得的成功經驗越多,他就更願意去冒險,發揮自己的創造力,越有可能跨越困難。

如何給孩子創造成功的經驗呢?我們來看看這樣一個例子。

孩子每天玩完玩具都不收拾,把家裡弄得亂七八糟,針對這個行為,父母該怎麼幫助孩子養成好習慣呢?

第一類父母可能口頭上告訴孩子:你應該把玩具收拾好。但嫌孩子做不好,乾脆就自己收拾了。當然,父母在行為上也給孩子作出了表率。不過在這個過程中,父母的行為可能並未給孩子造成深刻的印象,甚至父母包攬,會讓孩子認為這本身就是父母的事情,跟自己無關,孩子也就不會積極主動地去做了。

比較極端的父母會把孩子暴打一頓,讓他記住,以後玩完要收拾。孩子在身體上接受了懲罰,在他的記憶中也就只剩下了懲罰,前面無論你講了多少道理,他可能都當作了耳旁風。這也是為什麼父母幾次三番講道理、懲罰孩子,孩子還是不長記性的原因。因為這些規則沒有被內化,形成孩子自己的規則。

第三類父母可能會跟孩子一起去收拾玩具,並且邊收拾邊跟孩子探討,如何把這件事情做好,做好這件事情能夠給我們帶來什麼好處等等。比如父母會把收拾玩具分成三個步驟:

第1步,把玩具歸攏;

第2步,把玩具進行分類;

第3步,把玩具放到規定的地方。

父母可以跟孩子說:「你看每一個玩具都玩累了,想回到自己的家休息。」這樣下次小朋友想要跟它一起玩的時候,就很容易找到它。

分了三個步驟以後,我們可以讓孩子獨立完成最後一個步驟。

這種完成感會讓孩子覺得是他自己經過努力做到的,這就為孩子創造了一個成功的體驗,而且,這個行為本身是一種內化了的體驗。

打孩子不是愛,而是不能為自己情緒負責的父母的無節制的情感發泄,它留給孩子的可能是一輩子的陰影和自卑。

作者介紹:任麗,丁丁心理簽約諮詢師,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華中科技大學管理學碩士,心理學動力學取向,擅長婚戀與人際諮詢。

國民心理健康網由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人口文化發展中心主管主辦的國家級心理行業助推平台。以「為國民提供優質心理服務,促進人類健康與幸福」為使命,以「政產研學用」為思路,以「心理健康大數據」為基礎,依託國家級專家智庫,通過國民心理產業聯盟、產業基金、慈善基金、產業園等,集聚學術、資金、技術、項目等各方面的優質資源,支持心理機構、產品與項目落地,推動加強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促進中國心理行業發展。

免責聲明:部分文章和圖片來源於網際網路,轉發內容僅作信息分享及參考,如轉載內容涉及版權等問題,請立即與小編聯繫(微信號:gmxljkw),我們將迅速採取適當的措施。本訂閱號原創內容,轉載需授權,並註明作者和出處。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fR9kGm4BMH2_cNUgaCo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