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肉怎麼樣做才好吃?很少有人說起,大約羊肉是怎麼都好吃的一種佳肴,所以沒有引發南北方的廣泛爭論。
年青的時候,假期少,遊樂項目也少,凡是有假期偷空,就常去蘇州。那時候蘇州還不像現在這樣美食名聲笑傲江湖,只有樸實傳統的,各種人,各種小飯館,不出名,無外來擁躉,就是本地老實的食客,吃了也不知道讚美,吃完再來而已,一種樸實而基本的信任感。
所以看到每家人多的餐館都可以進門。寒冬臘月的蘇州,手指頭凍得疼,此時可以信賴的,往往是一碗地道的羊湯。反正蘇州各地的羊肉招牌,必須帶著「藏書」二字,當時也不懂真正的藏書什麼味道,就覺得鮮香,非上海的羊肉湯可以比。那些餐館多開在水巷邊、市場口,並不是什麼好地方,可是濃稠寒夜,吃上這麼一碗,很頂饑寒,就像渾身有了氣力似的。
吃羊肉
元旦前的一天,破敗的小攤上不知道為什麼有那麼多人,簇擁著,吃著,藏書羊湯並非大塊羊肉一同燉熟,而是大塊羊肉煮熟後撈出,白切薄片後撒在湯里,再撒青蒜苗,湯中無味,需要自己酌情加鹽和胡椒粉,也有狂加味精的,那是被污染了的舌頭,嘗不出羊湯的本來的鮮;羊肉則是邊吃邊撈出來蘸甜麵醬,蘇州人的甜麵醬,其實就是西南諸省的蘸水,一種最古老、最方便的烹飪。
吃羊肉
也有老吃客,吃完了再來碗面,那面有了羊湯打底,未免口舌留香,還有就著面喝黃酒的,我是不行,就黃酒一定要大魚大肉,因為夜深,只能尋訪到這碗湯,這湯未免寒素。改善方式,就是湯里的白切羊肉經常多要幾份,飽足感總比別人來的多。然後就和朋友找個水邊的賓館睡覺,一種特別紮實而寒酸的新年迎接方式。
後來知道了藏書鎮,一直惦記著要去,可是現在還沒去。江南羊肉的處理方式,其實簡單,紅燒或者白切,基本不會涮(大城市偶爾有,號稱熱氣羊肉),做餡類食物也不多,但是就那兩味,也做出一定味道來,尤其是往下面的小鎮,紅燒羊肉往往有出人意料的好。那幾年總往小鎮走,再偏僻的小鎮,清早的集市上,都有一碗羊肉麵的念想,熱氣騰騰的湯鍋里,拿出一塊粘了干紅辣椒片和青蒜葉的羊肉塊,偏肥,偏大,躺在素麵上,那面就等於穿戴了黃金鎖子甲,無端地豪華起來。
吃羊肉
這肉按斤兩稱,大鍋里咕嘟著,隨便拿一塊,一稱,然後拿剪刀剪開,很多江南的老人,此時名正言順地就老酒吃羊肉。這邊的羊肉,講究湖羊,我一直沒弄清楚是否就是在太湖邊長大的羊,因為是濃墨重彩的紅燒,並沒有多少膻味。所以往往被含混地讚美燒得好,其實也沒有多麼好,就是簡單的當地材料,簡單的鄉村燒法,可是因為常年累月地燒制,一般餐館都有老鹵,這鹵倒是好,倒一點到麵條里,做拌面,可增濃香。
攝影| 陳超
雖然羊肉並不是流行菜,可是在江南也是美物,有的地方吃狗肉,大約不能大張旗鼓,所以叫地羊,根據羊肉來命名,顯然是說味道有羊肉之鮮美。我那時候去上海郊縣,碰到殷實的主人請客,在冬天一定有這道菜,掩耳盜鈴式的名字,也沒有多麼好吃和難吃,一貫地加大量青蒜葉,席間往往有熱情的本地人勸食,但是又不太好意思,就是模糊地說,吃啊,吃啊,香。
江南的清真餐廳流行吃羊蹄。從前上海的浙江路附近有家清真小館,從最早是個麵攤的時候我就去,後來擴大成館,總是熱氣騰騰地放著1980年代的流行音樂,《月光下的鳳尾竹》什麼的,就有冷羊蹄,看上去極其瘦小,可是皮並不薄,吃起來,也有滿口的冷香。
後來去了北方,凡是清真的餐館,一定有系列的冷羊肉賣,除了梁實秋大聲讚美的撒椒鹽的冷羊頭肉,也有冷羊蹄,賣羊肉的大媽老是動員拿回家再加工,果然,一燒後,分外地脂肪味兒濃,羊肉的脂肪有股子濃濃的粘連,那種厚度,超過了一般的動物油,可是不膩,瞬間就能化開那種。過去北方草原人民冬日就用肥羊脂肪擦臉,標準的粉光脂艷——紅樓夢裡王熙鳳一出場的形容詞。
吃羊肉
都說北方的涮羊肉好,可是冰箱時代,一切羊肉片都用機器片得非常薄,其實已經沒什麼意思了。北方好吃的,還是老店家的傳統羊肉菜,它似蜜,還有蔥爆羊肉,隨便一家地道的北京老餐館,尤其是清真館子,端上來的它似蜜基本合格,其實就是放大量糖的炒羊肉片。這道菜,大約連嗜糖的江南人聽到做法都會敬謝不敏,可是真要端到面前,基本沒有人可以拒絕。
嫩薄的羊肉片,先用甜麵醬煨好,下鍋的芡汁里還要加入大量白糖。真是甜,比糖醋裡脊要甜,可是天知道,羊肉真是喜甜的,加紅棗加白糖加枸杞外加甜麵醬,就沒有見它拒絕過。微妙的甜,是一種難得的上品口感,難怪總有人拿這道菜和慈禧掛上鉤,說是她創造出來的菜名。其實傳說背後往往是群眾心理,集體無意識覺得這道菜高貴,不是一般的蔗糖加脂肪的菜的香味可以比擬,所以,連羊肉名都去掉了,就叫「它似蜜」,讓你費盡思量。
吃羊肉
但是北方似乎紅燒和白切羊肉都少,也許覺得那幾種菜不能展現廚師功力,所以至少大餐廳供應的少,但是多了些奇技淫巧的菜,比如老清真店西來順有道炸虎尾,也是用羊尾巴油和麵粉,外加玫瑰花醬做成。記得看過一個美國女孩子在烏茲別克遊歷的書,裡面的房東總占她便宜,動員她吃羊尾巴油炒麵,說是有奇香,可見這羊尾巴油不是沒有來歷的。
吃羊肉
老店的炸虎尾,用了多少羊尾巴油不知道,但是也香,和玫瑰花餡兒混合在一起,有股奇異的西域幻想。其實也不用多想,顯然這點心來自西域,和我們在新疆那些維吾爾人家的葡萄架下吃的油炸點心是遠房親戚,只不過這個濕潤,有股剛出鍋的嬌嫩。
羊肉脂肪高貴,這大概只有吃慣了各種動物肉的人才能領會。豬油就膩,而牛油則有股糊味道,太過。這種脂肪,無論是切塊燉湯,或者剁餡成末,均會消散於無形,但是會增加整個菜品的檔次。喀什的陶瓷市場附近,有家賣羊肉的老店,人們總是去排隊,說是它家的最好。那家的羊,剛殺好掛出啦,看上去很是肥碩,尤其是尾巴,簡直有幾斤的架勢,可以想見這大羊生前威風凜凜的樣子。
攝影| 陳超
那邊的人買回家,尤其是各家小飯館,就是簡單處理,仍然掛在架子上,什麼時候吃就劃一刀,吃羊肉串,就是一條肉,切5大塊,哪裡是城市那么小氣巴拉的樣子,一般人,吃兩串足矣,基本上等於吃下去一整盤蔥爆羊肉,可是當地的維吾爾至少5串,吃多了再用酸奶下火。
吃烤包子,也就是現切一小塊,和洋蔥一起剁了,直接加在麵皮里,進烤爐,那烤爐火光熊熊,頗能見出遊牧民族的風格。遠處就是玉龍河,出產和田玉的地方,不知疲倦的大卡車還在那裡挖掘著,而這羊肉包子,已經是地方名產,就連烏魯木齊人來了,也會一箱箱往家裡帶的。
追尋羊之美,到了這裡,總算有個根,至少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