捻軍是中國歷史上最難鎮壓的「農民起義」,原因何在?

2019-08-05   生活百態你我他

捻軍(1853年——1868年)是一個活躍在長江以北皖、蘇、魯、豫四省部分地區的反清農民武裝勢力,與太平天國同時期。捻軍起義從1853年至1868年,長達十五年,其歷史分為兩個階段:自1853年春至1863年3月為前期捻軍,此後為後期捻軍。

捻軍興起後,首領為沃王張樂行、孫葵心等。至後捻軍時代首領為梁王張宗禹、幼沃王張禹爵、勇王龔得樹、遵王賴文光、魯王任柱、衛王李蘊泰等人,與太平軍互有聯絡,行蹤飄忽不定,難以捉摸。捻軍騎兵縱橫馳騁於皖、豫、魯、蘇、鄂、陝、晉、直(冀)八省十餘年,極盛時期總兵力達二十萬眾。1865年,清朝科爾沁親王僧格林沁中伏被全殲之後,清朝傾全力對付捻軍,動用團練湘軍、淮軍及數省兵力,利用地形,「畫河圈地」,後分為東、西二捻,西捻為左宗棠所平定,東捻乃李鴻章所滅。



上面是百度百科「捻軍」的詞條,之所以說「捻軍」是中國歷史上最難鎮壓的起義,基於以下三個理據:1,同時期的太平天國起義是中國歷史上破壞力最強的,而滿清政府花了十三年鎮壓下去,可捻軍卻堅持了十五年;2,捻軍不但成功的幹掉敢於正面迎擊英法聯軍的僧格林沁及其騎兵隊,而且迫使成功鎮壓了太平天國的曾國藩主動認輸、告病退出;3,捻軍擁有大量的騎兵,活動範圍達到八個省,且多次進犯直隸、山西、山東,正面威脅到了滿清的統治中心,以至於北京全城戒備。

捻軍為什麼這麼難搞呢?筆者認為,根本原因在於捻軍秉持的理念是一種帶有「俠盜」色彩的無政府主義,也就是說,捻軍沒有中國歷史上絕大多數農民起義的訴求,它的首領沒有創立一個王朝的慾望,它的部眾也沒有均貧富、等貴賤、建立人間天堂的美好願望。



捻軍最初興起是淮北平原上的村落為了自保而建立的互助同盟,進而抗擊政府征繳賦稅,等到擁有足夠的力量之後,開始在農閒時節掃蕩周邊地區,「劫富」來「肥己」,這一點,可以從捻軍崇拜的偶像是「盜跋」清楚明白的表現出來。許許多多農民參加捻軍,目的極為單純:1,不用繳納政府捐稅,也不用服兵役勞役;2,不用忍受貪官污吏和衙門胥吏的敲詐勒索;3,可以通過農閒時節的搶劫來得到額外的財富和享受,過「大碗喝酒大塊吃肉」的快活日子。



捻軍的上述特點表面上看起來似乎更好對付,實際上則是更難了!

捻軍從來對占領城市,尤其是大城市沒有任何興趣,他們的根據地一直都是淮北平原上的廣袤鄉村,頗有後來的「農村包圍城市」的架勢。由於捻軍很少攻擊或奪取城市,官軍指望依託堅固的城防系統,用火炮來殺傷敵軍的想法必然落空。同樣的,預測捻軍的進軍方向也十分的困難,因為雙方的思維方式截然不同,滿清是出於維護統治的需要來判斷戰略重點,而捻軍則是單純的尋找薄弱點,突破、劫掠,主要目標一般是不設防的市集。

在捻軍的根據地,每個村子都是一個堅固的堡壘,由於村民大量的參加捻軍,進剿的官軍除了面對接連不斷的頑抗之外,不會有任何收穫,沒有情報、沒有糧食、沒有役夫——曾國藩在對付太平天國時慣用的「堅壁清野」,在這裡變成了捻軍對付官軍的手段。捻軍成員奉行的是綠林好漢的生存哲學,相互之間義氣為先,出賣背叛行為少之又少,甚至很多捻軍面對官軍用其家人的性命來威脅都毫不在意,處決之前還昂然大笑,讓清軍為之不解。



此外,由於地處平原,捻軍特別重視騎兵的建設 和訓練,鼎盛之時曾經擁有騎兵近兩萬人,且騎術精湛,故而作為整體而言擁有超強的機動性,據後期負責鎮壓的李鴻章推測,捻軍一日之間的移動距離在150里以上,這讓攜帶了重炮、以步兵為主的清軍望塵莫及。

捻軍的最大劣勢是沒有火器,捻軍主力最終之所以先後被清軍圍剿在山東地區,就是因為他們極度渴望能靠近沿海的港口,從而能從洋人那得到步槍和火炮,可惜的是,這些綠林好漢不知道,洋人早已堅定不移的站在滿清政府的一邊,不但供應槍炮,而且曾經直接派兵參戰,對於西方列強來說,一個穩定的政府和社會才能保證他們在中國的利益,混亂對他們是有害無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