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堆來襲的「女性群像戲」,是爆點還是槽點?

2019-09-26     一點劇讀

文 | 胡洋

2018年3月,網友@SUM不二在微博上發布的一個名為「淑女的品格」的腦洞,意外走紅網際網路。該微博在當時不僅引發多方網友關注,還被資本方壹心娛樂旗下的子公司海寧壹線「買下」,並將其開發成同名影視劇,由網友力薦的陳數、曾黎、袁泉等實力派女演員演繹。

同年5月,媒體曝光了一組「淑女」系列的項目備案,製作公司、劇目名稱雖略有差距,但從立項介紹來看,內容似乎大同小異。一時之間,有關「女性成長」的影視題材,風靡影視圈。

女性成長,顧名思義,即指代女人走向成熟,逐漸擺脫稚嫩的過程。投擲在現實生活中往往是指在經濟、生活、思想上擁有獨立人格的女性;回歸至影視劇中,近幾年有關女性成長的相關作品,更多的是體現在古偶、甜寵劇中。

但從效果反饋來看,這類作品更多是被貼上「偽女權」、「瑪麗蘇」等負面標籤,並未真正意義上體現出「獨立女性」思想。

如今,市場中再次出現新一批女性向劇集,記者不完全統計,目前該類題材的作品數量已超15部,演員陣容上,團隊更傾向於孫儷、劉詩詩這樣的中生代女演員,幕後製作公司則引來了檸萌、新麗、華策、歡娛等一批新老派影視公司。這類新女性向作品又將呈現出怎樣的趨勢?國產「女性向劇集」又是否是個偽命題?

「女性群像戲」:風潮初現,疲態也初現

雖然市場中有關女性向劇集的創作,從不少見。但真正意義上打響該類型劇集口號的,似乎還是從這兩年開始。

一方面,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和女性思想、經濟逐漸獨立,女性在社會中的話語權逐漸增高;另一方面,影視劇的受眾群體向來以「女性觀眾」為主體,因此在題材創作上,影視從業者也更偏好於琢磨女性受眾愛看題材,如古裝大女主劇、青春甜寵劇等等。

女性向劇集便是順應時代潮流誕生的新類型劇。它們在創作主體上,往往會塑造一個或多個女性人物形象;在創作風格上,則更偏向於現實題材的寫實風格。諸如2016年正午陽光打造的《歡樂頌》便是講述五個性格迥異的年輕女性,從陌生到相熟再到成長的故事。

回到當下這批女性向劇集作品「片單」上,不難發現,「女性群像戲」正在成為該類作品新風潮。在故事創作上,它們基本已形成「默契」,共同策劃出四到五個女性,講述其共同打拚、共同奮鬥的成長故事。

年齡設定上,則直接將女孩成長階段劃分為20歲以後和30歲以後,如同檸萌影業當下正在籌備的兩部題材《二十不惑》和《三十而已》,從劇目名稱上便可對該作品窺知一二。新麗、華策等其他公司籌備的「女性群像戲」也多半如此,要麼就是講述從校園初入職場的奮鬥故事,要麼便是對30歲左右的成熟女性進行刻畫與解構。

創作同質化,正在成為這批新女性向題材創作的共同特徵。而從昔日同類型作品市場反饋來看,「失敗」總是大於成功。《青春斗》中五位性格迥異的女孩,活波可愛、積極上進之餘,「戀愛、失戀、再戀愛」成推動其人生走向和劇集走向的關鍵因素,也因此,遭到大批網友謾罵,豆瓣評分僅達到4.7。

《我的前半生》中羅子君與唐晶的閨蜜情,一度得到全網祝福,隨著羅子君的「獨立女性」人設立起來,兩人之間的友情也漸漸演變成「塑料姐妹花」,唐晶職場精英的形象最終也敗在了羅子君中的成長女性中。

而真正標榜為「塑料姐妹花」的電影《小時代》,才真正是當代毀女性三觀典型之作,看似一個個自強獨立背後,其實都是靠家庭、靠姐妹「自強」的幸運寵兒,哪裡有「獨立」可言?

國產「女性向群像戲」是風潮,可也正在朝著類型同質化方向發展。

國產「女性向劇集」是偽命題?

歸根結底,「女性群像戲」也是女性向劇集中的一環,它的本質訴求依舊是用來表達新時代女性對自由、對婚姻、對生活、對思想的種種渴望。可放置在國內市場,這樣的題材真的行的通嗎?

公開資料顯示,今年上半年省級衛視電視劇共計播出新劇48部,其中都市類題材占比達到30.3%,是所有題材中占比最高的一種類型。縱觀上半年播出的各大都市類型劇,不難看出類似《我的真朋友》《逆流而上的你》等都市情感劇占比幅度最大,且收視相對可觀。這也就意味著當下主流市場依舊更偏愛這種「懸浮」感頗為嚴重的都市生活劇。

反觀近年來播出的一系列有關「女性題材」的影視作品,既有對職場生活的相關刻畫,也有對婚姻家庭的重新解構。可結果,卻往往是以「職場(生活)之名、行懸浮之實」,如《創業時代》中baby刻畫的女白領那藍,明為職場獨立女性,內心卻是一個充滿幻想的小女孩,哪點能看出來一點「獨立女性」形象?

今年5月,由劉濤、楊爍主演的《我們都要好好的》,播出之前官方口號打出的是「喪偶式婚姻」、「婚後主婦重新尋找自己」等一系列獨立標籤,播出之後其三觀不正的狗血劇情,令網友群起而攻之:抑鬱症也拯救不了該片的種種「油膩」。

國產女性向影視作品中,也不是沒有塑造過立體的女性形象和女性話題。今年姚晨在《送我上青雲》中首次向觀眾撕開了「女性的性慾望」這個市場窺探已久卻遲遲不敢露面的話題;改編自同名日劇《北京女子圖鑑》中的獨立女性陳可,雖職業上升路徑還是所謂的依附於「男性」,但國產劇好在終於邁開了「女性獨立」題材的一大步。

國外女性向劇集則堪稱是該類型的典範,從早期的《慾望都市》到近期在播的《致命女人》,無論是聚焦女性意識的《了不起的麥瑟爾夫人》,還是懸疑犯罪的《殺死依芙》,甚至是在日韓劇中,也有《我的大叔》《浪漫的體制》這樣豆瓣上9分的影視佳作。

不難發現,國外劇在探討女性話題方面,從來不會藏著掖著,而是一針見血的將問題指出、闡明,並對其進行手術治療,最終獲得了口碑、收視名滿天下的成功。而國內女性向作品,無論是市場環境所致,還是長期受到傳統思想所致,在女性問題的剖析上,大多數作品還是止步於淺嘗輒止,並未做到更深一步的挖掘與研究。

今年,都市家庭劇《都挺好》在市場中引起巨大反響,一方面對於原生家庭的大肆探討令不少觀眾感同身受;另一方面姚晨飾演的職場女性蘇明玉,攻氣十足的「霸道女總裁」角色設定,也成為觀眾追劇的根本動力。這也從側面說明了國產女性向劇集不是沒有市場,問題的關鍵在於如何做出一部真正意義上的「大女主」。

承認吧!國內市場目前還很難做出一部真正意義上的「獨立女性」題材,但從已公布的片單來看,這種市場風潮還是值得鼓勵。只是,切莫創作「跟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fBtxcW0BJleJMoPMj4n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