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經濟跌出全球前10:產業做不出尖端,搞不了中低端

2023-07-27     正解局

原標題:韓國經濟跌出全球前10:產業做不出尖端,搞不了中低端

上不成,下不就,就是韓國現在問題的根源。

正解局出品

大家可能都感覺到了。

這一兩年,韓國政府像是吃錯了藥,對美國、日本極度獻媚自然不必說,對中國卻是換了一副嘴臉。

這裡面,有老美挑撥離間的關係。

但,韓國全面倒向美日,還有更深層次的產業問題。

最直觀的一個反映是:

2022年韓國GDP是1.6733萬億美元,位居全球第13,時隔3年跌出前十。

「全球第十大經濟體」一直是韓國人引以為傲的標籤,可是現在,尷尬不已。

上不成,下不就,就是韓國現在問題的根源。

2021年,韓國被聯合國正式認定為已開發國家。

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統計,2020年時,韓國國內生產總值GDP達到了1.55萬億美元,在全球排第十位。

人均GPD值為3.14萬美元,位列世界第26位。

國際上,已開發國家判定的標準為人均GDP2萬美元以上。

很顯然,韓國已經達到中等已開發國家水平。

2020年時,韓國人均GPD超過3萬美元

韓國作為人口不多、面積也不大的國家,還能位列已開發國家,都要歸功於其支柱產業。

事實上,韓國是名副其實的工業強國,在鋼鐵、機械、半導體、紡織等領域的產值均位列世界前列。

在強大工業力量的助推下,韓國經濟節節攀升。

但現在,韓國的支柱產業,面對來自中國企業的競爭,卻有些朽木難支。

就拿晶片來說。

中國存儲晶片領域正不斷崛起,譬如說長江存儲,在技術上就不斷取得重大突破,完成了對三星的追趕。

韓國企業「倒霉」的不只三星一家,韓國現代汽車這幾年也不太好過。

2002年,現代汽車進入中國市場後,憑藉省油、豐富的產品等優勢,迅速占領了中國市場,短短五年里就賣出了上百萬台。

但現如今,韓國車企已經在國內日漸式微,即便是現代旗下知名的起亞品牌,一年都賣不出10萬輛,銷售業績非常堪憂。

中國的國產車反而越賣越好,譬如比亞迪,2023年1月新能源汽車單月銷量就賣出了15.13萬輛。

韓國車企的車不光在中國賣不動,出口量也早已不行。

中國汽車出口量在2021年就已經超過了韓國,成為了世界第三汽車出口大國。

今年一季度,中國則直接替代傳統汽車強國日本,首次成為世界第一大汽車出口國。

造船業一直都是韓國引以為傲的領域。

韓國自2000年初起,便是全球造船業的領頭羊,尤其液化天然氣(LNG)運輸船方向非常具有優勢。

但2023年7月,英國造船與海運業分析機構克拉克森發布的數據顯示,中國新獲得的造船訂單大幅超過韓國。

韓國造船業曾在國際領先

來自韓國產業研究院的副研究委員李恩昌表示:

由於中國持續投入技術和資產,其在傳統製造業領域已經形成了龐大的體量產業規模,可以說中國的產業生態系統已經形成。

在電子行業,中國企業也基本上對於韓國曾經的優勢領域形成了圍堵,甚至在不少電子技術方向都實現了超越。

像曾經被韓國企業壟斷的電子器件面板領域,中國在液晶面板上已經位居世界第一,在下一代面板技術上,中國已經追上韓國,實現反超也指日可待。

三星集團是韓國有名的電子產業集團,但最近幾年優勢越來越薄弱

據中國海關統計,從2018年起,韓國對華貿易順差正逐年遞減,2023年一季度韓國對華是逆差19.6億美元。

在2017年時,我國對韓國出口為1027.5億美元,但到了2022年,我國對韓國出口變成了1626.2億美元,漲幅高達60%。

但同期內,韓國對華出口僅從1775.1億美元增加到1996.7億美元,增長率只有 12.5%。

前段時間,韓國中央日報發文稱,在汽車、鋼鐵、造船、紡織、家電等傳統製造業領域,中國已經登上了世界之巔。

雖然報道有些誇張,但韓國的支柱產業明顯感受到中國的嚴重威脅,已經處於深深的焦慮中。

表面上,韓國已經是一個工業強國,在工業領域擁有絕對話語權。

但放眼全球產業鏈,其實韓國的優勢產業大都集中於中端產業。

韓國人也知道這一點,他們不想認輸,也想搞高端產業。

近一二十年,韓國歷屆總統最主要的任務,就是努力搞高端產業。

2016年3月9日,韓國首爾舉辦了一場萬眾矚目的圍棋比賽。

韓國知名圍棋國手李世石,與谷歌研發的機器人Alpha Go展開了激烈角逐,在一周內雙方鏖戰5局,最終李世石以總比分1:4慘敗。

李在石和機器人Alpha Go比賽過程中

在李世石落敗後,韓國人心態崩潰,陷入深深的恐懼中。

普通人害怕自己未來會被機器人取代,韓國政府則因為發現與強國在科技領域差距巨大而焦慮。

因此,比賽結束後不久,時任總統朴槿惠就立即宣布,將在未來五年內投入1兆韓元(約合7.87億美元)大力發展AI。

朴槿惠上台後,準備扶持13個新興產業,推動韓國經濟發展

在朴槿惠被閨蜜坑下台後,其繼任者文在寅於2020年宣布將在未來5年內投入160萬億韓元(約合1260億美元),幫助該國經濟向數字化和綠色能源產業轉型。

韓國最新上台的總統尹錫悅,則將尖端產業整體上比喻為「經濟戰場」。

他準備從民間募集150億元資金,在首都圈打造全球規模最大的半導體集群。

不過,儘管韓國歷屆政府都在賣力發展高端產業,但收效甚微。

現實很殘酷,在人工智慧、生物醫藥等新興產業上,韓國與其他強國的差距反而越來越大。

事實上,韓國一直都是一個實打實的研發強國,每年都會投入巨額研發費用,用於高端產業。

據韓國官方發布數據顯示,2021年韓國研發投入占GDP的比重為4.96%;

研發人員數量位居全球第四位,僅次於中日美;而千人研發人員數量則是全球第一。

在彭博社歷年發布的創新指數榜單里,韓國始終都是前兩位的存在

上有政府政策扶持,下有大量資金供給,但韓國的高端產業似乎仍難以真正撐起大局。

2019年7月,因韓國大法院此前判令日本涉案企業對二戰傷害進行賠償,日本政府為了報復,於是在晶片領域對韓國「卡脖子」。

日本不但限制對韓出口高純度氟化氫、氟聚醯亞胺、光致抗蝕劑三種關鍵半導體材料,而且還將韓國踢出適用簡化出口程序國家白名單。

據韓國貿易協會的數據顯示,韓國的氟聚醯亞胺以及氟化氫超90%以上都是從日本進口,是半導體產業所必需的原料。

而半導體產業出口平均占韓國出口總額的25%。

因此,在日韓貿易戰中,日本輕而易舉就「掐住」了韓國的經濟命脈。

對於韓國而言,倘若不能在高端產業真正有所突破,未來受到的威脅其實會更多。

眾所周知,韓國當年能崛起,完全都是仰仗美日的扶持。

二戰結束初期,韓國看準美國的雄厚實力,便主動獻媚抱緊美國的大腿。

恰好美國也想通過扶持韓國牽制蘇聯和中國,於是對其給予各種經濟援助。

韓國除了靠美國獲取資金外,還依靠美日等國家,不斷提高專業技術,獲得產業轉移,這才奠定了自身的工業基礎,得以迅速發展。

俗話說,靠山山會倒,靠人人會跑。

韓國表面上工業實力強大,但實際上創新力量薄弱,缺乏前瞻性。

隨著美日等國不願意再與韓國分享創新技術,韓國在相應的行業領域也一直停滯不前。

雖然韓國學習技術能力強,但創新上卻始終難以打破禁錮,這也是為什麼當初韓國人看到強大的Alpha Go後,會陷入深深的焦慮之中。

韓國一直靠「跪舔」美國才得以發展技術

在中美技術與產業戰中,韓國看似是美國的盟友之一,能夠坐收 「漁翁之利」,但事實上,美國一直都在防備著這個「隊友」。

2021年,美國政府就以提高晶片「供應鏈透明度」為由,強硬要求韓國相關企業提供產能、原材料採購、客戶等機密信息。

這個要求,明顯會損害韓國相關企業在全球市場中的競爭力,侵害韓國經濟主權。

2022年,美國頒布了《通脹削減法案》,卻將韓國汽車排除在新能源補貼範圍外,等於變相強迫韓國要麼就違背成本規律,大幅度改造供應鏈與產業鏈,要麼就徹底放棄美國新能源汽車市場。

美國一系列行為令韓國上下意識到,美國並不是真正的盟友。

更有韓國研究者清醒地指出,「美國看似是拉攏韓國,其實更是為了管控韓國企業的潛在競爭,幫助美國弱勢產業部門復興爭取時間。倘若有一天美國覺得韓國會威脅到自己,那麼不排除美國也會將韓國視為競爭對手。」

在這種背景下,韓國想要再依靠美國獲取技術,發展高端技術產業,顯然並不靠譜。

加上韓國市場環境本身非常封閉,本國經濟容量很小,一直存在容錯率低、敏感等特性,因此韓國想要靠其自身發展高端產業,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盟友」不靠譜,韓國內部也並不是很能「靠得住」。

韓國政府在不斷大力扶持新興高端產業的過程中,發現了一個嚴酷的事實:

掌管韓國工業命脈的財閥集團完全指不上。

雖然韓國政府投入了大量資金用於研發,但韓國財閥拿到錢後,卻並沒有把錢真正用於基礎研究,而是不斷通過併購優質的科技公司來提升技術實力。

譬如著名的三星集團,曾先後收購了德國OLED工廠Novaled AD、美國量子點技術公司QD Vision、美國Micro OLED廠商eMagin、以色列相機製造商Corephotonics等優質技術公司。

三星收購eMagin,是由於其技術可以加強XR相關業務

依靠這種「買買買」的方式,雖然短期內就能提升其技術實力,但實際上並沒能解決其自身基礎研究薄弱的問題。

2011年,韓國投入的研發資金高達450億元,位居世界第六。

然而,其真正用在基礎研究的資金只有80億美元,不足投入的五分之一。

其他投資則都被財閥用於短期結果導向的應用研究上,只為了能迅速直接獲取利益。

這也是為什麼雖然韓國政府投入了大量研發資金,卻沒能在新興高端產業有所突破。

由於財閥集團不願投入巨額資金髮展可能長期都沒有回報的新興高端產業,韓國政府只能將希望寄託於初創企業。

然而,在韓國,初創企業其實很難活下去,創業率非常低。

2013年,經合組織曾進行過調查,發現韓國的初創企業,3年存活率只有41%,在被調查的17個成員國中排名倒數第一。

韓國初創企業3年存活率在被調查的17個經合組織成員國中排名倒數第一

歸根結底,壟斷韓國大部分產業的財閥集團,為了實現利益最大化,並不給初創企業存活的空間。

雖然韓國政府也曾試圖勸說財閥集團多支持本土供應鏈公司,扶持本土技術發展,但卻遭到了對方的嚴厲拒絕。

在財閥集團看來,利益最大化才是最佳選擇。

高端產業沖不上去,中端產業又越來越難以維繫,韓國政府自然對自己的製造業非常焦慮。

所以,當一個國家的野心遠超其真正的實力,就會很難受,行為也會變得不正常。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f86936bdc452b4930ef0d82b773b0841.html