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越前後夾擊?中國製造先發制人,京東唯品會也已出擊

2022-05-30   環球情報員

原標題:美、越前後夾擊?中國製造先發制人,京東唯品會也已出擊

最近,英國《衛報》報道稱,英國廉價食品的「黃金時代」已經結束,當地2/5的人靠少買食品度日。也就是說,物價上漲導致英國人少買少吃。根據英格蘭銀行預計,今年晚些時候物價漲幅將超過10%,為1982年以來的最高值。

無獨有偶,近期美國也正經歷類似的困境。上個月,居民消費價格指數達到8.3%,物價仍在高位飆升。當地留學生透露,空氣里都瀰漫著漲價的味道,如果換算成人民幣,一個月要多花幾千上萬元。超市裡一個垃圾桶售價118美元,無數民眾感慨,美國夢被物價敲碎。

一場困難,讓西方看清了製造業的重要性。幾十年來,美國把製造工廠搬到海外,以降低生產成本。消費者喜歡的平板電視、洗碗機和各種價格便宜的科技產品,來自中國、越南和印尼等低工資地區。但近兩年的特殊情況,帶來物流、原材料等不確定性,讓這種模式破產了。

這也是為什麼,美國一再強調製造業回流,呼籲在中國的企業搬回本土,連搬家費都包了。數據顯示,過去10年,美國製造業至少新增100萬個就業機會,其中1/3,都是從中國回流的。曹德旺去美國建廠,成本沒花到4000萬美元,美國補貼的反而超過4000萬美元。

不只美國,其他國家同樣意識到製造業重要性。今年一季度,越南出口已經超過深圳,紡織、木材加工等行業,訂單排到了9月份;印度也一聲令下,不僅給出稅收和土地優惠,還拿出5000億盧比,補貼全球電子企業等去當地建廠。

中國雖然是全世界頭號製造大國,擁有最完整的產業鏈和基礎設施,但同樣居安思危,在未雨綢繆,積極應對瞬息萬變的國際形勢。一方面,我們陸續提出「內循環」「統一大市場」等戰略,疏通經濟發展的任督二脈,使其更多依靠內需拉動。

另一方面,提出2025年成為製造強國,無數中小企業加入其中,開始了艱難但意義非同尋常的轉型升級。一來是勤修內功,專研核心生產技術,在與國際企業的競爭中從容不迫;二來是塑造品牌,補齊與國際大牌的短板,提高產品的競爭力。

更令人欣慰的是,中國發達的物流和電商,也在為製造業轉型升級提供一條捷徑。通過網際網路,讓好的產品深入到千家萬戶,是塑造口碑最有效的途徑之一。近兩年湧現的很多國貨品牌,其實都是網際網路孵化的,比如美妝領域的花西子、完美日記和薇諾娜。

京東最近整合服飾、居家、運動等多項類目,啟動「新百貨」戰略,幫助更多國貨從幕後走向台前。特賣電商唯品會也在全力扶持國貨,啟動的「新銳品牌計劃」覆蓋美妝、零食、家電、內衣等60餘個國貨品牌。如過去半年時間內,國產美妝品牌珂拉琪,銷量暴增超140%。

製造業是大國的立身之本和力量之源,重視製造業發展,不僅能創造海量的稅收和滿足勞動人口就業,更是面對風雲變幻的國際形勢時,信心和底氣的重要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